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宏调”归位始于“审批权”下放_老演员张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每一次历史身份的变迁,都牵动人心,而其“掌门人”的更替亦是如此。   3月17日,原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张平当选为国家发改委主任。
  与很多履新部委的官员一样,张平曾长期在地方主持经济工作,具有丰富的地方执政经验。同时,又在国务院任高层领导(国务院副秘书长),具有掌控全局性的宏观管理经历。
  
  作风细腻、举重若轻
  
  “作风细腻、踏实细致。”发改委一位官员如是评价,“是那种举重若轻的人物。”
  张平跟国家发改委最早“结缘”是在2005年。是年8月,张平出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分工是“负责经济贸易和价格管理方面”,具体分管经济贸易司、价格司、价格监督检查司,协助分管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并负责“联系”价格认证中心、价格检测中心、中国市场出版社、药品价格评审中心和国家粮食局。
  当时,围绕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产品“价格”,如控制教育乱收费、降低医疗价格、控制房价、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稳定农资价格等,成为社会主流话题。
  同年,上海浦东作为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在该年下半年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而主抓该领域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也是张平协助分管的主要司局。
  “批文件很细致,很具体。”上述发改委人士回忆,尽管张平任发改委副主任时间不长(2006年1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但这一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比张平在发改委的工作经历,他在安徽的经济管理履历更令人关注。
  21世纪初,安徽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50年来我国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而最早的试点就放在了安徽。而这一具有全局意义的改革,就是张平在1997年到2003年任安徽省副省长期间的重点工作之一。
  曾与张平接触并长期关注安徽“三农”问题的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培昆介绍说,“三农”问题一直是张平的心头大事。
  出生于安徽北部的一个贫困农业县――萧县的张平,深知农民疾苦。安徽的农村税费改革最早的探索是在1996年。由安徽省涡阳县的一个镇开始。
  安徽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成绩显著,受到外界普遍肯定,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当时作为国务院分管农业的副总理温家宝连续三年(2000、2001、2002年)到安徽考察改革工作。
  此外,张平对于安徽经济的“贡献”还来自于汽车工业。
  安徽芜湖的奇瑞,已成长为中国汽车业自主创新的典型。就在2007年8月,当第100万辆奇瑞A3在安徽芜湖奇瑞汽车第三总装厂正式下线时,身为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张平还专门发来贺信。
  1992年8月,张平出任芜湖市委书记、代市长。安徽省国资委一位熟悉张平的官员透露,在去芜湖担任一把手之前,张平曾担任安徽省计委主任,对安徽工业缺乏汽车支撑一直“耿耿于怀”。
  芜湖市一位副市长告诉记者,“奇瑞发展到现在,没有他(张平)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在张平主政芜湖期间,为芜湖的工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归”宏调定位
  
  在大部制机构改革的前提下,发改委宏观调控的角色回归成为第一命题。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列于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第一条。由此,国家发改委的定位再次进入改革视野。
  “参与了许多微观事务管理,包括具体项目审批,干扰了其宏观调控的精力。”国内最早提出发改委职能调整的学者、国务院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对记者表示,目前发改委职能定位有冲突。
  魏加宁分析指出,既拥有宏观调控权,又拥有微观项目审批权;不仅负责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而且还肩负着体制改革的重任。发改委身兼数职,职能之间存在着多重矛盾和利益冲突。
  对此,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减少发改委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以保证其更有效率地进行宏观调控。
  除宏观调控角色定位,张平还面临着发改委自身的改革角色定位。
  诸多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方案的酝酿,如收入分配改革、医疗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包括铁路改革、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都在发改委职能范围内。而发改委内部机构设置中,只有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一个司局职能明确涉及体制改革。但由于该司人员编制有限,每年至多关注一两个改革内容,其他均分散在发改委相关司局。如医疗改革由发改委社会司作为主要负责司局。
  3月12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亮相的第二天,在分组讨论中,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均提出最需要改革的是发改委。(左青林,记者范利祥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