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展品介绍】少数民族有哪些

  阿美      阿美树皮衣   此为现代复制品仿自古代阿美男子树皮衣式样。材质为雀榕树皮纤维。   阿美人制作树皮衣的技术曾经中断60余年。阿美人在砍伐树木制作树皮衣之前。头目会代表族人举起酒杯,敬拜天、地、祖灵与这个地区的神明,之后才砍树。阿美人说当树木快倒时的鸣鸣声代表树灵的哭泣声,因此在取用大自然的材料时都心存感激。
  
  阿美石杵
  阿美人用于捣糯米糕的杵,用平地河床上天然石柱制成,绕上藤皮易于握持。
  杵以木质居多,分单杵(打粟具为脱穗)、木双杵和石杵(舂米或制tulum)。除了石杵以石材制成外,其他二种均以木材制成。木杵磨损了随时可重作新的,但是石杵制作不易。较木杵珍贵,故至今仍多保存。传统上,木臼和杵是每户阿美人家生活之必要用具。现今阿美人使用木臼和杵的比率明显减少许多,多用于特殊祭典如丰年祭或文化观光活动和展示之用。
  
  阿美祭杯
  古代阿美人祭祀祖灵的酒杯,其祭法已失传。
  阿美人是一个极为尊敬自然万物及祖先祖灵的民族,所以在进行祭典仪式时,都会用祭杯以米酒祭拜祖先祖灵。以表示对于他们的尊敬。
  
  阿美男子耳饰
  在阿美人中,不论男女皆有佩带耳饰的习惯:小孩在三四岁时即由父母亲用削尖的细竹穿耳洞。传统的观念认为,男子的耳洞愈大愈好,因而在耳垂处钻一个大洞,另外还会在耳廓上方的软骨处刺穿一洞,盛装时将两个耳洞皆挂上耳饰。通常只有男子配戴大型的耳饰,女子的耳洞则较小。但现在也只有女子才配挂耳饰。耳饰的材质包含许多种类,如贝、骨、竹、木、黄铜等等。
  
  阿美臀铃
  阿美人的臀铃,是阿美男子系于腰裙后面,丰年祭歌舞时让自己引人注目的饰品。
  
  阿美大型渔筌
  阿美人的渔具,以竹和藤混合编成,也有纯竹制成,用法为叠石建造拦河坝,将渔筌固定在水流下方,以拦截顺流而下的鱼虾。
  阿美部落多半临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鱼便成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课题。捕鱼对阿美人不仅仅糊口或提供蛋白质的来源,更有文化上深层的意义。在阿美人社会里,举凡一个活动的结束或丧葬仪式过后都要有捕鱼或吃鱼的行为(阿美语称为paklag),藉此作为活动的休止符,此后再恢复日常的生活作息。
  
  泰雅
  
  泰雅贝珠衣
  贝珠产自清代的厦门,透过以物易物卖入台湾山地部落,泰雅贝珠衣后来更成为台湾辗转输入厦门的珍品,称为珠裙。
  贝珠衣是泰雅人独特的衣饰文化。贝珠衣有多种形式,最尊贵的一种是部落领袖或猎首英雄于凯旋归来参加盛会时所穿,也是结婚时重要的聘礼。贝珠衣是用贝雕琢成小圆形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五六万颗贝珠。制作一件贝衣非常复杂困难,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来完成,因此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泰雅兽骨耳饰(短)
  以水鹿或野猪腿骨制造,是妇女专用的耳饰。
  泰雅男女都穿耳洞、戴耳饰,不过男子结婚后就不再戴耳饰。对泰雅人而言。穿耳不仅是为了美观,耳洞更是死后的部落标记,祖灵就根据耳洞来辨识。
  
