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如何学好七门功课【一门必须做好的功课】

  2007年9月,我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研讨班。该班以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授课、与美国政府、国会、军方及媒体的高层人士交流座谈等方式进行,以了解美国政治、媒体和公众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国会和军方应对媒体及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为重点,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我受益匪浅。其中,感受颇深的是新闻发布的口径准备问题,这也是作为新闻发布时通行的国际惯例和必须做好的功课。
  
  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新闻发布
  
  口径准备是美国国务院及政府各部门新闻发布时的一项基础工作,美国学者在授课中和美国政府、国会、军方及媒体的高层人士在交流座谈中都多次谈到口径准备的重要性。以口径引导发布,以口径统一发布,以口径做好发布,这使得美国国务院及政府各部门的新闻发布会都在其掌控之中。
  由于口径准备充分,美国国务院及政府各部门在新闻发布会前对记者将提什么问题基本做到了了如指掌,新闻发言人对如何回答也胸有成竹。在现场观摩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时对此感受尤为强烈。9月11日上午,在经过严格的安检之后,由工作人员引导,我们进入了新闻发布厅。此时大约是11点。来到这个并不陌生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大家都有几分好奇,经工作人员允许,大家忍不住走上发布台,让同伴们在电视里不知出现过多少次的背景版前留一个影。由于新闻发布会12点才开始,陪同观摩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史蒂芬•利文斯通教授要求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助手讲点什么。于是,这位助手便给我们作了简单的 介绍。他说,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的口径准备大致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搜集整理问题。工作人员从清晨就开始从发生在全世界各地及美国国内的重大事件中,搜集和整理出一些媒体有可能提问到的问题。同时,联系即将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搜集整理他们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第二步,了解收集口径。新闻发言人带着搜集和整理出的问题,列席由国务卿主持召开的高级会议,以此了解美国政府及国务院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如问题涉及美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则迅速转给这一部门,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反馈到美国国务院。第三步,撰写审定口径。经过这些步骤后,新闻发言人便带着一份准备好的口径走进了发布会现场。准备工作到了这一步,新闻发言人从容应对媒体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但这还不够。按照惯例,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新闻发言人对记者还有一个背景介绍,记者可以通过新闻发言人背景介绍,挖掘一些新闻点,了解到美国政府在正式场合不愿说的一些立场,得到一些敏感问题的口径。但是,记者又不能说这是新闻发言人说的,只能以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约定双方都必须遵守,也很少有人违背。这一有趣的场面在此次观摩时我也亲眼目睹了。约12点时,新闻发布会开始。这天的新闻发言人是麦克马克,面孔非常熟悉。记者的提问包括缅甸问题、朝核六方会谈问题、伊朗问题等,发言人的回答也非常简练,和美国政府平常的表态一样,没有特别之处。发布会进行约15分钟后,只见发言人作了一个向内勾的手势,所有记者都不约而同地离开了坐位,走到了新闻发言人面前。这时记者不再录音,也不再照相和摄影,只是提问和作记录。在记者如获至宝地离开之后,新闻发言人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离开了新闻发布厅。经史蒂芬•利文斯通教授介绍,后面5分钟就是所谓的背景介绍阶段。他强调说,其实,新闻发布会说的东西,都是事先准备的,在当天美国国务院网站上也能查到,记者们对新闻发言人回答什么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新闻发布会上提的问题并不是记者关注的焦点,最有新闻点的是新闻发布会后的所谓背景介绍。
  
  在美国,新闻发布口径准备的过程,是政府及政府各部门间协调立场、统一口径的过程,也是通过口径树立政府形象和威信的过程。口径准备使美国国务院发言人 包括白宫及政府各部门发言人的声音,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一致。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格林•戴维斯介绍说,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回答是经过充分准备的,在准备口径的过程中,美国白宫、国务院及政府各部门配合极为默契。他举例说,某一问题如同时涉及多个部门,相关各方一定会互相征求意见,未形成统一口径之前,问题涉及的各方不会首先表态。如果有部门就同一个问题表态,它代表的一定是美国政府的声音。如果美国白宫、国务院及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不同声音,政府就会成为媒体质疑的对象,政府声誉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还将导致政府危机。在我们先后与美国商务部、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和财政部负责中国事务高级官员的交流座谈中,他们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对中美关系的立场都如出一辙。而有趣的是,在与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亨利•里德的高级助手和众议院议员诺姆•迪克的高级助手的交流座谈中,他们的观点却不尽相同。这则进一步佐证了格林•戴维斯助理国务卿的说法,即相对于美国国会而言,美国政府对于问题的表态都是经过协调并统一口径了的。
  美国官员、学者和媒体人士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都是按准备口径发言的。美国国务院资深顾问、前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新闻发言人罗伯特•卡拉汉教授在授课时说,一名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时要处理好两种情况:一是做好有纪录的发言,即按照口径在新闻发布会上做好发言;二是按照准备好的背景介绍做好发言,即在新闻发布会后回答一些媒体的提问,但媒体不具体写明谁说的发言。这一说法与上述提到的在观摩美国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时的所见所闻十分吻合。这说明,按照准备口径发言,已成为美国政府新闻发布时一个共识。他还说,新闻发言人在与媒体打交道时,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全面了解情况,二是要时刻讲真话,不能撒谎。全面了解情况,就必须事先进行研究,准备口径。按照口径要求把握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就能确保在回答问题时心中有数,讲真话而不说假话,做到忠实履行一名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澄清口径准备上的模糊认识
  
