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孕育在不确定之中_Andy不确定他的梦想。英语?

  2010年出版的《中国慈善事业蓝皮书》不太厚,只有386页,让我们想起那些年代久远的PC机。但是,这本书里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将现代慈善定位为民间公益。2010年,呼吁多年的慈善回归民间正从地方的层面、从试点开始落到实处。毫无疑问,中国公益的提速将由富人公益向全民公益转向。
  一个有意思的转变是,2010年5月,第一届中华慈善百人论坛在北京举行,当时的议题是“寓人慈善之道”。来自祖国大陆及台湾、香港的专家济济一堂,坐而论道,房地产首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更以亲身经历闸述多年的心得。而仅仅半年后,第二届中华慈善百人论坛移师深圳,这次的议题抛开富人,改谈“民间公益与政府责任”。慈善不再仅仅是富人的捐钱行为,也包括普通人捐助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服务。这些观念、制度和理想使得2010年民间公益悄然崛起。传统的“善有善报”的民间朴实观念在2010年借助互联网、微博和手机短信等平台大规模复兴,很多慈善行动直接走向社区中的贫困人群。与此同时,在多场公益慈善的论坛、盛典上,平民慈善、全民参与的观念被提出。
  2010年,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成为民间公益组织的热点,也成为慈善回归民间的重要特点。许多民间公益组织开始告别为求生存而不择方法的年代,转而关注自身的专业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组织的专业管理以及组织的专业项目运作。无论是第二届非公募基金会论坛,还是壹基金研究院发起的京师公益论坛都将这种能力建设作为关注的重点。
  由此,徐永光给出了自己的估算:尽管全民公益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困惑、矛盾,但中国的公民意识正在觉醒。 “它不可能在2010年就实现,哪怕在国内先行一步的广东。我们要准备奋斗30年”。
  目前,全民公益还是一个理想。但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党中央关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的目标,已经为我国公民社会建设创造了必需的政治环境。
  将民间公益慈善视作社会的微观基础,表达着慈善回归民间,并由民间给力的期待。中国公益的发展方向是全民公益而不是富人公益。企业家需要继续参与公益,但是更需要全民公益,因为幸福感是全体公民的幸福感,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幸福感。从富人公益向全民公益的转变是中国社会的重要变革。
  可以说,2011年,中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梦想正是孕育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它激励着所有正在行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