  泰雅纹面工具
  小木槌:泰雅传统纹面工具之一。以适当力道轻叩刺针,令其刺破脸皮。以便涂抹松烟墨粉而产生面纹。
  用大冠鹭羽毛尾端沾取质地细致的松枝烟碳,点在刺青的部位使其上色。
  竹篦:泰雅传统纹面工具之一,用于刺青后刮除皮肤渗出的血迹,以便继续刺青的工作。
  刺针:泰雅传统纹面工具之一,木制握柄上钉有小刺针,轻敲面颊以产生较大面积的线纹。
  黥面(纹面)是泰雅人最具特色的文化,亦是生命的表征。男子必须在战场、打猎时有英勇的表现,才能黥面,女子则需有姣好的面貌及织布的本领才有资格黥面,或女人出嫁后代表贞节,忠于丈夫的表示。男性一向刺额纹与颐纹,女性则刺额纹与颊纹。部落中猎头多次成功的男子及织布技术超群的女子,有特权在胸、手、足、额刺特定的花纹,为荣耀的表征。
  
  泰雅头目帽
  帽子主体以藤皮,再系上台湾长鬃山羊角以象征头目地位,外观则仿照当时清廷的官帽。
  泰雅人社会中原来没有头目,每当族人需要一致行动时,大家才共商推派一位有能力的人为代表,这个代表者的地位并非恒久也非世袭。
  
  泰雅贝珠项链
  泰雅妇女的首饰,以本族最珍视的贝珠加上铜铃制成。
  贝珠,泰雅语称为(kaaha),多以砗磲科(Tridacnc)贝类为材制作,将贝壳打碎后川磨而成白色的管状小珠。虽然泰雅人大量使用贝珠,且赋予贝珠极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但本身并无制作贝珠的技术,所用贝珠都是对外交换而来的。
  
  太鲁阁
  
  太鲁淘单簧片口簧琴/单片口簧琴
  太鲁阁人的口簧琴,簧片为黄铜制。吹奏时连续扯动绳子以震动簧片,再张嘴贴近琴身发出的音乐。此为男女求爱的乐器。
  太鲁阁人口簧琴较为常见的有lubu qoqaw(竹口簧)、brux、lubu kingal(单铜片口簧)、lubu dha(双铜片口簧)、lubu spat(四铜片口簧)、lubu lima(五铜片口簧琴),其它如六、七、八铜片口簧就较为少见。口簧琴的型制及作法大致和泰雅人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太鲁阁人中比较不常见到三簧的口簧琴,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三这个数字在太鲁阁人心中不吉祥。所以三簧口簧琴就不被族人制作。
  
  太鲁阁祭酒小壶
  携带祭祀用药酒的酒壶,利用干瓜结合细藤编成。
  
  太鲁阁木琴
  太鲁闻人传统通信器材。类似古代汉族的梆子,以两根细木棒敲击长短不一的木棒,发出清脆响亮的高低旋律。过去用于部落之间讯息传递,现今已变成表演用的乐器。
  
  布农
  
  布农织布机
  布农妇女的织布工具,特征是机体成长立方形,氏族妇女很早就改穿清代汉族女装。织布机的产品仅用于传统男服。
  在布农人的社会中,织布是男女共同合作完成的工作。传统上,男子制作织布机,而采麻、剥麻等制作麻线的过程,则分别由男女共同参与,但女子在织布的过程中,男子严禁碰触织布机。男子若触及了它,将不会握枪打猎,射击野兽:将不会握枪打仗,射击敌人,将不会劳动。而会成为猎地里、战场上贪生怕死的胆小鬼,农务中的大懒汉。为此,女人们每每编织完了衣服,就把织布机和编织用的机件收藏好,放置在房后屋檐的角落处,高高悬挂起来,以免家中不懂规矩的男孩碰着它、摸着它。
  
  布农年历
  台湾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年间行事全看各种野外树木开花来决定,布农人将岁时大事,依序刻于长木板上,以掌握一年中的重要活动时间。
  小米在布农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农耕顺利。族人随着天地变化、四季运转,展开以小米为中心的岁时祭仪,从开垦祭、抛石祭、播种祭、播种终了祭、甘薯祭、除草祭、赶乌祭、收获祭、封锄祭、进仓祭、新年祭为止,每一个祭典,紧紧与人间行事相系。传统布农年历,以小米为主,标示不同岁时祭仪,成为布农人特殊的象形文字,祈求精灵力量让小米丰收,更发展各种仪式祭典甚至禁忌,同时流传举世闻名的小米丰收天籁。
  
