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纪念日的晚上,与妻面对着越来越简单的“纪念大餐”,嬉笑着结婚七年,是不是该弄些达克宁来止“痒”了。妻更新了她的博客,提起了那些曾经的甜蜜的艰辛…… 不知道我们算不算北漂,但至少曾经算过。那时我们就像海带一样,本身没有根,全靠茎叶吸收海水中的营养。但是它有一个类似根的东西,起到固定的作用,防止它被摇摆的洋流冲得七荤八素。对我们而言,在北京拥有一个小小的容身之处,就好像这海带的“根”,虽然是假的,但却让我们心里踏实,感觉和这个城市亲近了一些。在没有房子的日子里,我和妻走在街上。夜幕初降,远处的高楼上陆续亮起了灯光。我们就常常会感慨,北京这么大,为什么没有咱俩一个小小的家?我们像两株生命力顽强的海带,开始了漫漫的寻根之路。
清华北门外的小屋
数年前,清华人都知道“北门外”。最早,大批准备飞越和有兼职的学生为了能熬夜,开始在北门外的各个村子里租房,戏称“进村”。慢慢地,就发展成各种考试族、北漂族和小夫妻们的部落。
那时妻还只是我的女友,刚刚分配到沿海的家乡工作。每天数个电话、每周一封书信、每月火车往返见面,依然难解思念的折磨。为了和我团聚,她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千里迢迢来北京考北邮的研究生。天遂人愿,凭着不错的功底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她考了当年系里的最高分,我们也顺理成章地领了证。
虽然新婚,新房却是我们不敢奢望的。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女孩愿意嫁给我这样一无所有的穷学生,然后一起憧憬着、努力着……但很幸运,我娶到了一个。领证之后,我们也只能进村找住处。寻觅了很长时间,我们才在一个月租300元的地儿安顿下来。因为它实在太简陋了,我们都不太情愿把它叫作“家”,只是用“小屋”来称呼它。
小屋非常小,一张双人床(只是在单人床外又拼了一块木板)、一张课桌。我们添了个组装式的简易衣柜,就塞得满满当当。好在床和课桌间有一条缝隙,能容人侧身行走。但我们仍然用心去装扮它,粉红的墙纸、婚纱照、大红的喜字和簇新的窗帘,令小屋焕然一新。
小屋里没有开水,我们每天晚上9点多从我的校内宿舍离开,一边沿着那条脏兮兮的小河沟慢悠悠地散步,一边拎一暖瓶开水过去,第二天早上再拎空瓶回来。
小屋没有卫生间,我们只好每天去倒马桶(事实上只是我倒)。厕所异常的脏,以至于我们某天发现了一个只略远一点,却干净一些的厕所时,还高兴了一阵子。几个月之后我被导师抓去出差两个星期,晚上不能陪妻上厕所,至今仍十分内疚。
小屋夏天很热,三伏天我们几乎撑不过去了,找到房东,愿意免费给房子装空调――可惜线路不允许,最终没装成。每天我们一回到小屋,第一件事就是先开窗,再拼命地往床下泼水,然后等待热气略微散去,慢慢地睡着。
小屋冬天很冷。我们不得不进门之后马上上床,并排坐在被子里,背靠着暖气片,说上好半天的话,直到把对方焐热。当天气略微暖和时,我们哈着白气散步到烤羊肉串的小摊,一人来上几串。虽然现在家门口的新疆饭庄里,羊肉串的味道更地道,我们却再也感觉不到那种温馨,可以驱走冬夜寒冷的那种温馨。
一年后我们搬家离开,我还会时不时地回到那里逛逛。甚至有一次,我从窗户缝里看见新的房客还在继续用我们的粉色墙纸。
直到清华扩张,所有的村子都被拆掉了。如今那里是紫荆公寓,扩招后的本科生都住在这里,到处是崭新的宿舍楼、操场和食堂,无法再找到小屋的一丁点影子。那段甜蜜的时光,也远了。
从“北门外”到索家坟
那年9月,妻入学了,我建议她研一就进实验室。可这样她也就更加辛苦,即使没课的日子,也要每天奔波于北邮和清华之间。每天早上6点来钟起床的时候,她总是格外痛苦。于是一年后,我助教的工资略涨了些,我们决定搬家。多方贴条后,我们和别人在索家坟合租了一套两居室。
