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笔记

历史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历史

经典中的经典---《全球通史》

作者介绍: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StavrosStavrianos)(1913—2004),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1913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荷亚去世。其作品除《全球通史》外还有:《1815-1914年的巴尔干各国》、《巴尔干联盟:现代巴尔干统一运动史》、《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现代人的史诗》、《人类的全球史》、《希腊:美国的困境和机会》、《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即将来到的黑暗时代的前途》、《全球历史: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充分发展》

写作背景:

《全球通史》(AGlobalHistory)是作者近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之一,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共有7个版本。由于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整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本书一经问世,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该书原文厚达一千余页,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极世界相待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本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本书吸收了近二十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并以较大篇幅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历史,故全书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

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便于掌握线索,每章末附有选读书目,便于进一步研究。

背景知识: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通史》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势。但这样一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众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界“三分法”的变种。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西欧独有的历史经历这样一种事实,而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镶嵌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同时也把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比世界历史上的“近代”晚几百年。中国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国与世界两个不同的时间表来理解中国的过去与世界的过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无意这样为难我们。它也使用“中世纪”这样的概念,但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历史进程及其与欧洲以外地区历史进程的比较,而不是要把各地区的历史整齐划一。

实际上,当代多数西方学者都已抛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正如美国学者威廉·迈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不是基督徒,并且只有亚欧大陆的最西端属于罗马帝国。一个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是一个影响全体的但无帝国疆界的宗教,在后来是它的分裂及由一个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这种经历对于西方社会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社会的历史表现出一种不同的模式。”

目录

1500年前的世界

第一编文明之前的人类

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

第四章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六章古代文明的结束

第三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七章最初的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公元500年)

第八章希腊和罗马的文明

第九章印度文明

第十章中国文明

第十一章古典文明的终结

第四编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

第十二章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1500年

第十三章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十五章传统的拜占庭

第十六章传统的儒家文明

第十七章革命的西方文明

第五编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十八章非洲

第十九章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

第二十章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

后记

1500年以后的世界

序言

第一编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一章导言:从地区史到全球史

第二章西欧扩张的根源

第三章西欧扩张时的穆斯林世界

第四章西方扩张时的儒家世界

第五章西方扩张时的非欧亚大陆世界

第二编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六章西欧的扩张:伊比利亚阶段,1500-1600年-1763年

第七章西欧的扩张:荷兰、法国、英国阶段,1600-1763年

第八章俄国在亚洲的扩张

第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三编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十章科学革命-1914年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第十三章俄国

第十四章中东

第十五章印度

第十六章中国和日本

第十七章非洲

第十八章南北美洲和英国自治领地

第十九章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第四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

第二十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二十二章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二十三章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二十四章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二十五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从大同盟到冷战

第二十七章诸帝国的终止

第二十八章两极分化的结束

第二十九章西方的衰落与成功

第三十章后记:我们的黄金时代吗?

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意义

附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全球性的影响

译后记

作品评价:

《全球通史》有人类的过去就有如一幅由远及近的画卷,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辩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忧虑与警示。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本书平心静气,娓娓道来,没有教育人的口吻,却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求索的境界,让你不由自主地手不释卷。

这本书就是享誉世界几十年、已经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尽管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讲过长难记,但它已经随着《全球通史》一起进入了中国人的知识殿堂,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所熟知。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有人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尔贝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J.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维微克·拉纳戴夫的《未来之路》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可见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心得体会: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显然,阅读一本没有“高尚灵魂”的史书只会令我们这些“圈外人”获得一些所谓的偏见而非一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识;而太过深奥的史学题材又很难让人能够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真理。这就成了历史学类著作在编写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也成了评定一部史学著作是否出色的依据之一:如何才

历史读书笔记篇二: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书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摘要:?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历史,在经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后把一个季度贫困弱小的旧中国逐渐发展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具有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

关键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经过之前的种种,中国终于迎来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段。

但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并非易事,毕竟对于一个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党派来说还有许多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未完并且国民经济也亟需恢复。在这之中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果实,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1])显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并没有让我们失望逐渐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许多国内外的条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2])并且为了可以过渡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方针,最终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我党和人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但是最终完成了这一基本改造,为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在完成基本改造后,我国又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党人民不断摸索,虽然有一些错误的决定但是最终也是有许多的成果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并且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3]”。并且在早期发展中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工人,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依靠工农群众,充分调动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还应当与民主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在发展重工业同时,更多发展农业,轻工业,区利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在中共八大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方向提出“三个主题,三个补充”思想。这些都是积极的发展,但是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些可以称得上是错误的发展。例如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开来。并且在这之后还发生了历经10才结束的文化大革命。文革的提出也许是好的,毛主席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丝途径,但是毛主席却犯了严重的错误估计,文化大革命否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正确方针政策和成就,这实际上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工作,否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进而形成了全面的内乱,后来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 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直到1975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这段时期它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

