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的历史

戈的历史篇一:厦门的历史文化

第一部分——厦门的历史

1、厦门的历史简介:

厦门市,别称鹭岛,简称鹭,位于福建省东南端,西接漳州台商投资区,北邻南安,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是闽南金三角经济区。厦门是中国海滨城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美厦门为“东方夏威夷”。

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等组成,陆地面积有1699.3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有300多平方千米。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32.5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千米。

厦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天嘛大家都有体会到。。。。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2、自然环境:

厦门虽位于中国南方湿润地区,但水资源条件仍然较差,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143.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90立方米,为中国人均占有量的38%,低于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700立方米。(节水)

3、标志:

1986年10月23日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确定市树、市花、市鸟的议案,决定凤凰木为市树、三角梅为市花、白鹭为市鸟。厦门市的公营

单位多以白鹭形象为徽标。

4、民俗文化:

中秋:中秋博饼,闽南地区特有的饼文化外延的一种民俗活动。是在中秋节时用于娱乐的一种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奖品为大小不同的月饼,专有名为会饼,相传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

过年:正月初三忌拜年,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5、文化遗产:

厦门市入选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有南音、高甲戏、歌仔戏、答嘴鼓、漆线雕、童谣(闽南童谣)、讲古、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中秋博饼、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抬阁(海沧蜈蚣阁)、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漳州的传统戏曲,故亦称之为芗剧,后传到台湾并得到进一步发扬。“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词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闽南地区和台湾社会重要娱

乐活动之一。

漆线雕,中国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 漆线雕被应用于佛像装饰,俗称“装佛”,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广泛流传。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第二部分——厦门的著名人物

1、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人。早年侨居新加坡经营实业,后倾资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1950年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侨联主席等职。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今厦门市集美区)。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1893年他20岁时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13 年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1] 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

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

帜、民族光辉”。1990年0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泉州府同安县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陈嘉庚为集美和厦门大学兴建数十座雄伟的高楼大厦,自己的住宅却是一所简朴的二层楼,既小且暗,办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艰苦朴素,自奉菲薄。床、写字台、沙发、蚊帐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都打补丁。他家有数百万财产,晚年却为自己规定低的伙食标准即每天五角钱,经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加上一条鱼。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是:“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

尽管陈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华人大实业家之一,但他的个人生活却始终十分简朴。他的个人自传中写到,“我之个人家庭,年不过数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过。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万元,他无所有。”但是他极具公益心,尤其对于兴办教育,非常热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乡创办小学,1918年又创办师范学校,并设立中学,附设男女小学和幼儿园。随着他的企业的兴旺发展,他又继续在集美开办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农林学校,幼儿师范等,同时也设立了科学馆(现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图书馆和医院等,使集美成为了系统完整的学村。

自1926年起,陈嘉庚为了维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经费不至于中断,做了许多努力。在资金紧缺时,他甚至于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橡胶大王:当橡胶第一次从巴西移植到马来西亚,陈嘉庚即用2000

元购了种子,播种在菠萝园中,进而大面积种植,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之后他开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鼎盛时期(1925年)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新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故事:(诚信)

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经过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间各年分别获利(实利)5万多元、4万多元、13万元。

新加坡当时的法律没有规定“父债子免还”,但以信誉为重的陈嘉庚虽然经济拮据,却宣布“立志不计久暂,力能做到者,决代还清以免遗憾也”。面对家道中落,陈嘉庚艰苦奋斗了4年时间,终于有些盈利,他便不顾亲友反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找到债主,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当然,当时也曾有人说他“傻”,但他说:“中国人取信于世界,决不能把脸丢在外国人面前!我们中国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陈嘉庚“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此后,人们十分相信陈嘉庚的商业道德和信誉,都愿意与他做生意。可以说,陈嘉庚之所以能在家业衰败后艰苦创业10年左右成为百万富翁,与他“一诺万金”的诚信商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去世:

1961年08月12日陈嘉庚先生在京病逝。早在1918年,陈嘉庚

戈的历史篇二:历史的风

历史的风

吹翻了六十六页日历那个冷嗖嗖的日子开始鲜活的在我的眼中演绎

雪花不再洁白那个寒冷的冬季只有一种

金戈铁马般的呐喊剥开了这个古国深重的外衣

露出伤痕累累的躯体一滴血

溅到我的额头烙上一种

深深的印记

时间如北风般呼啸而过

那个日子苍黄并远去但现实的肩膀

能不能承受

那些曾经沸腾的激情日子依旧站在世纪的脊背上默默凝望

窗外

阳光温柔的抚摸大地

只是不知在它的记忆中那个日子

是否如雕塑永远屹立

戈的历史篇三:玉雕历史概述

玉雕历史概述

玉雕是中国传统的技艺,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有长达7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玉雕也是中国玉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时代的玉雕带有不同时代烙印,自古至今贯穿成一条发展脉络,透过它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华夏独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

