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北京地区的150家博物馆大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其中也包括那些私立博物馆。从1997年新中国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获批建馆,私立博物馆已经在中国发展12年,仅北京就有近30家私立博物馆,但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私立博物馆在夹缝中艰难前行,难成气候。
历史:私立博物馆12年
1997年1月18日,北京琉璃厂西街一座面积仅为400平米的门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它的主人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马未都。当时,与观复博物馆一起获批成立的还有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画家夫妇何扬、吴茜的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
12年一个轮回,如今观复博物馆借马未都之名刚刚做到“不赔钱”,而古陶文明博物馆则“藏”在一间地下室里,游客稀少艰难维持,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一直仅限个人画作展出,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成立则一波三折。但从1997年开始,全国先后由个人出资建立的私立博物馆有300多家,其中北京近30家,占全市博物馆的五分之一左右。类别从陶瓷、家具、皮影、门墩,到中医药、空竹、匾额等等,如同一串文明瑰宝,散落在民间的角角落落。
这些博物馆大多同观复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命运相似,除了刚成立时热热闹闹一番,一段时间后就面临供血不足的困境。而资金背后,则是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马未都甚至感叹,私立博物馆的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私营经济。
困境:登堂易入室难
尴尬一:身份模糊
“不是私人是私立!”面对记者马未都一上来就先强调观复博物馆不是“个人的”。他说在中国博物馆序列里,私立博物馆是受歧视的,一说是某个私人的就更没有地位了。从诞生到现在,私立博物馆仍没有统一的身份界定。管理部门先后几易其名:“私立”、“私人”、“民办”、“非政府办”、“民间”、“民营”,文化部新出台《博物馆条例(征求意见稿)》则称之为“非国有”。
第一批私立博物馆是在北京市编制在册的民营事业单位,后来改在民政部注册了。2002年马未都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更换法人名称时,新的身份是“民办非企业”,这令他无所适从。“我和卖冰棍的一个地位了。可是国家又把我们定义为非盈利机构,还不能有企业行为。”马未都无奈地说。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私人投资兴建博物馆主要出于如下几种情况:出于公益考虑,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与更多人共享;出于经济考虑,想达到收藏养收藏的良性循环;企业办馆,希望树立形象等。但由于国家对私立博物馆的身份界定不清楚,形成了一个怪圈,没有国家财政拨款的私立博物馆干着公立博物馆一样有意义的文保事业,自身要生存还没有经营权。直接的影响就是博物馆的事业单位发票很多公司人家没法入账,最后马未都只好又注册了一个观复文化公司给人家开票,从事经营活动。
尴尬二:收不抵支
除了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樊建川的建川博物馆依托馆主背后的企业生存外,全国范围内大多数私立博物馆都严重“差钱”。
租用场地、购置和制作陈列用具、布置展厅、聘用人员、水电耗费,各种花销让资金并不雄厚的私立博物馆馆主遭受巨大的压力。寥寥的门票收入显然难以维持运营费用,私人馆主们不得不拿自己的其他收入补贴。记者在古陶文明博物馆采访时,整整一个上午居然没有一个参观者,展厅里的灯依然亮着,工作人员说这博物馆能存活全靠馆长路东之一个人撑着,“这些年他自己字画作品的销售所得基本上都贴在里面了”。
尴尬三:馆藏难补
补充藏品对于资金匮乏的私立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件“明知很难却咬牙也得干”的事情。近年来全社会兴起民间收藏热潮,很多藏品价格一涨再涨,公立博物馆都买不起,私立博物馆就更别惦记了。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大部分藏品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淘换的,那时老百姓还不怎么认这些东西。“现在我们看上特别有学术价值的好东西也没机会,人家都想卖个好价钱,我们肯定比不过那些有钱人,一点辙都没有。”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北京老爷车博物馆的馆长雒文有看上一辆老上海,那是一辆祖师爷辈的孤品,见证了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没有一百万根本下不来,车主和我也很熟,人家明说应该支持我们博物馆,可是这差价不是一点半点的,只好卖给出高价的有钱主了。”雒文有说,“我只能表示理解。”
私立博物馆没有充裕资金,很难保证博物馆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私立博物馆都在吃老本,马未都说:“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先上手了,很多好物件搁现在谁还买得起呀。”
尴尬四:政策缺失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希望能够对私立博物馆进行扶持,但具体是否实行奖励或者补助措施,并不是在我们管辖范围内,这需要财政、民政等其他部门通盘考虑,我们只能提出建议。”据了解,对私立博物馆如何扶持,没有相关政策。正在征求意见的《博物馆条例》仅指出“国家鼓励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设立博物馆”。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刘超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个人对那些执著的私立博物馆馆主很敬佩,但“很多事情需要一步步来,法律政策的调整都需要漫长的过程。”
样本:几家欢乐几家愁
观复博物馆
馆主有名气,刚刚不赔钱
私立博物馆的路不好走,马未都一走就是12年。作为第一家开馆的私立博物馆,观复的兴衰都承载着一定的特殊意义,如今的它已经不再是当初琉璃厂的小门脸,已经发展成为展馆面积达四千平方米的大馆,并在杭州和厦门开设了两座分馆。
2008年观复充分利用马未都的名人效应,收入创下新高。马未都稍显得意地告诉记者:“去年开始观复基本持平,我们开始不赔钱了!”
