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庄稼颗粒无收, 哎呀呀, 我的那个老天爷 这是宁夏的一首民歌,盐池县王乐井乡狼洞沟村的人们唱起它来尤其心酸无奈。 苦壕这个村名的由来已经不得而知,但现在的村民却非常清楚,最让他们感到苦的是:缺水!严重缺水!
这里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00毫米,在烈日下几乎没有容身之处。一场连地皮都不能打湿的零星降雨在当地竟然算是大雨,全村人把家中能盛水的家伙什儿都拿出来接雨,人人都像过大年一般忙碌而兴奋,很多人激动得流下眼泪。因为这样的雨一年都可能下不了一场!
由于极度干旱,这里的庄稼常常绝收;由于极度干旱,家家户户的水窖早早就干涸了,村里的蓄水池早已废弃,看上去好像一座古代烽火台的遗址;由于极度干旱,300多户人家已经有100多户背井离乡,留下大量的断壁残垣;由于极度干旱,沙漠已经进驻村庄,黄土顺着小土房残破的四壁慢慢向上爬着……
村庄几乎要被黄土淹没,但留下的人还要生存,还要喝水。他们只能与祖辈一样,到远处运水。每天,人们都要用驴车或蹦蹦车,花3个多小时,去4公里外的那口苦水井拉水。当地惟一一口淡水井距村子有50多公里,每吨水要56块钱,这是村民们根本不敢奢望的,他们的人均年收入才不过400元!
2005年5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在断断续续的拉水队伍里,发现了一个柔弱而坚强得让人特别心痛的小小背影,这就是李涛涛。那年,她只有10岁,已经是家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因为缺水,涛涛家的庄稼颗粒无收,爸爸只能外出打工,辛辛苦苦挣点钱维持家用。涛涛的妈妈是聋哑人,背负着照顾全家人的重担,再苦再累也无法倾诉,这让懂事的涛涛很伤心――她要努力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替妈妈多分担一点。
因为缺水,小涛涛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每天,她都要陪妈妈去运水。3个多小时的路上,夏天烈日当头,但再晒再渴看着桶里的水也舍不得喝;冬天寒风刺骨,手套被打湿后指头冻得针扎般疼。这样千辛万苦打回来的水,却不能都倒进自家缸里。因为,涛涛家穷得连拉水的驴车都没有,得向别人借。所以,拉回来的水,要留一部分在车里,作为借车的酬劳。拉水,成了涛涛每天回避不了的负担!
苦井里的水,混沌还有浓重的苦咸味儿,澄清好几次,还是“没法咽”,这是祖祖辈辈都靠这种水过活的当地人极深的感受。不仅如此,因为苦水含氟量过高,村里人的牙齿普遍又黄又脏,有些人年纪轻轻的牙齿就脱落了。
可就这样苦涩又伤牙的水,因为来之不易,每一滴都格外珍贵。每天上学前,涛涛只能喝到一小口。然后她小心地灌上多半瓶水,带到学校。从家到学校,要步行八九公里,中间还要穿越沙漠与戈壁。但再渴,这水她也不敢喝。因为学校里也没有水,她得靠这多半瓶水坚持一整天。涛涛是个爱美的女孩儿,但一盆浅浅的洗脸水,要3个人用:先是妈妈,然后是哥哥,轮到涛涛时已经混浊不堪。可这样的水还要留着喂狗喂鸡。缺水,成了涛涛心中最痛苦的印记。
坚强的涛涛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努力学习,将来能把妈妈带到一个有甜水的地方。所谓甜水,在她看来就是“不浑浊、不苦”的水。
找寻节水形象大使的工作人员的心颤抖了。
当年8月14日,小涛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全民节约共同行动》专题晚会,向全国观众讲述家乡人缺水的痛苦:“我和妈妈每天从沟里打来的水多浑浊啊,它比妈妈的泪水还涩还咸……”千万人被感动了。
2005年9月20日,涛涛被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活动的“节水大使”,她要用行动告诉^们什么叫做惜水如金。
那以后,涛涛的形象出现在“母亲水窖”的宣传画上:漫地黄沙前,一个拿着水舀的小女孩,目光中有无助更有渴望。
这些宣传画张贴在很多公共场所里,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越来越多的人为援建母亲水窖慷慨解囊,越来越多的西部贫困母亲及其家人的生活从此有了彻底改观。
涛涛家有了“母亲水窖”,她不用再借别人的驴车每天辛苦运水;她不用离开家,就能让妈妈喝上真正的甜水,而不仅仅是“不浑浊,不苦”。妈妈不能说话,也不需要说话,因为幸福已经清清楚楚地写在她沧桑的脸上。她家的收成好了,爸爸在外面也不用累死累活地干活。家,仿佛一下子变了样,每个人都觉得明天有盼头,一天比一天好了。
涛涛和她的同学们不用再为运水而耽误学习,上学的时候,他们可以安安心心地坐在课桌前;放学后,他们可以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一样轻轻松松地玩耍,还可以每天都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他们终于可以放下沉重的身心负担,享受真正的快乐童年!
如今,涛涛已经15岁了,出落成一个漂亮可爱的大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