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篇一: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史)知识点要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要点(文化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P课文第2-3页)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5-6页)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 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4页)
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9页)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
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P课文第9-10页) 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P课文第7-8页)
评价:①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 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P课文第11页)
(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P课文第13-14页)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 ② 君权神授 ③ 三纲五常 ④ 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P课文第16页)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主要内容:——(P课文第16-17页)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
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
成为圣贤。
④宋明理学的影响 :——(P课文第18页)
历史作用: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
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P课文第20-22页)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背景: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
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P课文第20页)
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顾、王、黄(各自著作见课本)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学术上,主张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P课文第21-22页)
3、影响(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的概况:
(1)造纸术:——(P课文第27页)
概况: ① 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③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
评价: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P课文第27页)
概况:①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刚经》。②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节省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是泥活字,后来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③ 外传——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评价: 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P课文第28页)
概况:① 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伏火法。
②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价: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P课文第29页)
概况:① 战国——司南 ②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③ 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评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2、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中国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时期创立(孔子及其主要学说)——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与荀子及其学说)——西汉确立独尊地位(董仲舒及其大一统思想)——南北朝时期出现危机——宋明儒学的创新(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明清时期遭到批判(代表人物及主张)
(二)概述汉字和绘画的起源,知道东晋、唐、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1、汉字与书法——(P课文第32-33页)
(1)文字的发展历程: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2)书法: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主观:士人表达情意;客观:文具的改进)(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P课文第33-35页)
2、绘画:——(P课文第37-39页)
①起源: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帛画——魏晋: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唐:雍容华贵(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宋元: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原因: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明清:风格奇特(原因:时代的变化,社会动荡) ②民间绘画:a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b代表: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
画
③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三)知道诗经、楚辞和汉赋的文学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文学艺术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P课文第40-43页)
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
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
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
3、汉赋: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1)繁荣原因:①统一、强盛 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 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举制度的确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李、杜、白见课本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5、宋词:——(P课文第42页)
(1)繁荣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② 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见课本42页)
婉约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陆游
6、元散曲:——(P课文第43页)
(1)背景: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7、明清小说; ——(P课文第45页)
(1)社会背景:① 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 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③ 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 ④ 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 ⑤ 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成就:①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③ 批判现实的作品《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P课文第88页)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中西方联系扩大
②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国报刊书籍如《各国律例》,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篇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发展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内涵: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
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价: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解读】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 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篇三: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韶关一中2012届高三历史笔记
必修三
一、中国古代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产生发展 (1)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崛起,分封制崩溃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 百家争鸣 思想:私学兴起,文人群体壮大,百家争鸣 (2)内容
A、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 逍遥 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B、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C、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D、儒家(先秦儒学):孔子——核心:仁和礼;政治思想:德治;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3)影响
A、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的思想成果,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儒家、道家、法家)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对当时与日后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
2、西汉时期:新儒学——确立正统思想 (1)背景
A、政治上: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大一统事业 B、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
C、思想上: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_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内容;无为而治;地位:汉初的指导思想
(2)内容
新-------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多种学派思想 内容: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主权力的有限性——仁政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
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措施
A、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B、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4)影响:政治上与思想上 3、宋明时期:理学
(1)背景(魏晋至隋唐) 政治:从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佛教、道教传播,儒学面临危机;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
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流派与内容
A、程朱理学:本体论——“理”是世界的本原;方法论——格物致知;大同小异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专制
统治需要
B、陆王心学:方法论——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3)地位: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初) (4)影响
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有利于塑造民族性格。
4、明清时期:思想批判/进步思潮 (1)背景
政治: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专制统治腐朽,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市民阶层活跃 思想: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2)内容——相同点: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学术思想
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提倡个性自由发展;男女平等;否定“天理”存在,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
顾炎武: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权,主张地方分权
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限制君权;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黄宗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限制君权;工商皆本;“学贵践履” (3)影响
政治思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冲击,对后世以启迪。 经济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需求。
学术思想:开考证学术的风气,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二)古代科技 1、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取代欧洲中世纪的羊皮纸,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火药: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用于战争;五代与宋广泛应用——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指南针:战国的司南;北宋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在新航路开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分布上: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 2、内容上:实用性强,缺乏理论的探索
3、研究方法上: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4、使用上: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根本) 2、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3、各民族间的融合及频繁的中外交往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4、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5、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一)汉字与书法
(二)绘画
起源(原始社会至秦汉)
发展(魏晋至隋唐)——魏晋:顾恺之——以形写神
隋唐: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三教合一) 繁荣(宋元明清)——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
风俗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发展 (三)文学
(四)戏曲——京剧
1、形成原因(1)北京的中心作用(2)封建统治者的推动作用(3)广大艺人为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的努力 2、形成过程
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博采众长,形成京剧——同治、光绪年间走向成熟 3、特色
内容: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四大行当
表演:唱、念、做、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4、地位:国粹
三、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1、起源:古希腊先哲——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
政治: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地位提高 经济:工商业发达,奴隶制经济繁荣
思想:城邦公民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2)代表人物:
A、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一命题认定人和人的感觉才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强调了人的主体意义,从而否定了神的至高无上。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了个人的感觉对判断活动的意义,否定了客观真理,就为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