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曾是历史上“天下第一商帮”,但却也是最封闭、最保守的,在清末民初后,就彻底退出了中国商业历史舞台。 晋商曾是一个全球化贸易的商帮。晋商中的“船帮”在清朝康、雍、乾三朝从事与日本的贸易,“驼帮”从清初到清亡,一直从事对俄罗斯、蒙古的茶叶等物品贸易。他们的对外贸易只有物品交流,而没有思想交流,且当时的日本、俄罗斯、蒙古也远不如英、美等西方国家思想先进。因此,在这种贸易中,银子赚了不少,但思想并没有提升。晋商在从事这些对外贸易时,只关心如何做好买卖,并没有学习他们的新思想。在晋商的内心深处,仍有根深蒂固的夜郎自大意识,把贸易伙伴国看作“蛮夷之地”。这种保守的心态阻碍了他们向外国学习。尤其是晋商的大东家、大掌柜居住在内地封闭的太谷、平遥、祁县的深宅大院中,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荡变化的世界没有丝毫了解,甚至拒绝去上海、北京、汉口这些开放的地方看看。
这种保守,使他们失去了两次重大的转型机会。一次是从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19世纪70年代,山西大量的煤炭矿藏被发现。山西人民夺回了被外国人骗走的开采权。这是晋商转型的一次极好机会。晋商梁本翅等人组建保晋公司准备进入现代化采煤产业,可惜这项事业没有得到更多晋商的支持。由于缺乏资金,终于失败。另一次,是从票号转向现代银行。晋商有三次进入银行业的机会。前两次是清政府和袁世凯让晋商组建中央银行――大清银行,但被晋商拒绝。这也许是出于他们对政府和袁世凯的不信任,情有可原。第三次是大德通票号的北京分号掌柜李宏龄主张通过股份制形式,把分散的票号改组为现代商业银行――三晋银行。但由于晋商的保守,这个计划最后还是流产了。初具现代金融意识的李宏龄被指责为有野心的“小人”,60岁时在郁闷与失望中离世。
坐失了两次转型机会,晋商的彻底消亡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晋商不如徽商,缺乏四海为家的移民精神,无论在什么地方获得成功,钱都要流回到山西盖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