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分析】公共领域的三要素

  【摘要】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中论坛、博客、个人空间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以网络中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为例,结合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来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中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和不足。
  【关键词】公共领域 网络传播 三要素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1、公共领域理论的含义
  现代公共领域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话语,最早可以追溯到以洛克为代表的近代自由主义和以卢梭为代表的近代共和主义之间的理论分歧。但对于这一问题的核心――公共性的理论回答则开始于康德对于启蒙的研究,后来经过了阿伦特的政治化发展,再通过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争论而渐趋成熟。①
  1961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出版,根据他对社会历史形态的考察,他将公共领域分为了三种类型:以古希腊城邦形态为代表的古典公共领域、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代表型公共领域和近代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核心观点,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壮大而形成的。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上已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②
  2、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
  “公共领域首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 它原则上向所有人开放。在这个领域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他们在理性辩论的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达成共识, 从而对国家活动进行民主的控制”。③在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哈贝马斯所定义的公共领域的几个构成要素:作为私人的个人的参与,保障理性辩论实施的空间以及最终关于普遍利益的共识的达成。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对象可能对研究结果做出不同的解释。但是, 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公共领域都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同质或异质的)参与者;(2)(沟通或非沟通的)媒介;(3)(辩论或非辩论的)共识。它们的协同作用决定着公共领域的性质和类型。④
  参与者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他们的身份、素质和兴趣决定了公共领域议题的范围、辩论的质量和媒介的使用情况。⑤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必须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私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领域,但要对社会事件抱有普遍的热忱,能就关于公共普遍利益的问题展开自由、理性的辩论,而不受制于公共权力。媒介是形成公共领域舆论的阵地,“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共舆论领域,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有些情况下,人们把国家机构或用来沟通公众的传媒,如报刊也算作‘公共机构’”。⑥自由主义传媒思想的传播使得报刊、杂志、电视等一些大众传媒要求从公共权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发出自己的声音,担当了普通市民与官方辩论的舆论阵地。根据哈贝马斯的论述,公共领域聚结的产物是达成共识,从而以有建设性的公众舆论与权力机关形成抗衡,最终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共识或妥协的实现是公共领域内部展开理性辩论的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公共领域是否最终实现的标准。参与者,媒介、共识或妥协的形成构成了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也是衡量公共领域是否形成的三个标准。
  二、公共领域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三要素探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将公共领域的机制从传统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2007年,网络中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被看作是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有益尝试,也为我们探讨网络环境下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提供了参考。厦门PX项目是指厦门市政府在2006年引进的一项大型石化项目,计划在厦门海沧区设厂。PX的全称叫对二甲苯,属于危险的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对胎儿有极高的致畸率,所以引起了市民的游行抗议,最后厦门市政府不得不把PX项目转移到漳州地区。
  1、参与者:理性公众的出现