去过观复的人大都知道,几乎每一个独立展馆都有一个企业冠名,比如IDG家具馆、奥迪工艺馆。能够得到世界知名企业的赞助对于大多数私立博物馆来说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马未都却运作得很熟练,同行评价这很大程度上是人家马先生的个人魅力大,天生会和媒体打交道,会利用名人效应。不过大多数私博馆长都认为马未都和观复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绝大多数私立博物馆不可能靠名人效应取得发展。
观复博物馆的门票是50元一张,是私立博物馆中较贵的。即便如此,在去年国家公立博物馆大面积免费开放的情况下,依然每天有一百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对此马未都强调自己的服务好,“大家来是想学知识的,我这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我们在瓷器下面放上镜子,可以让人看到底上的落款,我们的古家具也是可以让人亲手触摸的,这些在公立博物馆里根本不可能实现。”
马未都告诉记者,观复一年支出在一百多万,靠门票收入远远不能支撑。他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运营成本只折合成门票,每一个人来观复的参观成本是150元,“也就是说来一个人我亏100元,当然不能靠门票活着”。除了门票、企业赞助外,观复的另外两项收入来源是纪念品书籍销售和企业包场活动。而实际上如果严格按照博物馆性质,私立博物馆是“非盈利”组织是不允许进行经营的。
马未都对此颇有微词:一方面国家不给钱,一方面定性为非盈利,生存肯定难。“现在我有很多选择,随时可以躺进国家的怀抱里,可是我不想。”他说现在观复不需要国家的钱,需要的是政策上的扶持,给一个明确的身份,然后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项事业继续做大。
未来,马未都计划把观复迁回城里,找一个面积两万平方米以上的地方落户,“我们将来会以基金会的形式管理,把博物馆留给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哈佛人死了,可是他创办的大学和指定的制度还在,希望观复能给私立博物馆在中国趟出一条生路”。
古陶文明博物馆
学术立馆,注定寂寞
四百平米的地下室内,静静地陈列着几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汉砖瓦、战国封泥――这就是位于南城大观园北门的古陶文明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座陶专题博物馆,它以3000件出土文物,构成以古陶文明为主脉、以艺术考古为特色的收藏体系,构成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
“变个人秘藏之宝为社会共有之物、开创中国博物馆事业新的途径和体例,并最大意义上发现与实现中华古陶文明的价值和尊严。”这是古陶文明博物馆馆主路东之的自我定位。路东之说自己是文人,读书人都有一种情结支撑自己。相比经营,他更在意学术界对自己博物馆的评价,“寂寞是注定的”。
作为第一批私立博物馆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馆成立初曾被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准注册为公益性民营事业单位,享有15人编制。如今的古陶文明博物馆都因为身份模糊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由于当初政府出于鼓励态度私立博物馆注册资金只有10万元,可是现在想申请文化创业基金至少是注册资金100万。“我们一看那审核表就发现自己两边不靠,除非像其他一些私立馆主一样再注册一个公司,否则以博物馆的名义是很难申请下来的。”路东之平静地说。
“我自己不愿意诉苦,因为这条路就是个人的选择”,路东之对记者表示。很多国外研究者知道古陶文明博物馆是靠路东之凭一己之力支撑十几年时,既惊讶又敬佩。一位韩国古陶研究者告诉他,这样的私立博物馆在韩国政府都会有资金补贴的,并会派出文化机构的专业人员义务驻馆工作。“既然我有意识将个人收藏提供给社会共享,就不在乎这样那样的困难。”路东之淡然地说。
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整个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这间地下室年租金20万左右,占支出的一半左右,加上人员工资、水电费等等,一年下来需要50万左右的资金才能维持下去。而所有的收入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路东之的字画作品销售所得,“现在还只能靠我个人的劳动所得养活博物馆为社会服务,目前很难有大的发展”。
老爷车博物馆
全家上阵,赔钱也得挺着
为配合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北京老爷车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馆主雒文有和老伴一人拿墩布,一人拿扫把,忙着清理展馆,此外还有一个帮忙倒垃圾的侄子――两千多平方米的博物馆就靠三个人维护。
北京老爷车博物馆两年前就已经获批成立,后来因为场地没有落实迟迟没有开馆,雒文有只好把自己的百余辆老爷车寄存在全国各地的朋友家中。如今160辆老爷车开始向北京集结,其中既有长达10.8米的加长红旗,也有周恩来陪同外国元首乘坐的检阅车,还有前苏联吉斯等名品。办老爷车博物馆是雒文有多年来的梦想,1983年他花两万二买下一辆老上海开始收藏老爷车,后来还曾经驾驶红旗代表中国参加路易?威登老爷车赛,并创办了老爷车协会。“这些年收藏了不少老爷车,总想给它们安个家,这是我后半生最大的理想”。直到今年,雒文有才幸运地在怀柔杨宋镇找到一个合适的家――一座废弃的厂房。由于当地政府看好老爷车博物馆对旅游的带动,破例让雒文有先建馆再还钱。
即便如此,老爷车博物馆的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偌大的展厅内完全依靠房顶的自然光,没有安装任何人工射灯,雒文有说这是当初选址最看重的一点,“要不然我们肯定连电费都交不上。”
为了省钱,雒文有建馆没有雇任何人。为了增加收入,老爷车博物馆专门拿出部分车子给剧组当道具车,连车带司机每天给600元。未来,老爷车博物馆准备门票定价20元,即便每天有50人来也不过日入千元,而这个数字也是雒文有不敢奢望的。“全世界的博物馆都不赚钱,连故宫那么多观众都赔钱,我这更不可能靠门票养馆了!”当天,一位观众担心地问他将来靠什么养馆时,雒文有一时语塞,“估计就只能硬挺着,现在确实没有什么固定收入,企业赞助想不都敢想”。
(摘自5月22日《北京晨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