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历史篇一:中国为何没参加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洋政府内部围绕参战问题,曾引起过极大的争议。主战派有梁启超(在野政治家,研究系领袖)、段祺瑞(国务院总理)。梁启超主张参战,而迷信“武力统一”的段祺瑞除了接受这个想法,还有两个企图:第一,通过参战而获得协约国的借款;第二,通过参战强化皖系军阀的军政实力,打压反对派,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美梦。反战派也大有人在,如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很多省的实际支配者、一部分中央文官、孙中山、唐绍仪、国会中的丙辰俱乐部(丙辰俱乐部可以算做中华革命党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为主),以及各省商民团体,还有在野社会贤达康有为等。但这些众多的反对者在北洋政府中并无实力。
直到1917年8月14日,被段祺瑞把持的北洋政府正式对德国、奥匈、土耳其等同盟诸国宣战。但从此时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中国并未派军队到欧洲战场参加“一战”。为此,段祺瑞被称为对外“宣而不战”。在国际上,协约国方面也有人嘲讽中国“参战不力”,或指为“理论参战者”。日本代表更是在巴黎和会上振振有词,指责中国“未出兵,宣而不战,应不下请帖,不为设座”。段祺瑞等人求荣得侮,这实在是他们不曾预料得到的。那么,段祺瑞为何未能派兵参加“一战”呢? 原题:段祺
瑞运送12万人赴欧参战计划缘何胎死腹中究其原因,应该归结于段祺瑞政权对于列强的畏惧。段祺瑞首先对德国的畏惧,导致他迟迟不敢对德宣战。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后来居上,当时的德国是欧洲第一工业大国,世界第二工业大国(美国第一)。1888至1890年,段祺瑞曾经留学德国三年学习炮兵,对德国的强大感同身受,甚至深感震撼。段祺瑞曾经有一段时间是亲德的。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与德国捷成洋行签订两亿余两的借款合同,用于购买军火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他认为凭借德国的国力,获得胜利是毋庸置疑的。至少在1917年以前,他对出兵参加一战并不积极。
其次,是对于日本的畏惧。日本鼓励中国参战,既可以用“共同反德”为幌子掩盖侵华之面目,还可以消除美国在华的影响。日本暗示段祺瑞,中国参战,不需要直接出兵欧洲,只需要派遣华工到欧洲即可。同时愿意派遣教官训练中国军队,拿出军火装备中国军队,向中国提供贷款。
再次,是对于美国的畏惧。“一战”期间,美国食言未给予段祺瑞以财政支持。从1917年4月起,段祺瑞就一再通报美国大使芮恩施,中国愿意提供协约国所需要的一
切人力资源,并且打算运送80个团约12万军队赴欧参战,希望美国给予两亿银元的借款。美国政府刚开始“深表同情与理解”,并一度考虑给予五千万银元的借款。为敦促中国参战,芮恩施与国务卿蓝辛均曾对中国暗示,将提供财政援助。中国驻美公使顾维钧也曾经向段祺瑞报告,美国将借给中国两亿银元。法国驻中国武官对此建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法国驻美大使茹色兰也敦促美国借款给段祺瑞,并许诺,等法国向日本订购的四艘船建造完毕后,可用来运送中国军队赴欧参战。但后来,美国基于种种考虑,尤其担心日本借此在华问题上取得主动权,使自己同日本在华争霸中陷于被动地位,而未实施援助。
另外,对于欧洲同盟国列强反对中国出兵的声音,段祺瑞也不能置之不理。英国军政界一直反对中国派兵参战,英国海军部警告外交部说,由于船只匮乏,这个计划不应受到鼓励。英国一名低级外交官说,再没有比远道运送中国兵到欧洲战场,在时间、麻烦、装备、金钱和吨位上成本更高的事了。英国外务大臣巴尔富(Balfour)甚至认为此计划是愚蠢而疯狂的,但当美国政府征询英国外交部意见时,巴尔富出于外交礼仪,仅以船只严重匮乏为借口而婉言拒绝了。英国政府基本上主张应该把全部吨位(包括法国等协约国的吨位)优先用来运送美国军队到欧洲参战,因此,英国明确反对此时分出部分运量来运输中国军队赴欧参战。
此外,当时协约国内一些种族主义者的谬论,对中国出兵参战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他们认为:“向黄种人求助是一种耻辱”。在“一战”爆发初期,德国哲学家倭伊铿和生物学家赫克尔共发一文,企图离间协约国,他们痛斥“英国人以条顿民族之尊,不应该使黄种人——日本人参与入战争”,又说俄国人为半东洋半野蛮的种族,英国人不应该和沙俄结盟来残杀同类。战争初期,德军侵入法国,连战连胜,法国政治家毕勋主张向日本借兵到法国以助一臂之力。此说一出,引起朝野议论纷纷,一些人打起“种族
舆论”的破旗,鼓吹借助于黄种人保卫祖国实在是奇耻大辱,高喊“欧洲兄弟内斗,不应找东洋人相助”。
结果,段祺瑞“运送12万军队赴欧参战计划”,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了,最后只提供了一些物资援助并派遣了20万劳工赴欧以挖战壕等方式助战。
中国没有历史篇二: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
