收稿日期:2006-11-25? 作者简介:陈燕和(1971-),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教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生。?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年来,相关研究丰富,综合起来,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向和重点、必要性和意义、建设主体、途径、衡量标准、存在问题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摸索新农村建设经验,理论界也结合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就相关文献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建设方向和重点、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建设主体、途径、衡量标准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和1982、1983、1984年的3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中都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每一次出现都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当时农村发展的重要探索。温铁军[1]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比以往农村工作更全面。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强调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农村的社会组织建设。即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还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事业,也将得到较大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定义?
范鹏[2]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反映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农村社会状态。顾益康[3]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建成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张德元[4]认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都有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生产发展,要保护环境和农民的积极性;(2)生活宽裕,不能逼农民享受与生活水平不相称的宽裕;(3)乡风文明,要保护农村地区民族优良传统;(4)村容整洁,要保护农村原生态、保护文脉、古建筑和古村落;(5)管理民主,保护农民的政治权利,政府不能代替农民创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宋洁尘[5]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民主、政治、自然生态等领域,要实现乡村社会组织的再造,文化与经济互动,乡村经济、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许惠渊[6]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五个建设”:(1)思想建设,即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市场经济的新理念;(2)组织建设,即资金联合与劳动联合的新型组织;(3)设施建设,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4)生产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5)服务建设,即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
吴海峰[7]认为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十个结合”:(1)农村自身发展与国家支持结合;(2)巩固农业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结合;(3)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结合;(4)村域经济与提升劳务经济相结合;(5)农村经济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6)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结合;(7)村容整洁与增强内在活力结合;(8)村民自治与坚强党的领导结合;(9)思想政治教育与发扬优良传统结合;(10)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
二、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很多学者的站在不同的立足点,分别提出了农村公共物品建设、人才培养、基层管理和文化建设等不同的方向和重点。?
(一)公共物品建设?
陈柏峰[8]认为应加强农村非物质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农民生活幸福感和不满发泄途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村民自治与公共精神培养。马晓河[9]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于外部性非常强的公共基础设施,中央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对于社区性强的公共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应承担更大责任。曾宪[10]认为“三农”建设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议应建立城乡统一的纯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要根据地区差异而定。并提出了不同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纯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一般准公共产品由多元化主体供给;高额准公共产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提供。?
(二)人才培养?
刘鸿渊[11]认为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姜长元[12]列举了若干对新农村理解的不同观点,认为这些观点过于片面,并提出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中心,其他工作应围绕农民进行。蔡立安、柳夏[13]认为当前要着重建立农村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培训体系以及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苏锡发[14]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要依靠基层管理人员正确引导,少走弯路,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三)基层管理?
王小慧[15]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管理民主为核心,主要指农村基层权利组织村委会管理民主。?
(四)文化建设?
申端峰[16]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文化建设而非经济建设,理由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结构性位置靠后,约束了新乡村建设;全球资源有限,中国农民不可能高消费;应有信心建构“消遣经济”而非“消费经济”。?
张珠龙[17]不同意申端峰的上述观点,认为申端峰取的样本太小,不具有代表性。衣食无忧的老人群体追求文化建设是合理的,但不能推广到农村各年龄段群体,其他群体除了精神需求外还有诸多需求。同时,新农村建设中除文化建设,经济、政治、社会和党的建设都不可少。?
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学者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机是成熟的,具有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扩大内需的需要?
顾益康[3]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扩大内需,避免产能过剩和经济波动。张锐[18]直接挑明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救急”之举,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剩余工业生产能力。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就可以消化我国钢铁、建材等行业出现的过剩工业生产能力。?
(二)处理城乡、三农关系,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顾益康[3]认为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把“三农”发展引入到科学发展轨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马晓河[9]在此基础上认为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宋洪远[19]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力增强,中央“三农”工作的新理念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基础和时机已经具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明显反差,更凸显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经济政治文化原因?
张德元[20]认为建设新农村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原因。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因为城市不可能离开农村而长期发展,同时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民族文化繁荣。?
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分歧较大,主要体现为以政府为主体还是以农民为主体。原因应该在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不同,对于市场主体的认识不同,对于农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看法不同。中间性的看法是认为政府与农民应该结合,也有认为农村建设主体应多元化。?
(一)政府为主体?