自文明之始,以迄今日,中国玉器历经各朝变迁,在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之下,发展成为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中国人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根深蒂固,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中国玉雕在世界玉器工艺领域中独树一帜,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就出现了玉器器皿,不过当时的原始先民并没有将其与普通石料区别对待,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玉石并存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逐渐与石器脱离,在技术和艺术上走上独立发展的历程,在此时期,中国进入了第一个玉器制造高峰阶段。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其中,以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最为引人注目。可以说,玉文化的基础正是孕育和奠定于遥远的史前时代。

夏商周时期

据古代文献记载,夏朝是一个崇尚玉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国文明社会第一个朝代的玉器,它一方面是史前玉器继承性的历史总结,在整体古朴庄重的风格基础上对一些器物的造型、纹饰和风格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为商代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时期玉器审美特征的新纪元,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所知的二里头文化玉器,就是夏代玉器的代表性形态。

玉雕是殷商时代的重要手工业之一,从出土玉器的造型设计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考察,其成就并不亚于商代闻名的青铜器。青铜工具在制玉工艺中的应用,使琢玉技术显著提高,商代玉器在造型、雕琢、抛光等方面工艺精进,并有很多创新突破。商代早期玉器有玉戈、钺、铲、圭、琮、刀、璜形玉等,品种少,琢制也较粗糙。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商代玉器的社会功能发生较大变化,此时玉器开始逐渐转为赏玩之用,仅装饰性玉器就超过半数。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出现中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并且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可以说商代玉雕工艺又走向一个新的高峰。

周王朝是继殷商之后的一个强大奴隶制国家,也是阶级森严的宗法社会。周代非常注重礼制的建立,因此周代玉器偏离了商代玉器的发展轨道,向礼仪性玉器方向发展。周代重玉之风极盛,琢玉技巧不断改进,使器物日臻美观。在做工方面,除继承商代双勾线外,还独创了粗犷的一面坡线琢玉技艺。总体来说,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大多以片形为主,圆雕者很少,过于规矩,略显呆板,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持续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与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由于铁器取代青铜工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玉器手工业到春秋战国时代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制作工艺精致非凡,玉雕艺术光辉灿烂。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儒生们把和田玉和礼学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7000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春秋时期的

戈的历史

玉器已由西周时的平面化、简约化,向隐起化、繁复化方向演变,发展到战国时期,治玉工艺更加成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举世瞩目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龙凤纹佩、河南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出土的大玉璜佩等,均体现了战国玉器高难度的工艺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礼玉渐少,佩玉增多,常见玉器有琮、璜、璧、镯、环、剑饰、佩饰等,其中以玉璧和龙形佩饰最多,此外还有玉带钩、玉玺以及各种葬玉等。若从工艺水平论,战国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工艺史上最为精致的时代。

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代虽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兵马俑,但遗憾的是,玉器出土甚少,亦非帝王玉,其典型性不足,秦代玉雕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

中国玉器发展到两汉时期,进入了第三个高峰期。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同时也是中国玉器史上的繁荣发展时期,玉文化蒸蒸日上。西汉延续春秋战国器型特点,变化不太大,东汉时期继西汉玉器的传统略有变异,增添了浓厚的装饰色彩,而西汉那种挺拔刚健之作已难再现,此时,出现了刚卯、严卯等铭刻玉器。汉玉品种丰富,数量众多,加工工艺精湛,按其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礼玉、葬玉、装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汉代礼玉较前减少,而装饰玉和葬玉大大增加,玉用具也有较大的发展。其中,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闻名于世的金缕玉衣即所谓的葬玉,陈设玉则更能体现汉玉的工艺水平,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立体雕刻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代玉器雕刻手法日趋多样,隐起和镂空工艺非常娴熟和普遍,高浮雕和圆雕也大量被运用。粗、细线条并用是汉代玉雕的特征,由阴线刻演变成游丝毛雕是汉代玉雕的重要标志。“汉八刀”也以其简练的雕刻风格而名传后世,特别是以玉翁仲、玉蝉、玉猪为代表,成为汉代玉器雕刻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