摘要: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理性化科学的基础上诞生的,古希腊理性化科学从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方面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而我国古代科学是实用型的经验化科学,缺乏理性化。我国古代科学是实用型的经验化科学,缺乏理性化。从科学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古代科学是实用型的经验化科学,缺乏理性化,是我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的内在原因;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因素是导致我国古代理性化科学缺失的原因,同时也就是我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外部因素
关键词:古代科学 封闭性 极端实用化
一、 我国古代科学是实用型的经验化科学,缺乏理性化
(一)、技术发明没有在实际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例如在河南省南阳、巩县、渑池等地出土过多种汉代球墨铸铁的铁器具,但在其它地方、其它年代再没有发现了。这就表明球墨铸铁这样重要的技术发明没有得到推广传播。相反的是,当西方发明球墨铸铁技术时,马上推广到多领域和广泛的地区,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科学发现处于被隔离的孤立状态,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如元代赵有钦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光源的远近、强弱和小孔、像屏的远近诸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的规律。这本来是很重要的科学发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就会探索到光度的一系列问题。但是,赵有钦就此停步了。而西方科学家取得赵有钦差不多的成就时,继续深入,终于建立起光度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一举解决了光学上的一系列问题,显示了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开放性。
(三)、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及其研究的相互隔绝
例如,指南针车、记里鼓车无论在战争中或交通运输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可是它们多次失传,至使对它们的研制工作在不同朝代多次重复。指南车内部有复杂的齿轮结构系统,无论车怎样转弯抹角,竖在车杆上的木偶的手总是指着南方。此车最早出现在周成王时期,后来失传,至三国时马钧又研制成功。此后指南车几度失传,又几度重新研制出来。在西方,科学技术上的发明不但绝少失传,而且会非常快地传播开去。例如当一个荷兰眼镜匠人无意中发现望远镜之后,就迅速传到欧洲各国。1601年法国就用这类望远镜观察天象,1608年德国已有望远镜出售,1609年就传到意大利。
(四)、科学技术知识传授途经狭窄,不易继承流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往往被局限于很窄的范围之内。由于技术普遍缺乏理论的总结和概括,技术的发展只靠自身经验的积累,技术的传授只靠人的感官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完成。“父子秘传”或“师徒亲授”是传授技术的主要形式。很多著名的技术专家的工艺,都是从实践中直接悟知的,往往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都是科技封闭性的表现。
(五)、科学技术只有能直接应用,迅速见效,才能以存在和发展,否则就不加研究
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水法炼铜技术,曾青这种铜盐与铁接触得到铜即铁铜置换反应,但一旦铜被直接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成果后,这种现象的科学价值就完结了,科学的研究就终止了。实际上往往在这里才可希望得到最后科学价值的东西,而理论的成果却被埋藏?,因此就难以存在和发展了。又比如燃烧现象,尽管中国古代比欧洲早一千年就知道氧气,但是,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没有因此而促进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甚至连认识氧气这一伟大成就也是在流散到外国的中国古籍中发现的,而国内资料竟毫无记载。
(六)、能用的就不思改进,更无理论的总结提高,科学技术极难深入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沿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术工艺并不罕见。其中以农业最为突出。无论耕作工具、作物品种的改造提高甚为缓慢,特别宋元之后并无根本性进展。例如起源于商代的汲水工具“桔柞”(俗称桃竿或架斗),它是架木置杆式机械,一头系石头,一头系水斗,利用杠杆原理,从井中一上一下地汲水。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州郊区的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汲水机械。至于建筑方面也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一贯制的,特别是民房建筑。其它领域也屡见不鲜。