韩俊[21]认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因为新农村建设的投资资金来源于财政。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应共同承担责任,在中央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可以从土地出让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申端峰[22]认为新农村建设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来推动,需要强有力的乡、村两级政府组织来完成。但问题在于当前农村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已经弱化,农村公共事业无人举办,分散的家庭经营不好组织。?
(二)农民为主体?
程保平[23]认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与新农民相辅相成,传统农民要向新型农民转变,没有新农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水平与新农村社会化大生产相结合,就没有新农村。姜长云[12]认为要以农民为中心。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农民进行,如基础设施要从改善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农村发展最为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陆学艺[24]认为新中国50年来的经验表明,只有与农民利益一致、农民自愿参加的农村改革,才会成功。因此,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为主体。叶敬忠、杨照[25]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不应该是政府官员,也不应该是技术人员。因为农民对生产和生活环境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与官员或技术人员所总结出的问题有很大差异。申端峰[16]认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同时应借助村庄共同体的作用。因为乡土观念能引起地方公共观念,以村庄为本位的新乡村建设能适应村庄自身要求,投入不大见效大。?
(三)政府与农民结合?
张德元[20]认为农村非政府组织和农民自我组织都不可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只有通过官民充分合作,政府主动引导农民,同时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陈朋[26]认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主体,但短期内,由于农民自组织缺失,必须由国家组织农民,具体由乡政府组织农民,实行“民主合作”的县、乡政府体制,实现政府与农民共同建设新农村。张晓山[27]认为政府主导和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不矛盾,二者可以相互协调。因为仅靠农业自身积累,单靠市场配置资源很难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要政府和农民协作,使政府投入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倾斜。?
(四)主体多元化?
赵树凯[28]认为应让多种社会力量成为新农村建设主体,为此应更新基层政府运作,激活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可以由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提供,非政府组织提供可以调动民间力量,成本低效益高。?
五、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一)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李农[29]认为市场有缺陷,因此永远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农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进行新农村建设。?
(二)城乡一体化?
马芝[30]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因为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过程。具体上,要引导农村人口有序流动,城镇建设应都市化,最终城市、小城镇、农村差别消失,融为一体。?
(三)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
马晓河[9]认为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广大农民提供充足的农村公共品。?
(四)引入民营经营机构?
高敏[31]认为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可以考虑民间资本,引入民营经营机构,发挥民间融资功能,通过风险投资,承接中、小企业成长初期风险,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五)集体经济道路?
叶祥松、罗海平[32]认为新农村建设要走集体经济道路,主要以“仿股制”企业――农村联合经营有限公司(简称农联)为载体,代表农民意志。并详细分析了农联的治理结构、职能和土地政策等方面关系。?
(六)乡村两级组织体系?
申端峰[33]认为新农村建设要构建强有力的乡村两级组织体系,为农村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六、新农村建设的衡量标准?
陈锡文提出了一个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总括性的标准,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1)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民主政治权利;(2)农村法制建设,建立法治政府;(3)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多数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不能搞统一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张晓山在对比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时提出,新农村建设与小康建设不一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标准,具有时间延续性和空间并存性的特点。但学者们提出的具体标准有区别。?
(一)省、县域标准?
马晓河[9]认为要用规划统领新农村建设,各地应结合实际但不可规划太零星分散。具体操作上可编制省域总体规划,再以县为单位编制具体实施计划。?
(二)社区标准?
叶敬忠、杨照[25]认为应以社区为单位制订标准。原因在于不同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有区别,农民的思想、认识、规范、习俗有区别,自然条件也不同,各地应根据自身社区的特性选择方案。?
(三)农民满意度标准?
欧阳静[34]认为农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新农村建设好坏的标准。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不管有多少,不管表面有多好,只要农民不喜欢,不认可就是失败的。
七、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近一年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应该引起重视。?
(一)历史遗留问题?
1.农村公共物品供应不足问题。张国富、孙金华[35]指出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社会设施类的供给不足。熊清华[36]根据对云南保山市的调查,指出农村存在公共设施薄弱,公共事业滞后,公共服务缺失的问题,认为新农村建设要构件农村公共服务新体系。?
2.政府管理的问题。赵树凯[37]认为近年来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首先归于政府治理不善。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自身定位不准,做秀过多;上级政府集权太高,政府力量过于强大,社会力量过于弱小,使政府失去了社会监督。?