  布农琉璃颈饰
  琉璃珠并非布农人固有的饰物,展品来自台东,可能是布农人受到当地鲁凯人的影响,而在近代才出现的饰品。
  布衣弓琴
  弓琴是布农、邹、邵三族群都有的乐器,演奏时张口虚含弓背,以指尖拨动弦线,让其与口腔产生共鸣,其旋律高低由口腔张台来表现。
  弓琴,布农语称为“la tuk”是布农族人最主要的乐器。布农人亦如台湾其他南岛语系诸族一样,使用的乐器并不多,尤其长居高山的布农人,其传统乐器在构造及形式上,既简单又朴实,质材上的选择大都就地取材,也无复杂的雕饰与点缀。
  
  赛德克
  
  赛德克弓
  赛德克人的木造弓,挑选有自然形变。弹力较强的木材为原料。
  
  赛德克木臼
  以木工车床削成型的现代木臼,外围以油漆涂上装饰图案。
  
  卑南
  
  卑南刺绣背袋
  以十字和一字技法绣出男女共舞图样的男用背袋。
  卑南人最精致的艺术在其刺绣和织布。由于织布过程很繁复而费工,在汉人刺绣技术传入后很快取代传统织布技术,而发展出繁复刺绣花样。其中以十字绣法最普遍,人形舞蹈纹是卑南人特有图案。
  
  卑南盾牌
  卑南人的盾牌为单手持用的小型护具,其外有脸谱雕刻,并有盾牌舞展现男子的雄壮威武。
  每年的12月,卑南人会举办盛大的年祭系列庆典活动。其中大猎祭即是卑南成年男性的重头戏,更是卑南男人们展现英雄气概的大好时机。在卑南人的传统里。大猎祭出草行动中有功的成年男性,才能被尊称为勇士。也唯有勇士,才有资格手持盾牌,跳一段勇士舞,荣耀地接受族人的欢呼和祝贺。
  
  卑南响铃
  卑南壮丁配备的传统警铃,系在腰间。一有紧急状况奔跑示警时,警铃会随之大晌引起社人注意。
  响铃(警铃),卑南语称“Tawliud”为卑南人会所制度及年龄阶级制度相关的用品,与男子年龄组织与会所制度密切相关年龄阶层中的成员分别将警铃系于腰间奔跑,原为祭典前召集村人发布消息用的警铃。
  
  噶玛兰
  
  噶玛兰蕉丝布背袋
  噶玛兰传统蕉丝布背袋可放置槟榔、烟草或小刀。
  噶玛兰人最珍贵的传统技艺为香蕉丝编织,是由香蕉树取其假茎瓣晒干撕成蕉丝的一种编织技艺。花莲新社的噶玛兰妇女目前仍保存着传统的香蕉丝织布法,相当罕见。这是噶玛兰人的传统衣着,不过在噶玛兰人原乡兰阳平原早已经成为绝响。香蕉丝织布已成为噶玛兰人文化复振的图腾,向世人证实噶玛兰人的真实存在。噶玛兰人香蕉丝纺织的流程为理经、上架、缠梭、织布等。
  
  噶玛兰织布机
  噶玛兰人通称织布为“tenun”,为“正在织布”之意,还有一个相关的语词“temenun”则是“看人织布”之意。织布在噶玛兰人传统中是女性专属的工作,男性是禁止触碰女性的织布工具的。噶玛兰人称织布机为“Bidum zunan”,汉人称为“足蹬式织布机”,此织布机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织布机“Bidum zunan”,是纺织成布的工具,二是整经架“Dede gan na hai―sayan”,是整理植物纤维的工具。
  
  邹
  
  邹人椎形背篓
  邹人妇女专用背篓,驮物时带子放在额头。不使时肩背。
  
  邹人勇士臂环
  野猪是台湾少数民族猎人最推崇的头号猎物,因其屠肉率高,可供多人食用且其凶猛难驯,也代表猎人的勇敢。这一对雄野猪猪獠牙镶以彩丝而成的臂环,是邹人男子表彰自己猎技超群的勋章。
  
