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参加了今年的“两会”报道以及此后一个月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后续报道,采写了多条中英文的对外报道稿件,得到了多家外国主流媒体的采用。由于“规划”的重心是经济发展,因此笔者所在的对外部经济新闻编辑室承担了主要对外报道任务。通过梳理编辑室近期播发的中英文重点稿件,尤其是一些被海外媒体广为转载的稿件,不难看出,要提高“规划”的对外报道效果,首先要将“规划”的主要内容置于当前的热点话题之下,以赢得最多关注;要将规划的内容穿插在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之中,以让稿件更加可读;要针对海外受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主动设置议题,用独家的新闻和生动的案例向外界传递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紧扣当前热点,
增强新闻性
“规划”的对外报道同当前的新闻热点结合起来,才能增强稿件的新闻性,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从而取得最佳传播效果,否则稿件播发出来会显得突兀。例如,海外受众,尤其是投资者,非常关注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的走势和一些重点领域的发展状况,其中包括房地产市场、高铁建设、货币和财政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等。对于这些话题的对外报道,要尽量同当前的新闻热点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就事论事”。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十二五”规划强调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的宗旨是保障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而不是让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对外传播价值。因为,一方面这是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将减少泡沫因素的存在,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针对这一点,我们抓住了中国地方政府纷纷公布房价调控目标这一海外媒体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并结合中央政府在得知大多数地方将房价调控目标设定为“不高于GDP增速”后所作出的反应,并结合“规划”中关于“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问责机制,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的表述,播发了稿件《十年牛市走向尽头?中国房地产走向民生的转型之路》,彰显了中国政府以民生为本、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英文稿件被美国《福布斯》、《商业周刊》等海外权威媒体采用。
另外,高铁建设也是海外非常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原铁道部长被“双规”之后,更是成为海外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这一点,我们抓住了新任铁道部部长和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出面就高铁做出新表态的新闻,当天采写了中英文稿件《中国正在勾勒“适度超前”的现代交通体系》,向海外介绍了中国在未来五年发展高铁的原则,得到了很多海外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的关注。 综上所述,要增强“规划”的对外传播效果,根本上是要将话题置于当前海内外最关注的热点新闻背景之下,如果在没有任何新闻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生硬地解读“十二五”规划关于房地产或者高铁建设的表述,会因为没有新闻性而得不到足够的关注。
讲述百姓故事,
增强可读性
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是“规划”的核心内容。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是“规划”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规划”的主线。这些话题也理应成为“规划”对外报道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这三个表述都是高屋建瓴的宏观政策,而且还具有较为浓厚的中国特色,因此要想取得不错的对外报道效果,就要让这些关键词在普通老百姓的寻常故事中不言自明。海外受众喜欢读的是故事,而不是抽象的政策宣言。
对于科学发展、改善民生这一类话题,我们在对外报道中如果只是让专家侃侃而谈,读者肯定会昏昏欲睡,而如果通过一些个体的故事或事例来阐释这一话题,效果肯定会更好。
笔者4月上旬根据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采写了一条英文稿件《缩小贫富差距的计划让中国农村市场商机无限》,被《今日美国》、《亚洲电讯报》等海外主流媒体全文采用。这条稿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贫困县田东县的一个普通农民购买空调和洗衣机的经历为由头,向海外受众展示了中国在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借这位农民之口,讲述了中国免除农业税和农村孩子义务教育学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等政策,用生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中国在改善民生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同时也结合“规划”提出的相关目标,展望了五年之后这位农民和他的家人的生活和收入状况,很好地向海外传播了“规划”中关于改善低收入群体民生的内容。事实证明,这比单纯地列举数据或者干涩地解读政策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另外一条稿件《中国民众对“十二五”时期的民生改善充满期待》,也是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湖北省的一个父母部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普通民众对“规划”的理解,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对普通老百姓的意义。读完此稿,读者会感受到,尽管要让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感到幸福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国民众还是切身感受到了政府的努力,并对未来五年充满了新的期待。稿件生动感人、细致入微,得到了非常好的采用。
积极设置议题,
增强主动性
除了结合热点引起更多关注,并讲述故事让受众更加爱读之外,我们在对“规划”的对外报道时还要积极设置议题,从我们国家自身的对外传播的需要出发,主动选取“中国话题”,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回应海外关切。结合“规划”,这些“中国话题”主要包括和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
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例。中国虽然一直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努力,但西方国家一直指责中国在这方面做的不够,试图让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甚至一度将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责任推卸到中国身上。为了回应这些无理指责,也为了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政府在“规划”中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碳排放、单位GDP能耗、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消耗比等非常硬性的指标。“规划”公布后不久,新华社专访到了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这位刚卸任的局长对外界十分关注的活题给予了非常有力的回应,既坦减地指出中国在节能减排上的不足,也用翔实的数据和事实表明了中国在未来五年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稿件播发后,被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德新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几乎所有海外主流媒体采用,而且它们的标题也儿乎都借用了我们的标题“中国在未来五年走上更加绿色的发展道路”。
这条稿子之所以传播效果好,一是因为外界十分关注,二是张国宝作为刚卸任的前能源局长透露了很多独家、权威、翔实的数据和事实,为“规划”里提出的几项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抓独家新闻,也不失为一个增强“规划”对外传播效果的好方法。
此外,主动设置议题时还应该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以增强稿件的可读性和可信度。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自然也是“十二五”规划强调的内容之一。要做好这一话题的对外传播,让专家或者官员出来表态似乎不是最佳方法。我们通过一家江苏无锡的企业为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太阳能发电装备的案例,采写了《中国发展续走“郑和路”》,向国外受众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中国的发展也是为了和平。
责编: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