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当代盗墓人】盗墓鬼话神秘

  2009年12月8日晚,北京东四环弘燕市场北侧的一个建筑工地内,发出异常的响声。由于附近是居民区,夜间早该停止施工了,声响从何而来?正在值班的朝阳区巡防队员觉得奇怪,立即上报给了朝阳区十八里店派出所。
  副所长刘智涛带着一班人赶到了工地,他们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此盗掘古墓。这是北京四环内出现的第一起盗掘古墓案。刘智涛告诉记者,因为该地区首次出现盗墓,他们都没有经验,只能求助文物专家帮忙破案。随着案件一步步明朗,办案人员称,其中的离奇细节,他们和大家一样,也是头一回听说。
  
  发生在北京四环内的盗墓案
  
  据从案发现场回来的办案人员讲,几名男子挖掘的地方,横着两具古棺。其中一口棺材被打开,骨骸有被翻动的痕迹,另一口棺材露着一条缝隙。据了解,盗墓者一共7人,都是河南洛阳人,最后6人被捕,1人携赃物逃走。
  “我们估计他们是一个专门的盗墓团伙。这些人很聪明,审问时一口咬定他们是捡废铁,避重就轻。最后一些文物专家帮我们寻找了一些证据,嫌疑人这才松口。但即便说了,也是逮着这一起就说这一起。”副所长刘智涛告诉记者。
  6名犯罪嫌疑人中现年37岁的杨文生最引人注意,他称自己出生在一个盗墓家族中,上一辈就是盗墓的,“从小就学过,懂得寻墓和挖墓。”杨文生曾跟随家人在洛阳盗过墓,还伙同其他盗墓人,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古墓葬较多的西安、洛阳一带游走勘探,伺机作案。近几年,杨文生来到了北京,一边打工,一边在各工地转悠,搜寻古墓踪影。他在这里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并逐渐开始与一些工地包工头联系,给他们“感谢费”,让包工头提供工地开槽等信息。
  杨文生有一群情报员,就是工地上开挖掘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情报人员通风报信,并且把表层的土面打开,盗墓者根本无计可施。这起案子的现场就在4米以下深,你要自己去探,用什么都探不到。”警长胡凤帅说,可见这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专业团伙。
  12月8日下午4点,杨文生带头,跟弘燕市场北侧建筑工地上两个看门的民工串通好,用三盒烟作为贿赂,进入了工地。他们根据其中一名嫌疑人事先用洛阳铲探测的结果,认为该处有古墓,便叫上同伙,连夜进入工地开挖。正当7人在两平米见方的墓穴中挖得热火朝天时,寻迹而至的民警便冲进了墓穴。
  “当晚的月色很亮,我们到了现场,地下已经显露出了两口棺材,掀开棺盖,一股白烟突地冒了出来。”刘智涛回忆,这里正在修建一个大型的水果市场,整个工地就是一个4米多深、方圆2000多平方米的大坑。
  民警们并未看他们挖出来的东西,后据杨文生交待,他们挖出了一个白色罐子,已被带走。“外面有一个车来来去去走了好几趟,估计已经带走了不少文物”,警长胡凤帅说。后经市文物局专家鉴定,工地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墓群。警方对盗走的文物正在追查中。
  
  盗墓人世代相传
  
  几年前,一部叫做《盗墓笔记》的网络小说红遍了国内,这是一个带点灵异色彩的与盗墓有关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盗墓者的故事显得更为神秘。这次进入公众视线的“盗墓传人”杨文生不过只是让大家见识了冰山一角。
  据了解,现在中国的职业盗墓人已经有十万人之众,俨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目前我国盗墓最频繁、技术最先进的地方,首推河南洛阳和湖南长沙,一是河南、湖南古墓葬比较多;二是当地民风强悍,盗墓历史悠久。尤其在战乱时期,不少人通过盗墓发了财,使“盗墓”作为一门手艺,被保留下来。如今在考古挖掘中广泛使用的“洛阳铲”,据传就是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的。
  盗墓人还有个特点,即多为家族代代相传,杨文生就是这一类。有些盗墓家族还有专门关于传承的戒律,甚至会留有所谓的“盗墓秘诀”――这也类似手艺人的做法。
  现在有组织的盗墓人一般都有广泛的情报网,也有很多类似杨文生这样,在古墓葬相对较多的城市调查勘访,伺机而动。
  
  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在盗墓活动中,盗墓人员的分工细致明确:踩点、放风、掏洞、安炮眼、下墓穴等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在他们的行业内,也存在着很多外人无法理解的职业术语,如“掌眼”、“探宝人”、“支锅”、“腿子”、“下苦的”等等。
  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有统一的称呼,叫做“一锅儿”。“一锅儿”里级别最高的是“掌眼”,“掌眼”是这“锅”人马中的领导和高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具有找寻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提出买断该“坑”出土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探宝人”位于第二层,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游走在村庄野外,探寻古墓地,并进行文物鉴定,有的时候还充当“掌眼”的代言人,有点军师的味道。“支锅”则是盗掘活动的老板,类似于承包工程的包工头,盗墓前期投入的资金、设备,以及后期工人的工资都由他们来筹措。“腿子”是其中的技术工人,在盗墓行当中扮演着项目经理的角色,他们负责用钢钎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里面是否还有东西等等。团体中,处于最底层的是“下苦的”,“下苦的”就是民工,他们从事最具体的体力活动。“下苦的”挖一个墓只能得到几百元或千元的报酬。
  探针和洛阳铲,是盗墓者最常用的工具。盗墓者们在一定范围内先进行普探,无论纵横,每隔1米打一个眼,形成方格网状。在每个方格中心,也要打孔,俗称“梅花点”。然后检查在普探过程中发现的有疑点的孔,探寻范围直径。这种方法可以触到墓室的砖块,得知其大致位置。初步探定后,就开始用洛阳铲分析土壤,分辨死土和活土。所谓死土是指一万年以前未经人类活动的古老地表层。活土则指一万年以来,经人类活动、包含遗迹遗物的土壤。一般墓道的填土虽然经过夯打,但是其结构也不如自然土紧密坚硬。没有填完而剩下的土,遗留散落于墓道周围,形成“扑腾土”,它与墓道花土相同,但厚度不大。探到“扑腾土”,便可追寻到墓道。这次的案件中,盗墓者便是用这种最基本的探测方法,在2000平方米的坑中寻找到两平方米左右的墓穴的。
  而洛阳铲与其他铲子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半圆筒形的而不是扁的,较常见的铲头长30厘米,直径6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或接上绳子后,洛阳铲甚至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及地下有无古墓葬等情况。
  在盗取的文物到手后,“支锅”们就会尽快找到安全稳妥又出手大方的买家,这样才能保证一干人马的安全,所以走私出境变成了最为惯常的做法。一般情况下,盗出的文物一小时就能出手,3天的时间就可以通过二次倒手让文物出境。只要文物顺利出关,盗墓者就可以永远逍遥法外。
  文物出境的路径,一条是通过广州、深圳等地的海关,另一条是先将文物汇集到河南、陕西、甘肃的几个文物集散地,之后取道香港、台湾再次集散,运往世界各地。
  据海关总署披露,10年中,仅深圳、广州海关就查获走私文物5万件,这个数字是在对出境货物5%的抽查中发现的,按照这个比例换算,我国每年走私出境的文物数量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