  邹人公廨
  邹人举行氏族长老会议与战祭的部落公共建筑,俗称男子集会所,为女性止步禁地。
  邹人公廨(男子集会所)是典型的茅草盖顶干栏式建筑。地板以竹排横架,会所内最多仅可容10人横卧,20人坐,是很有特色的建筑。
  
  赛奇莱雅
  
  撒奇莱雅陶罐
  此陶壶为出外汲水的水壶,此具双圆孔耳者颇为少见。
  
  邵
  
  邵人木杵
  臼有木臼和石臼两种。用木杵撞击石臼或木臼,其间的稻谷则脱粟成米。
  20世纪20年代,聪颖的邵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长短不同、粗细有别的木杵,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响,每根都有固定音高。能奏出节奏明快、曲调和谐的乐声,便将它称作乐杵。用它伴奏的歌曲称作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称作杵乐。姑娘们舂米时的优美姿态在歌声的伴唱下,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杵舞。
  
  邵人祖灵篮
  邵人恭奉于大厅神案上的藤篮,内置历代祖先的衣物,类似汉人的祖先牌位。
  拜公妈篮(即祖灵篮)是邵人主要的宗教及巫术呈现的方式,凡是族中的重要祭仪,例如播种祭、狩猎祭、拜鳗祭、丰年祭等。都以公妈篮为供奉的对象。这种崇拜方式,是邵人被认定为台湾少数民族一族最主要的特征。
  
  雅美(达悟)
  
  雅美银盔
  雅美男子进行驱鬼仪式时遮住自己容貌以免被恶灵认出的护具,银盔是用融化的银币再链接而成的。
  在台湾少数民族中,只有一个族群具有金银工艺的文化,那就是居住在兰屿岛上的雅美(达悟)人。在雅美人的装饰品中,银盔是最珍贵的,可以说是雅美人的传家之宝。银盔的制作过程,系先将银片锻打成长圆的弧形薄片。再套于木模上。由下而上层层圈绕,并以铜丝固定银圈,制成的银盔呈圆锥状。再将整顶帽子套在头及脸部,并于眼睛处开两个方形孔,以便行动。制作时须着盛装,佩戴银手环。并遵守许多禁忌,以免恶灵侵犯妨碍工作进行。银盔完成之后,就选择吉日,银盔拥有者的夫妇两人即身着盛装,来到涌泉之处,沾取泉水酒滴在银盔上。一面祷祝说:“让我永久使用此帽。”返家之后,再由男子到每年举行召唤飞鱼仪式的海滩上,以海水洒泼银盔,并祷祝说:“我现在以海水泼你,你要召来许多回游鱼。好让我捕捉。”接着就得杀猪,并将猪血涂抹在银盔上,祈祷使之产生灵力:“我把你涂血,让我能够永久戴着,也要向外为我招来财富。”同时,雅美人也将银盔悬挂在置于干鱼架上的鱼竿中间,使具有尊敬鱼类并诱集它们的宗教巫术意义。
  
  雅美渔网织针
  由木材和山羊角组成的渔网织针,是雅美人用来编织予网的主要工具,木柄上还缠绕着修补渔网的细麻绳。
  
  雅美礼仪用匕首   雅美人穿上藤制盔甲、手持木矛参与驱鬼仪式时,其左腋下必须配上一把含鞘匕首或短剑。才算装备齐全。此一匕首不具实际用途,故往往由黑檀木雕削而成。
  
  雅美藤帽
  以藤条和椰壳制成,加上藤甲、木枪等武器,是怕鬼的雅美人参加丧礼时,防鬼灵侵犯的护具之一。
  
  雅美甲膏
  以黄藤和椰子叶鞘纤维混合编成护身具,用于传统躯鬼或部落冲突时掷石战的防护。
  雅美(达悟)人对丧事的处理,以善死者为例,在确定其死亡后,家人立刻通报其他家属及近亲。当家属及近亲赶来时。男人都会全副武装,头戴藤帽、身穿甲胄,右手按着短剑、左手执木枪,这是为防御死灵的攻击。
  