  在美国培训研讨班使我深刻感受到,口径准备对于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建立,口径准备工作虽然一直在做,但受历史偏见和片面理解的影响,这一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大胆,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并且还存在着许多模糊认识,如把口径准备说成是应付媒体,把准备口径看成是缺乏个性,把口径准备理解为没有自由,等等。这些模糊认识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口径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做什么事情都得有准备,准备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新闻发布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准备口径决不是应付媒体。固然,新闻发布的对象是媒体,但新闻发布的目的在于增加透明度,促进政务公开,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表明,媒体是新闻发布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把口径准备仅仅说成是应付媒体,新闻发布制度的作用就得不到应有发挥,不仅媒体不买账,老百姓也不会答应。在过去,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担心抹黑的心理作怪,确实存在着对记者采取应付态度的情况,留下了许多口实。这是我们的工作目的不明确,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表现。现在不同了,通过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做好了口径准备这门功课,我们将不仅能够做到妥善地应对媒体,而且还将借助媒体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把准备口径与缺乏个性等同起来往往是基于以下这一现象:面对记者的提问,一些新闻发言人照本宣科地读、按照套话的说;与之相反,那些侃侃而谈、不落俗套回答问题的新闻发言人,则被称之为富有个性。其实,不论是照本宣科的读、按照套话的说,还是侃侃而谈、不落俗套的回答,都有一个共同点,离不开准备的口径。新闻发言人代表的是一种制度,新闻发言人对问题的回答,绝不是个人的观点。不论新闻发言人以何种方式回答,都是按照准备口径进行的。由此可见,所谓富有个性,就是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不同回答方式。这说明,准备口径与缺乏个性没有必然关系。一个富有个性的新闻发言人,也一定是一个能以生动方式准确表述口径的人。
  所以,准备好新闻发言人要回答的口径,是由新闻发布制度本身决定的。不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发言人,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发言人,都是如此。如果说有不同,只能说由于新闻发布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我们的口径准备工作还做得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好。强调这样一个常识,是因为在一些西方记者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发言人除了按准备的说以外,没有多少自由空间。从这一常识出发,这一看法显然是一种偏见,最起码也是一双有色眼睛。因此,我们不能对准备口径作狭隘的理解。准备口径在于把问题更真实、更充分地说清楚,这个时候新闻发言人要讲自由不按口径说,这样的自由媒体和公众需要和答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表明,准备口径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自由,而在于怎样准备口径。在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更加开放、更加民主的今天,以不真实、不准确来准备口径的做法必将遭到唾弃,一经发现,也必将受到严厉查处,付出沉重代价。如果仍然把准备口径理解为没有自由,这既囿于偏见,也与现实不相符。
  
  口径准备要做到全面、真实和准确
  
  口径准备作为一门必须的功课,原则性和技巧性都很强,做好很不容易。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和政务越来越透明的情况下,新闻发布工作必须立足于“快”,做到全面、真实和准确,这给口径准备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口径准备时,应做到立足全面,侧重重点;忠于事实,表述准确;把握尺度,留有余地,从而把这门功课认真做好。
  立足全面,包括两点:一是对问题的了解要全面。就是在准备口径时,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与新闻发布相关的各种情况,力求做到尽最大可能搜集和整理出在新闻发布会上可能提出的问题。这一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尤其是主题不太突出的新闻发布会,因涉及的范围非常宽而变得十分困难。即使是主题鲜明的新闻发布会,要把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考虑到也不容易。二是指对问题涉及的各方所持立场和观点的了解要全面。新闻发布中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往往牵涉多个方面,更为复杂的是,有关各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还会不尽相同,各有各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在综合平衡各方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以统一思想,形成统一口径。侧重重点,就是对搜集整理出的有可能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的问题,根据问题的重要性、敏感性和社会的关注度,筛选出重点。新闻发布会上可能涉及的问题相当多,如果都准备口径,限于人力和时间的关系,难以真正做到,同时也没有必要。因为一些常见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已经熟悉。但就一些重要的、敏感的和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而言,则非准备不可。筛选出了重点,既了解了全面情况,又掌握了重点情况,新闻发言人就心中有数了。
  忠于事实,就是在确定了口径准备的范围后,对于筛选出的重点问题要依据事实,从事实出发着手准备。口径的准备不能脱离事实,更不允许将白的说成黑的,将黑的说成白的。任何试图通过口径准备以掩盖事实真相的做法都是愚蠢的,也是行不通的。忠于事实,才有说服力,公众才会相信,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否则,就会有辱新闻发言人的人格,有损政府的形象。表述准确,就是由表及里,透过表面把握本质,在忠于事实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精确定性,给予准确表述。有了口径准备的表述准确,新闻发言人才能做到回答准确。口径准备的表述准确是新闻发言人发言准确的基础。
  格林•戴维斯助理国务卿在交流座谈中表达了如下观点:新闻发言人要在授权的范围之内给予更多的信息,但不能误导;同时,要在事实的真相和所授权的范围之内学会掌握平衡。将这一观点理解为既要把握尺度,又要留有余地,一点也不扭曲。把握尺度,就是在准备口径时要基于事实,对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要做好度的把握,特别是在有些问题没有完全弄清之前,这时度的把握变得更为重要。留有余地,就是话不要说得太满,要留有一定空间。留有余地,决不是耍弄花招,也不是掩盖真相,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对于那些发展和变化中的问题,哪些是真相,哪些是假象,有待我们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留有余地,是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的表现。
  口径准备是一项既重要又必需的工作。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研究它,完全可以有能力做好它。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口径准备囊括记者所有的提问,但有了口径准备,新闻发言人就会底气十足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
  
  (作者为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哲学博士)
  (本栏目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合办,读者反馈请至yumiao211@yahoo.省略)
  责编:于淼曹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