二、 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因导致我国古代理性化科学缺失 古代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一切事物只能在封建势力所允许的秩序下才能得到发展,任何触动到封建制度的东西都会马上被扼杀。
(一)、政治阻碍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郑和下西洋与西方航海的地理大发现对经济、科技和整个社会的作用就有天壤之别。就时间而言,两者是差不多的,郑和还稍早几十年。郑和的船队也先进得多,其规模和阵势远非西方地理大发现的舰队可相比。但是效果却截然相反。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发展海外事业,掠夺财富,而是推行怀柔政策,宣扬中华帝国的富强,希望海外各邦臣服王朝。郑和每次出海,装卸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和生活用品,而换来的是专供皇室和贵族官僚享用的奇珍异宝。因此,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没有像后来西欧冒险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额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相反,西方地理大发现的舰队却是为了掠夺财富,开辟殖民地,开辟市场,掠夺原材料。
(二)、文化信仰阻碍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儒家著名学者王阳明观竹子七天,连一点科学思维的萌芽也没有出现,儒家哲人都把技艺和知识落脚点放到人生伦理上,他们认为,"将物致知当求诸心,不当求诸物。"于是,缺乏超越的思想,终极的追寻。英国基督徒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他的思考进路不像王阳明那样回到人事,而是归到神事,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样落到地上,不落到天上,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基督徒发现万有引力属必然事件,因为基督徒认识到天,地是上帝创造的,人类只能崇拜上帝,而不能崇拜被造之物的天地,天和地都是物质的。儒家却错误地认为万物乃天地所生,所以儒家学看到苹果落地也习焉不察。更不会思考为什么苹果不落天上?,因此也就想不到地心引力。所以,宗教信仰的正确与否在科学发现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儒、宗思想诱惑知识分子热衷于科举仕途,而且压抑从事科技发明的工匠。儒家有鄙视生产劳动的传统。孔子的学生撵迟请如何种庄稼,孔子就指责撵迟为小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历来重视儒家经典和偏爱文学,主张文以载道,崇尚立德、立功、立言,对科技知识或无所用心,或斥之为淫技奇巧。"在中国科技史上做出巨大发明的科学家大都困窘潦倒,结局可悲。有的受封建士大夫的毁谤,有的被宫廷权贵残害,有的遭皇帝重臣的嘲弄。
(三)、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制约了科技的发展
我们长达几千年的耕种文化,从正面来将抚育了我们,让我们的祖先不用担惊受怕的过上基本温饱的日子,这从根本上把我们的祖先的创造力都扼杀在日复一日的简单劳作和简单享受之中。更重要的是,大量土地都集中在地主手里,作为地主的依附者农民,是没有去搞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的。
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重农抑商的,从当今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可以看出,追求利益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同样追求利益也是古代商人和手工劳动者创新的动力。当整个社会都要抹杀你的时候,你还有胆量给这个社会创新什么东西,还敢给这个市场创造什么价值。没有简单的技术改进,没有进一步复杂的技术创新,由此而下,一直到没有技术,没有科技,等等,形成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总结: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求用,求用在中国古代的各门科学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受中国科学精神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有如下缺陷:一是科学理论的抽象度不高。二是科学理论的创新、更替缓慢。三是科学的理论部分与操作部分严重脱节。四是很少关心自然规律。从而中国没有从传统科学中诞生出近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周剑铭:《儒学现代化之路:中西文化中的儒学与社会学》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3、《社会科学辑刊》