遭到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到迫害,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遭受摧残,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同是阶先进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风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4]。 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是历史悲剧。

在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总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发生一些错误有一些曲折,就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有文革一样,只有经历了错误才能更好地发展,只要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最终事态都会往好的方(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历史读书笔记)向发展。也许这个错误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只有这样之后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进而得到发展。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我们经历了各种曲折,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但是我们并没有深陷在这些错误中不能自拔,我们在这些曲折的时光中依旧有很大的成就,有很大的成果 ( 1.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3.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3.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5])

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转折,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6]。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过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三步走战略和台阶式发展思想。在这之后对国民经济和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与台湾形成九二共识。但是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暴露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7.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8.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7]。

每一个国家的强盛都是一步步发展得来的,中国自文革后积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荐现代化建设,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不断在其中一点一点的完善自己从量的改变逐渐积累为质的发展,病在不断发展中发现自己的漏洞与弊端为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现在的中国已经一步步的强盛,这离不开改革开放制度和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实现更伟大的目标使人口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付出坚韧不包的努力,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相信这个梦不仅仅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中,终有一天它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梦”。

[1]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2]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4]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5]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6]摘自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7]摘自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五节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历史读书笔记篇三:希罗多德《历史》之读书笔记

《希罗多德历史》上册之论文——期末论文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希罗多德《历史》的上下册,其上册与下册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上册的内容不像一本关于战争的历史书,而更像是希罗多德环游各国时所写的观后感类的散文,上册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主线,包括有地理,文化,神话,风俗,政治,战争等,而下册是严密的写了希腊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对于我们研究希波战争史有非常大的帮助。

希罗多德在编撰《历史》时所奉行的宗旨是只要是他所听到的或看到的,不管正确与否,他都会把它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在看希罗多德《历史》时也要注意史料的正确性,带着怀疑的态度来观看这本书。

接下来我所写的是我看完希罗多德的《历史》后的收获和感想。

从希罗多德《历史》中不难发现,不管是当时的希腊,还是波斯等国,在实行重大事件,例如战争,都会进行神托,这非常类似与我们古代中国商周时期的占卜。这种神托就相当于玩弄国家命运,但是在当时他们是非常相信的,例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历史》上册的第31页第66部分拉凯戴孟人派人去请示神托,问是否能够征服全部阿尔卡地亚,佩提亚告诉他们不可以,但是可以进攻铁该亚,拉凯戴孟人深信不疑,结果不仅没有占领铁该亚,反而成为了敌人的奴隶,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而这种依靠神托的事件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于我来说,在《历史》上册中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居鲁士与其外公阿司杜阿该斯的故事了。虽说阿司杜阿该斯是想要维护他自己的统治,但是我对于他残忍的迫害自己的外孙子居鲁士的行为感到可耻,不过类似这种行为古今中外都有,比如中国的玄武门之变,或许,要想长久的统治,就是不能够带有太多的私人情感。而居鲁士可以幸存下来,哈尔帕格斯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居鲁士后来可以返回波斯,这和居鲁士本身的智慧胆量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60页第五行所写,阿司杜阿该斯望着居鲁士问:“是你这样一个贱人的儿子竟敢对我们国内最大人物的儿子施行无理吗?”居鲁士并没有畏惧国王的质问,而且还非常从容的回答了他的问题,我想这是没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的,而这也是成为一代国王所必不可少的品性。果然,居鲁士安全的回到了波斯,在哈尔帕格斯的帮助下,召集波斯人,并联合叛离美地亚人的那些人一起摆脱阿司杜阿斯的统治,最后还打垮克洛伊索斯,成为了整个亚细亚的主人。

另外,在希罗多德《历史》当中,有不少故事是引发人深思的,并且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例如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第45页第18段克洛伊索斯所说:“没有一个人愚蠢到爱好战争甚于和平,不是像平时那样儿子埋葬了父亲,而是父亲埋葬了儿子。”我觉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生离死别成为了战争的常态。具有哲理性的花语是可以触动人心的,当居鲁士听到克洛伊索斯所说的话时,居鲁士不仅没有杀他,还要他坐在身旁,对他照顾备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我认为居鲁士是一个具有宽阔胸襟和重视人才的人,居鲁士要克洛伊索斯说出对他的不满,而且诚恳的寻求解决措施,这不是每个国君都可以做到的,他的这些品性是他成为一个贤明的君王必不可少的条件。说回哲理性的故事,我觉得这里有一个故事乃至对于现今的我们来说也非常有用,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册93页到94页所写的关于大流士打开女王陵墓想获取金钱的故事,当他打开陵墓时,只看到尸体和一行字:“如果对于金钱你不是贪得无厌,而在取得金钱时又不是不择手段的话,你是不会打开死者的棺材的。”这个故事,对于现今金钱至上的人们来说很有告诫作用,我们应该把金钱把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没有金钱确实不行,但是金钱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不能无限制的追求金钱,更不能为了金钱而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