3.生态环境问题。黎昌政、李鹏翔[38]提出要注意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污染直接影响农业产量、农产品质量、农民收入、农业可持续发展,破坏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苏杨[39]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手段的过度使用,村镇农村聚居点缺乏规划与环境管理,乡镇企业与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胡义坤[40]认为针对农村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了对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减轻环境负担,加大产业、就业结构调整,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粗放式农田经营方式和环境破坏性生产;转变发展政策的制度性缺失引致的对农民不公现象。?
4.价格问题。刘忠林、冷淑莲、冷崇总[41]以在江西赣州市调研为依据指出应重视农村价格问题。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价格问题有:农村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教育收费负担较重;药价太高;市场价格秩序较乱;农村价格管理队伍薄弱。?
(二)新出现的问题?
1.村级债务问题。赫志中[42]指出当前农业税费改革凸现了村级债务问题。这些债务覆盖面广,逾期严重,债务结构复杂,解决不好将影响新农村建设。另外免交农业税使乡村两级组织失去了向农民获取资源的载体,村级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他们给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对事权、财权制度创新;对用人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对约束监管机制创新。?
2.面子工程问题。叶敬忠、杨照[25]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面子工程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地区政府形象和政绩,结果成了举债工程、伤民工程。搞住宅标准化,合村并镇,缺乏文化认同,忽略了农民意愿。?
3.示范试点的代表性问题。欧阳静[34]认为一些地区推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的经验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性。指出一些试点村由县领导挂村跟踪,其建设新农村的资源,尤其是外来资源的获取不是该村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而是在挂村领导的影响下以低价或特批的形式获得的。??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要买现"三新"[N].人民日报,2005-10-31.?
[2]范鹏.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开发研究,2006,(1).?
[3]顾益康.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4]张德元.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根留住”[J].调研世界,2006,(7).?
[5]宋洁尘.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架构[J].调研世界,2006,(7).?
[6]许惠渊.创新观念和系统运作是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基本要素[J].开发研究,2006,(2).?
[7]吴海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个结合[J].中国农村经济,2006,(1).?
[8]陈柏峰.新农村建设要关注非物质性公共产品供给[J].调研世界,2006,(7).?
[9]马晓河.新农村建设不能搞成政治运动和形象工程[J].中国发展观察,2006,(2).?
[10]曾宪.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当代经济研究,2006,(9).?
[11]刘鸿渊.新农村建设的三个关键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12]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13]蔡立安,柳夏年.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14]苏锡发.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新型基层管理人才――一位外出打工农民工的来信[J].中国发展观察,2006,(2).?
[15]王小慧.以管理民主为核心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7).?
[16]申端峰.对新农村建设的冷思考[J].调研世界,2006,(4).?
[17]张珠龙.也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核心――与申端峰先生的“文化建设”核心论商榷[J].调研世界,2006,(8).?
[18]张锐.“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解缘[J].经济导刊,2006,(3).?
[19]宋洪远.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重点领域[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4).?
[20]张德元.再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调研世界,2006,(5).?
[21]韩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2006,(3).?
[22]申端峰.新农村建设要求乡镇体制改革重新定位[J].调研世界,2006,(6).?
[23]程保平.新农村需要新农民[J].调研世界,2006,(1).?
[24]陆学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6,(6).?
[25]叶敬忠,杨照.参与式思想与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6,(7).?
[26]陈朋.新农村建设的三重维度――对新农村建设政治生态环境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6,(7).?
[27]张晓山.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初步探索[J].调研世界,2006,(9).?
[28]赵树凯.新农村建设呼唤新的治理[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29]李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管理,2006,(8).?
[30]马芝.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31]高敏.试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民营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2006,(7).?
[32]叶祥松、罗海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式的集体化之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6,(2).?
[33]申端峰.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2).?
[34]欧阳静.谨防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几个误区[J].调研世界,2006,(6).?
[35]张国富,孙金华.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J].经济问题,2006,(2).?
[36]熊清华.建设新农村应切实解决“三个公共”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37]赵树凯.政府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中国发展观察,2006,(6).?
[38]黎昌政,李鹏翔.建设新农村须加强农村生态污染防治[J].农村农业农民,2006,(2B).?
[39]苏杨.警惕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6,(5).?
[40]胡义坤.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无法规避的挑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4).?
[41]刘忠林,冷淑莲,冷崇总.新农村建设中的价格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06,(6).
[42]赫志中.新农村建设须重视话界村级债务[J].中国发展观察,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