  雅美银片
  雅美人精于锻银与打展金片的细工技巧,喜欢收集银币(Perak)将之打成薄片,连缀成男子的银盔(Buragata),前面有一或两方孔。可以望见外面。作为传家之宝。也喜欢打制各种胸饰银片和挂珠行(raka)作为胸饰,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
  
  排湾
  
  排湾连杯
  连杯是排湾贵族专用酒杯。贵族之间用连杯共饮,表示隆重的礼节与友谊。
  台湾少数民族中只有排湾人有连杯,排湾人的连杯是一个特别的器皿。排湾语称“linnak”,是用木头刻成的两个并排的酒杯,酒杯的两边各有一个把柄,连杯上有百步蛇纹或人像纹的装饰。多使用在庆典或婚礼中,双人合饮,表示亲密友善。连杯有三种用途:一、婚礼中,新郎、新娘用它来喝酒,表示夫妻同心。二、勇士准备去打猎,出前用它来喝酒,表示大家一样勇敢,能同心面对困难。三、与敌人复合。并立约同心。
  
  排湾酒杯
  排湾专用贵族酒杯。其刻意的雕凿装饰,以及把一端的人偶图藤,显示酒杯主人尊贵的家世与地位。
  
  排湾礼刀
  排湾礼刀的用途有二,一是当作婚礼时的必备聘礼。二是头目或贵族盛装时炫耀其身份地位之用,以刀柄和刀鞘的繁复装饰为尚,并不考虑实际功用。
  
  排湾女用银项链
  以银为主体的项链,为排湾贵族妇女的饰物。
  
  排湾陶壶(公)
  排湾人认为其祖先诞生自陶壶之内,而百步蛇是壶外守护神,因此饰有百步蛇的陶壶极为贵重,仅少数贵族拥有,用来珍藏最贵重的琉璃珠。
  
  排湾陶壶(母)
  排湾陶壶和鲁凯一样都分成公(雄)、母(雌)两种,有百步蛇纹者为公壶,具乳头状者为母壶,两种特征并存者俗称阴阳壶,仅排湾贵族才能拥有阴阳壶。
  
  排湾陶壶(阴阳壶)
  琉璃珠、陶壶和面柄青铜刀是排湾人的三宝。族人相信这三件宝物是神从天上送给排湾人的祖先,因此不仅珍贵。也可用来证明拥有者的身分、权力和地位。排湾人认为。必须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它,而且不能用手抓瓶口,因为那是它的头。所以,必须以尊敬的心用双手捧起陶壶。以往大头目嫁女儿时,会捏断壶口的一片给出嫁的一方,象征分享财富与身份地位,即使破了一角仍不失其意义。排湾人的陶器大都是罐形陶器。也有少数瓶形陶器和扁平的瓶形陶器。纹饰多在口部、颈部和陶的上半部,有凸起的浮塑,也有用硬物捺印或尖物刻画的。花纹种类有圆纹、三角形纹、米点、珠链形、点状、波浪形等,花纹变化丰富,样式美丽,看起来相当精致。
  
  排湾头目拄
  排湾人有严格的阶级制度,大致上分为头目(mamazangilan)、贵族、勇士、平民四个阶级。其中贵族又因与头目的关系亲疏分为二至三个等级。贵族阶级讲究门当户对。以同阶级间的联姻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头目阶级常与邻近村落的头目结为亲家。头目是地主阶级,拥有土地、河流与猎场。藉着婚姻关系可以扩展自我的领地。阶级低的族人也希望能与比自己阶级高的人结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阶级,因而在婚生子女中会有阶级升降的有趣现象。阶级观念不仅表现在财产与婚姻,连姓名的取用都依阶级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范围。一个排湾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断他的阶级。当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头目赐予,经过头目允许后才能使用比自己阶级高的名字。
  
