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中心 永恒的主题_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摘要:如何始终把教学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文从强化角色意识、强化质量意识、强化创新意识、强化管理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角色;质量;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作为教务管理部门,在推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如何始终把教学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强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主题,我们认为,应从强化角色意识、强化质量意识、强化创新意识、强化管理意识四个方面去进一步突出中心,抓住主题。
  
  一、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角色意识
  
  所谓角色意识是自身在种种关系中的地位、作用、权利、责任和社会形象的自我认知,教学管理者对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其工作绩效。在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之中,教务管理部门更应准确定位,即对每个管理层面、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能职责要定位准确,对每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工作岗位、工作环节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不断优化,确保有效的教务管理,确保精益求精。
  教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应该是: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各种教学活动。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到各个教学环节,从学生的成绩考核到教师的教学评价,从教学研究探索到教学改革实践等都是通过教务管理部门来组织落实的,教学管理者的责任重大,头绪多,事务杂,工作量大,不难想象,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教学活动势必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
  
  (二)教学管理的承担者
  从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来看,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以及教学改革与建设等环节的管理;从管理的基本职能来看,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决策规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评估激励和研究创新等多方面,所有这些具有较强业务性的工作都由教务管理部门来承担,它是别的职能部门无法替代的。
  
  (三)教学改革的促进者
  教学改革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使教学改革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务管理部门处于中心地位,对促进教学改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大选修课开设比例,这就需要教务管理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强化责任意识,推动教学改革。
  
  二、以教学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一切为教学服务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的根本,没有好的教学质量,学校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为此,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意识,即发展的质量意识、多样化质量意识。
  
  (一)发展的质量意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以及学校自身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独立学院更是如此。教育部长周济曾说“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中国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就是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立足于把握时代的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促发展,强化和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突出“三抓”、“三提高”,抓规范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抓教学基础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抓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二)多样化的质量意识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样化,它表现为高等教育需求、办学主体、培养模式、人才层次的多样化,在此前提下,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不可能也不能够把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按照统一的质量标准来培养。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意识,既符合社会的发展,也能满足人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我们对其评价也不能只用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来衡量,应该是多样化、多方位立体的教育质量意识。
  因此,要在整体的高度上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管理,规范教师教的行为,规范学生学的行为,规范管理人员管的行为,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向每一个学生要质量,向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要质量,从课程建设要质量,从专业建设要质量;通过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不断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
  
  三、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创新意识
  
  (一)优化培养方案
  以市场为导向,适应需求,把培养人才的定位和各专业特色落实在培养方案中,构建具有创新特点和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创造性地构建“一个主体、两条线、三大块、四组课”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一个主体”即以成功素质教育为主体;“两条线”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三大块”分别是专业素质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实践课,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素质理论课、素质实践课和素质表现。“四组课”是专业素质课与非专业素质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核心专业课与非核心专业课、主修专业课与辅修专业课。要充分体现三个强化、三个突出,即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成功素质培养;强化非专业素质教育,突出发展学生个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既是赵校长成功素质理论的深化,也是我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推进和深化。
  
  (二)重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就是知识体系。为适应经济社会,课程体系要不断改革,重构课程体系要精干,使之适用、够用、会用;核心课程的起点要高、要加强,能反映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要不断增开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自我设计;要开设素质拓展课程,促进文理渗透,锻炼学生适应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加开活动课程,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实践课程,突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课程体系的模块,然后根据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安排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注重教学特色
  注重特色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着力点,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生活的良好环境。通过实现“一、二、三、四”的培养目标,即强调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两项基本技能(外语、计算机),夯实三项基本功(一笔字、一口话、一手文章),塑造四项基本品质(笃志、博学、崇实、拓新),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动手、交流、表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推进教学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
  
  四、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意识
  
  强化管理意识,就是要树立教学中心思想和教学管理的导向性与权威性,正确审视教学工作,合理定位,切合实际,科学地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改革、整体配套,发挥教学管理效能。
  
  (一)增加民主成分
  要创造一种完全新型和实际有效的管理方式,每一种管理方式出现,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出台,每一项工作布署都应力求客观、可行和高效,每一方案的制定要广泛征求意见,听取不同声音,反复研讨,方案选优,遵循各项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及自身发展的规律,倡导民主和科学,制订出易执行、利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管理规章和措施。
  
  (二)发挥协调功能
  教务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其基本点是通过协调使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好教学工作系统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学校、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依据教学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行使管理职权,对各项教学活动及相关的辅助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指挥和调度,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进行的协调过程。从纵向看,教学管理包括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组织;从横向看,教务管理涉及到教学、科研、学工、师资等部门,这两个系列要处于完全协调一致的工作状态,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人才培养,就要建立一个高效、灵活的教务管理组织系统,就必须有教务管理人员的全面协调,对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学的安排,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获得教学工作的最佳效益。
  
  (三)体现服务意识
  牢固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为教育服务,为学习服务,为师生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来进行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形成凝聚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及和谐的精神环境。更多地关注师生的需要与情感,把管理定位在“服务”与“尊重”的基础上,从规章制度的出台、执行、监督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使师生在民主、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感受到必要的约束,更享有充分的自由,这样学校就会充满活力。
  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教学内容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教学工作外部的许多因素。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在一切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必须围绕教学中心,紧扣质量主题――不变的教学中心,永恒的质量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