中国没有历史篇三: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思想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产生民主思想
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经济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民主思想却没有首先在发达的中国产生,而在西方国家出现,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这是有着必然的因素的。我将它分为先天和后天原因。
先天:
1. 地形。首先,中国的西面是青藏高原,西南是横断山脉,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几乎
整个中国都在高山高原的包围下,与大陆国家的交流不多。其次,中国的海岸线很长,与海接壤的土地也很多。但是与美洲、欧洲的许多国家相比,海与我们的关系比较疏远。据有关科学家统计,我国离开海洋距离在800公里以上的土地占到了中华土地的70%以上,欧洲国家许多离海最远的土地不超过300公里。在交通不发达和航海技术还比较落后的古代,人类无法接近茫茫的太平洋和东海。综合以上两点,中国古代的人民受到封闭的地形影响,而且中国服员辽阔,但是交通却不发达,人民居住分散,思想比较保守,中国文明本质上是大河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民主思想难产的重要先天原因。 后天:
2. 经济:中国的封建时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长久以来的农业社会,把大部分人民都
束缚在脚下的土地上耕作、畜牧,这几乎是当时普通人一生的全部内容,是他们生活的根本保证,很少接触政治。在古代被视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经济却被扼杀于重农抑商政策中,难以取得大发展。而商品经济形式下的经济活动较为分散,商品交易强调平等、民主。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普通公民民主思想的重要催生剂。小农经济生产较为集中,强调权力的集中,从而难以形成民主观念。
3. 思想:中国的民主思想在春秋时期曾经昙花一现过。当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代表各
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百家争鸣是民主思想的前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不可能允许威胁皇权的思想存在,于是到了便有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西汉之后,儒家思想成为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主流思想,纲常礼教便成为了君主思想统治的工具,而“君权神授”的根深蒂固使人民无法生出反抗之心,只能服从于君主统治,民主思想也就无从谈起了。
4. 政治: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酷地剥削压迫广大人民,还要人民“惩忿窒欲”,
“安贫乐道”,心甘情愿地忍受剥削压迫。中国古代的愚民政策是维护政权的工具,也是民主思想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前面说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思想的单调化,另一方面,也导致天下人无书可读,人人都被愚化。明朝的大兴文字狱,导致无人敢言,不敢发表个人对于政治、社会的意见,更别说追求民主了。而中央集权下,国家力量强大,普通人民无法与之对抗,只能安守本分。
5. 教育:隋唐之后,科举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正是这个制
度,驱使文人志士都去研究四书五经,哪有人有闲心去探讨民主、平等思想,否则还不“挂科”。没有了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引导,普通农民又哪能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去思考民主。
6. 私欲:历史上有不少农民推翻君主暴政的例子,如刘邦立汉,南朝武帝刘裕立刘宋王朝,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大顺李自成的入驻明都北京等等。但是结果都是一样:一个专制国家,另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人民又回到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之前饱受暴政煎熬的人在通过起义推翻旧政之后仍然无法脱离专制的思想束缚呢?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新任统治者的个人私欲以及思想水平不高造成的。推翻旧政,于是从农民“翻身做地主”这是无数人的幻想,如今有机会,试问谁会愿意放弃这诱惑,回去做继续种田?另一方面,农民出身的统治者根本没有太多的治国信理念抱负,只能承前
旧制,从而不断专制。民主思想只能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