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党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信息发布、回答记者提问,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传播艺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采取不同的方式应答,效果差别会很大。温家宝总理在历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直面中外媒体记者的发问,泰然处之,声情并茂,娓娓道来,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高超的语言艺术、缜密的逻辑思维,赢得众多媒体的好评。特别是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温总理用朴实自然的情感、客观真实的表述、有理有据的分析、形象生动的阐释,积极回应国内外舆论的重大关切,准确表达了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真可谓是“春风化雨细无声”。温总理的答记者问,对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
  
  用情感拉近距离
  
  温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满含真情,仿佛与故友相叙,倾心交谈,特别是在讲到两岸问题时,更是句句动情,感人肺腑。如谈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时,温家宝说,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他还提到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说:“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期盼兄弟言和、两岸统一的真情实感溢于言表。法新社对此评论说,温家宝告诉记者“兄弟之间即使有分歧也不会切断血缘关系”,他相信“问题终会解决”。台湾岛内不少媒体作出了积极评价,认为温总理的“兄弟说”温情,用心良苦,并称“北京对台政策的细腻与用心,由此可见”。《望报》的通栏标题是《温:两岸是兄弟,所以要让利》。《联合报》文章则说:“温的谈话进一步有利于台湾方面消除岛内对两岸签署ECFA的疑虑,更表明北京力促两岸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引用典籍寓意深远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特别是一些诗词典籍,往往寓意深远、启人深思。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恰当地引用一些诗词典籍,既可以光大中华文化,又可以增强传播效果。温总理在答问中娴熟地引用中国传统典籍名句,既丰富了讲话内容,又增强了语言表达,大大增强了记者招待会的魅力。这些诗文不仅引起华文媒体的热议,不少国外媒体也通过这些诗文,对其背后的寓意进行了更深的解读。
  2009年是我国经济艰难的一年,温总理在记者会开场白时率先引用“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今后几年的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要共同努力走过最艰难的“十里”,“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随后,总理以诗明志“华山再高,顶有过路”,指出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温总理还用“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表明在任期内将执政理念贯彻始终的决心。这些典籍在现场答问语境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在回应记者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表现傲慢的说法时,温家宝称:“人或加讪,心无疵兮。”这个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点明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即使有人毁誉诽谤,我也问心无愧的心境。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对此报道称,温家宝表明中国在力推哥本哈根会议生成很好结果上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中国已经尽责”。英国《卫报》报道称,温总理为自己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进行了有力的维护。美国彭博社对此解释道,中国对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表现进行了澄清,温家宝“问心无愧”。中美关系历来是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今年由于美国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使“中美关系受到严重干扰”。在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引用古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表明应从更高的高度把握和处理中美关系,“风物长宜放眼量”,高瞻远瞩为中美关系打开新局面。
  
  用数据说话令人信服
  
  温总理在回应人民币汇率问题时,用数理分析方法,通过数据说明观点,在不到700字的回答中,引用的数据多达16组,几乎每个观点部有具体数据佐证。比如,在说明“人民币的币值没有被低估”这个观点时,温总理说,让我们看一组数据:我们统计了去年37个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情况,其中有16个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是增长的。美国去年出口下降17%,但对中国的出口仅下降0.22%。接着他又用数据说明,在世界经济极为困难的时期,人民币没有贬值,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4.5%,2009年中国的顺差减少了1020亿美元。这些数据既指出了人民币币值没有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市场,又阐明了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让人感到非常实在,很有说服力。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说,美国和西方国家领导人将西方经济的衰落归结于中国,这样做的结果是西方领导人更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目的。
  
  坦诚交流赢得理解
  
  在对外传播中,如果只唱“赞歌”,回避矛盾和问题,不符合受众的认知心理和接受习惯,有时还会引起更多的猜测、疑虑,甚至歪曲,而敞开心扉、坦诚相对,既讲成绩又讲问题,往往会增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因为把原本被舆论关切和担心的问题坦诚地说出来,反倒没有什么可炒作的了。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不遮掩、不回避,一方面很好地对外说明了中国现在的国情,纠正所谓“中国强硬论”、“中国必胜论”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克服这些困难的决心,赢得了中外媒体的普遍赞誉。
  在回应德新社记者中国是否有这个能力以及意愿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时,温总理既强调了“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国家”,也客观地指出,中国这些年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我们确实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提到他经常劝记者多到中国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看看,到那里看就知道上海和北京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我们要实现小康目标还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等等,实事求是地表明,中国现在离现代化还差得很远。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出的有关民生的问题时,温总理也是不绕弯子,他非常坦率地用一句“勿庸讳言”说出了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同时也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绝不仅仅指经济的发达,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表达了要改变不公平现状、关注弱势群体的决心和魄力。日本《朝日新闻》评论称,温总理坦言“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日本新华侨报》则报道称,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14日在“两会”记者会上以“清醒论”应对,告诉全世界中国领导层是如何清醒认识自己国家的,也给近期膨胀喧闹的舆论送服了一帖“冷静剂”,从而表明中国正在以谦逊、清醒、柔和的发展姿态走向世界强国之林。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等多家媒体引用温总理的谈话,对温总理坦率承认存在的困难表示赞赏。
  
  个性化语言深化烙印
  
  语言的魅力在个性,在于说自己的话,说有风格的话,说有思想的话。如果在接受媒体采访、回答记者提问时,千人一面、众口一词,重复别人说过的话,那么就等于“雨过地皮干”,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非常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阐述重大立场和观点,给人打下了深刻烙印。在阐述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时,温总理强调“在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即使在很穷的时候,我们也是铮铮铁骨”,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民族气节。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他总结两国建交30年的历史,归纳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在谈到公平正义这个问题时,他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句话被许多媒体作为通栏标题引用。在谈到宏观经济走向时说,要“因时而动,就是‘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这需要十分谨慎和灵活。我相信明年的记者招待会我还是满面笑容地来对待你”。在回答国际上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温总理说把巨额的外汇储备用好和管理好,一要安全、二要流动、三要保值增值,强调“因为国家的金融资产不容得有一点的闪失”。这些独特的语言风格,被境内外媒体广为报道,形成了“热点”词汇,大大增强了舆论引导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