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以色列行”随感:以色列游学

  2009年10月,为期19天的“感知中国?以色列行”活动在以色列成功举行,此次活动是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以色列外交部联合主办的;   我是第一次踏上地中海东岸这片神奇的土地,此前,想象中的以色列,足战火、硝烟,当然还有经济发达。但当我从法兰克福乘4个小时飞机抵临以色列中心城市特拉维夫机场时,看到浩瀚的大沙漠里蓝宝石一样生动的湖泊。很快就被这里的安静、祥和所感动。
  以色列是一个只有600多万人口、面积仅为约2.4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但却是一个GNP(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1.7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科技、军事强国。我们住的地方在海边,宁静,与中国海滨城市没有太大区别,晚上有人喝啤酒、聊天。但“感知中国”活动却让这里热闹起来。
  “感知中国”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影视放映、图片展览、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将一个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珍视传统、文明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以色列民众面前。这个活动在以色列受到空前的欢迎。
  为什么受欢迎?我们从开幕式的氛围可以感受到,大幕一拉开,“千手观音”亮相,全场震撼,就连我这看过几次演出的人仍然再次被震撼。接下来的男女声独唱,演员不仅演唱中国歌曲还演唱以色列歌曲,当台上盲人歌手在唱《祈祷的心》、《你和我都可以改变世界》时,台下观众立即呼应起来,那个气氛真是让人感动。86岁高龄的佩雷斯总统,原定只看半场演出,但一坐下就看完了全场。之后还参观了展览并与演职员交谈,直到深夜。
  我请翻译张小燕――一个在以生活了20年,嫁给以色列人的中国人――讲讲以色列人的特征,她说,顽强、向上,不屈不挠。我们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残疾人所表现出的精神,恰恰与以色列民族精神相契合,焉有不成功的道理?有意思的是,小燕的婆家兄弟二人,立场不同,丈夫为以色列服务,小叔子却为巴勒斯坦服务。
  历时12天的图片展《走近中国》也在当地受到欢迎。
  位于特拉维夫老城的雅法博物馆馆长娜玛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举办《走近中国》图片展是雅法博物馆的荣幸。以色列和中国部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以色列人民愿与中国人民共同进步,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娜玛介绍说,展览期间,雅法博物馆每天都接到许多电话和邮件,询问展览的具体时间、内容以及购票方法。
  我也在想,中以两国虽然地域远隔万里,种族不同,但我们的情感深处有一种相似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都走过了“悲情历史”。正像王晨同志在特拉维夫大学演讲中所说:历史上,中国人民曾被西方列强欺压蹂躏,60年前的中国人没有人权可言,过着十分贫穷艰难的生活。两国人民不仅情感相似,我们也还有很多理念也颇为相似,比如对教育、对家庭,以及节俭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获得新生已经60年,改革开放也有30年,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着和平的氛围和建设的成果,以及现代化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但在以色列,人们享受和平的同时绝不会忘记时时可能发生的战争。人们3、4分钟之内就可以进入战争状态,这里的建筑物外观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但每一栋建筑都有一溜房子是可以防辐射、防火、防弹的,其它房子都塌了,这一排还站着。这种危机感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反而更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顽强、生生不息的精神无处不在,哪怕只有一小块土地,他们立刻就种上点什么,绝无任何浪费。由于资源缺乏,他们研制出了睹如滴灌、无土栽培等先进的农业技术,令世界瞩目。从以色列回来我去了新疆,那里的滴灌技术就是从以色列引进的。水,对于以色列,对于我们的新疆都太重要了!
  以色列之行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解一个国家是相对的,不了解可能是常态。因此,我们外宣工作的对象首先是精英,是那些能够影响国家政策制定的智库、院团,其次是媒体。对于商界,他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从来就没断过,而普通百姓则是通过电影、书刊等媒介以及中国产品来了解中国的。
  在以色列,我们拜会了几家出版社,在最大的一家商业出版社,看到他们翻译出版的希伯来文的关于中国的书,有张戎的《毛泽东》、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真让我百味杂陈,这些书不仅不是主流,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情况,不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感情。我表示,这些书不能代表中国,也不真实,我们愿意推荐权威的、能代表中国的图书给他们,出版社的社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在一家最大的公益性出版社,我们看到他们翻译出版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是希伯来文与汉文的对照版,一翻,里面的汉文错误蛮多。看来,涉及翻译的错误,不仅是中国的问题,外国也有问题,
  在与以色列出版同仁讨论“走出去”这个话题时,我说:看来,我们在版权输出问题上,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可能你们的问题比我们还大,因为懂中文的人一定比懂希伯来文的人要多。如果中国与以色列直接进行版权贸易,要找出既懂中文又懂希伯来文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可以找一个中介,用英文。我们双方可以将作品先翻成英文,再译为中文和希伯来文,这样可能会好些。大家很赞成我的“权宜之计”。
  在以色列出版社和书店我还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圣经文化在这个国家深入骨髓。有个出版社是专门出版地图的,也把圣经作为主要选题,比如他们出的圣经地图,衍生出圣经旅游路线,极其精美。为何会是这样?这实际上就是民族的根啊。读圣经就会信耶稣,信了耶稣就认了犹太教,而认了犹太教还能不认犹太这个民族吗?翻译很认同我的想法。由此,我想到中国文化,我们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要向外国介绍的应该是什么?
  以色列有些商业出版社也曾到中国做版权贸易,但由于翻译原因,直接贸易并不多。但各个出版社对我们的到防非常重视,无论到哪家出版社都是社长大老远的到路口来迎接,这也反映了他们与中国交流的愿望。我带去了一本《犹太人在中国》,这本画册是我们在2001年出版的,被誉为“感动了一个民族的”画册,出版后一直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已多次重印,并被译成了德文和法文。以色列出版界人士一看就非常感兴趣,当场翻阅时大家就指指点点地说:这个我认识,那个人我知道。现在此画册极有可能被以色列出版商选中,在以色列出版。
  还有人问我,此次活动中在以色列等三大城市放映的中国电影为何是:《公园》、《谁说我不在乎》、《墨攻》、《我们俩》、《天下无贼》等,我想告诉大家,这是以色列方面挑选的,一方面,这显示了中国开放的态度,一方面也让我们了解到以色列人的口味。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中国影片在以色列每场都获得了极高的上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