  PX事件的源起是以厦门大学赵玉芬为代表的几名院士联名致信厦门市政府,从专业的角度力陈项目的弊端,并建议迁址。在未得到重视之后,发展成为105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联合签署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提案,随后引起了整个厦门市乃至全国的广泛关注。在这一事件的初期,具有批判意识的知识阶层担任了功能主体,他们从个人的知识背景出发,对关乎公众利益的PX项目做了专业而详细的解答,保障了普通民众的知情权以及民意发端的客观与理性。
  事件发展到第二阶段时,参与者由专家学者向普通大众扩展,行动主体由普通民众担任。2007年5月,一个名为“还我厦门青山绿水”的QQ群在网上成立,随后参与者猛增,群上成员讨论的重点也从PX项目的危害逐渐转移到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反对PX,保护厦门”上。5月末,反对PX项目污染的短信开始在厦门市民中流传。同时,关于集体上街“散步”的倡议开始由短信和QQ群广泛发布。2007年6月1日上午8时,三三两两的市民自发上街,手系黄丝带,开始了在此后一直未被公众忘怀的集体“散步”。在整个事件中,民众的态度坚决而冷静,即使是散步,“也是在平静的气氛中进行,无论是市民还是警方,都没有过激行为”。⑦
  在PX事件中,参与者的身份经历了由高级知识分子向普通民众扩展的过程,这些身份各异的参与者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相对理性的状态出现,对于关乎公共利益的问题进行了自由而理性的辩论,并试图通过民意的形成来对公共权力形成制约。
  2、媒介:多种媒介形式的整合运用
  公共领域建构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公共性的实现,对于公共性,阿伦特曾比喻成许多人围坐在一张桌子前,这张桌子把每个人既联系又分隔开来,公共领域就是这张桌子,其功能就是将这些人作为独立的个体联系起来。⑧如果要保证公共领域这张桌子能够最大限度的将个人联系起来,那就必须要具有畅通的媒介渠道。在PX事件的进程中,畅通的媒介交往保障了整个事件的顺利进行。
  在这一事件中,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多种媒介形式得到了有效的整合运用。其中,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即时性大大改观了信息的单向度传播和发布时间差。网络论坛,QQ群以及手机媒体的使用使得公共领域内部参与者之间的信息流通变得双向和立体。信息传受双方身份的叠加使得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得以同时进行,有效的将受众纳入到了整个传播机制当中,在公共领域内部形成了一个自足的信息生产和流通系统。
  3、共识:舆论成果的最终达成
  公共领域中理性辩论的最终成果是妥协或者共识的达成,在PX事件中,共识的最终达成经历了共识――妥协――共识三个阶段。第一个共识阶段是指公共领域内部的参与者通过理性的辩论,形成一致的民意。随着2007年3月两会上关于PX项目迁建建议的提出,广大民众参与到了关注范围内,他们利用网络论坛、QQ群、手机等多种沟通渠道在线上线下积极的讨论PX项目的危害以及可行性对策。最终达成共识,要以和平“散步”的形式来争取自己的利益。第二个阶段为妥协阶段,是指当权者即厦门市政府针对已经形成的舆论气候和民意压力作出应对反应。在这一阶段中,政府对民意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舆论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在舆论逐渐强化之际宣布缓建PX项目,并广开渠道,启动公共参与程序。随后邀请相关专家扩大对于全区域的环境测评并公开收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缓解舆论压力。第三阶段即最终共识的达成阶段。2007年12月,最终的环境评估报告出台,报告称,居民区将受石化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其后厦门政府进行为期10日的公众参与阶段,并举行两轮公众座谈会。12月下旬,福建省政府与厦门市政府决定迁建PX项目,并表示将由政府承担投资企业在初期建厂准备工作中的经济损失。至此,最终共识达成,PX项目在市民的坚持和政府的妥协下完成迁建。
  三、网络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
  “厦门PX”事件被誉为是民意的胜利,有人将它和后来的“华南虎事件”、“杭州七十码”事件等都看作是公共领域在网络环境中复兴的契机。它们都体现了网络舆论对抗公共权力的力量,表达了普通公民对于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密切关注,而且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保障了公众广泛参与的实现和舆论共识的达成,虽然与理想型的公共领域之间还有距离,但网络公共领域的雏形状态已经展现。
  然而,正如学者陈卫星所言,真正的公共领域要求检验个人是否为政治群体的充分成员,是否行使公民责任和义务,也要求相应的政治制度方面的资源支持。公民不仅仅是一个身份问题,而首先是一个社会结构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即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⑨在现今阶段,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尚未完全普及,作为政治群体的充分成员还未成熟。虚拟的身份设置,责任意识的缺位又使得网络媒体的参与者容易偏离理性和客观的轨道。而网络媒体的商业化运作以及不可避免的准入门槛等问题又削弱了媒介本应具有的批判性功能。因此,要构建一个机会均等、平等参与、自由表达和理性讨论的网络公共领域,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①⑧杨仁忠:《公共领域论》,人民出版社,2008:125
  ②⑥[德]哈贝马斯 著,曹卫东等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0:32
  ③[德]哈贝马斯 著,梁光严 译,《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社会学研究》,1999(3)
  ④许英,《论信息时代与公共领域的重构》,《南京师大学报》,2002(3)
  ⑤陈钢,《公共领域型变的传播学观照》,《中国传媒报告》,2007(3)
  ⑦舒?,《“散步”始末:厦门PX和北京六里屯事件的分析》,《世界环境》,2008(6)
  ⑨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437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实习编辑:何健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