  排湾藤球
  相传排湾人发源于大武山,祖灵依部落垦拓先后依序巡访,每轮需时5年左右,故以祭祀祖灵为旨的竹竿祭,便5年举行一次。所以又称“五年祭”,祭典一连7天是排湾人社会最重要的祭典。除了祭祀粗先和邪灵之外,全村的壮男都必须准备长竹竿,竹竿上端插上铁刺,用来举行刺藤球的活动。他们除了以刺球的仪式象征驱除邪灵之外,也藉着刺球的活动祈求来年能够收获丰富,风调雨顺,族群平安。刺球祭(djemuliat)的藤球是用山藤编织。活动开始之前,5个抛掷到空中竟刺的球分别代表作物丰收、猎物丰富、风调雨顺、健康及运气。
  
  排湾双管鼻笛
  排湾人的乐器,因社会阶级制度的影响。在族人认同的体制下,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尤其以双管鼻笛为最。鼻笛可分为单管鼻笛及双管鼻笛,单管鼻笛(palinger/pakulalu)在中、南排湾较被使用,吹奏方式系将左边的鼻孔已棉布或棉纸塞住,避免漏气:而右边鼻孔,排湾人乐器的种类则为吹气之处(使用鼻息吹气)。像这种特别的吹奏方式。在其他族是少见的单管鼻笛乐器。双管鼻笛(lalingedan)。在中、北排湾较为普遍,目前仅为三四位髦耋老人所使用,吹奏方式由于双管鼻笛支构造远比单管鼻笛的笛管略粗,在吹奏上难度较高,需特殊技巧练习才能吹出声音。早期在排湾人中,双管鼻笛只有具有地位势力的男人(男性的贵族)以及在部落中被视为勇者的男人才有资格吹奏。反映排湾人具有权势、地位、英勇的阶级制度功能意义。
  
  排湾女巫法器
  排湾人占卜道具箱以女巫所用者为多,箱内储藏小刀、猪骨、猪脂、相思树叶、珠子等物。女巫作法时,取出这些东西家把神灵、念咒。不过,箱内所装事物各地也有不同。
  
  鲁凯
  
  鲁凯头目宅
  鲁凯人以石板屋为一种艺术,是一种力量和智慧的伟大表现,难怪鲁凯男人一生中以拥有时板屋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石板屋的材料主要是板岩。板岩原是颗极细的页岩,在浅层的地底下轻度变质而成。分布在南横公路至屏东北部一带。也是鲁凯人、排湾人的活动区。石板屋的特性是耐久性高,冬暖夏凉,台风不易吹垮也不易被敌人攻破鲁凯大头目宅都会有一个大型庭院,作为向族人宣布重大事情集合场所。
  
  鲁凯头目柱
  木雕是鲁凯男子擅长的工艺艺术。贵族阶级家屋中的立柱。雕刻有大型的祖灵像。以示对祖灵的崇拜。此外鲁凯人的雕刻还可见于头目家屋中的柱桁、门楣上,或汤匙、连杯等木制用具或容器上。
  
  赛夏
  
  赛夏小腿铃
  用于矮灵祭时“招魂”,扎在小腿上,随舞步发出清脆的声响。以此来呼唤黑矮人灵魂。
  
  赛夏臀铃
  赛夏人矮灵祭典时使用。妇女系与臀部,配合祭歌节奏前后摇摆腰身。发出清脆响亮的铃声。
  臀铃,赛夏语称为“tapangaSan”又称背响,是赛夏人特有的乐器。主要由竹管与薏仁的果实穿缀而成。目前有些臀铃用铜管代替竹管。
  
  赛夏姓氏旗
  姓氏旗(也称肩旗)是赛夏各氏族的代表,南、北群的造型不同,通常由族里的男子负责扛旗,独立绕行于祭场。
  赛夏人的姓氏很特殊,以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作为氏族的图腾,并加以应用在汉姓上面。如“风”姓的族人相传他们的祖先是风的后代。“日”姓的族人是神话传说中射日英雄的后代。“芎”姓为住在长满九芎树林的人。目前赛夏人共有15个姓氏,分别属于5个联族,联族之间禁止通婚。例如赵姓、豆姓、丝姓、狮姓属于同一联族。不得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