从此我的生活不再以清华为中心,开始每天往返于清华和明光村一带。那时候学院路正在扩建,尘土飞扬,我甚至被迫探索出了一条穿过北航、蓟门里小区、政法大学和金五星的小路。
房租每个月共2000元。同租的人很厚道,主动提出住小间,仍然出1000元的房租,我们住大间,出另1000元房租和水电费。我们都觉得很过意不去,因此一般会多做些家务,还经常邀请他们一起吃饭。
卧室是朝东的,我们苦于每天早早就被阳光刺醒,不得不又加了窗帘和百叶窗。楼外就是小学,每天的升旗仪式和早操也让我们烦恼不已,却也奈何不得。
房间大了,需要添置的东西自然很多。但凡几百块以上的东西,我们必要跑遍家乐福、普马、北辰、美廉美,比较一番价格。后来我们发现北辰的东西普遍比较便宜,甚至还喜欢上了那里。我经常骑自行车带着她,从索家坟长驱到北辰,购物后再回来。她在后座拎着沉沉的塑料袋,我一边蹬车一边逗她说话,很浪漫。
很清楚地记得,我们的第一件家具是床。我们叹着气从金五星商城买回来。后来又陆续添了写字台、五斗橱和电视柜。自然,还是在金五星买的。
在这里我们度过了第一个结婚纪念日。那天,我准备了一朵精挑细选的玫瑰――没错,只有一朵。妻还找了个很漂亮的理由――第一个纪念日。晚上,我骑车带着妻到北辰,去仙踪林喝果茶。在那里我们对着夜色聊天,忽然又有了三年前初次在网下见到她时,不知自己身在何处的飘然感。回到住地,合租的伙伴已经帮我摆好了玫瑰、烛台和浅黄色的阳光郎姆酒,是妻在家乐福流连多次没舍得买的。
一天,我们请了一大帮同学来家里作客,品尝妻做的打卤面。妻的手艺没有让他们失望,两大盆面一扫而光。碰巧,那天宣布申奥结果,欢声雷动的同时,也有人感叹,北京的房价又要涨了。现在想想,不幸的预言,一般都会实现的。
在索家坟我们仍然喜欢散步,时不时地会发现惊喜,如某条小路尽头的健身器材、某个院儿里的花坛。我们还偶尔光顾金百万、小肥羊等附近的餐馆。那条遍布坑洼和数十个低档发廊的斜街,也一直以温馨的印象,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家”了
一年半后,我们在小西天找到了单独的一居,一个月1500元。搬完家后,我躺在新家卧室的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吊灯,心里反复想:这就是我们的家了!
我们,终于愿意管这里叫家了。
那是2002年8月。
和索家坟一样,这间卧室也是朝东的,窗外也有一个小学,幸好这里的喧哗来得晚一些。客厅朝南,窗外有一棵大树,夏天遮阳,冬天还有雪树可赏。
为了布置新家,我们忙活了一个多月。重拉了电话线和电视线,精心设计了家具的位置。我们还去北沙滩采购了很多旧家具和旧电器。冰箱带进来很多蟑螂,我们折腾了好几天,终于断了根儿。
四周的环境也让我们很满意。超市不少,也不远,美廉美的班车还从楼下经过。不远处有个菜市场,市场边有个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新疆饭馆。我30岁生日那天,在那里点了30串羊肉串,却惊讶地发现居然吃不完!悲哀地从身上发现了岁月的痕迹。
散步时,我们很喜欢从小西天走到北师大南门,再到北邮西南门,往南走到今典花园,再走回家。学院南路的这一段很清净,路旁还有长椅,我很喜欢。今典旁边的电影资料馆也很不错,但开放得太早,以至于我们只看过一次。
邻居也很好,楼下看车棚的一家人便如此。三口人(儿子已经上小学)挤在车棚一角漏风的铁皮屋子里,面积可能比当年“北门外”的小屋略大一点,我甚至想不出两口子怎么能找到机会亲热。女人留在家里顺便看车,每天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男人则早出晚归地工作,经常能看见他们在车棚里吃晚饭,和睦得让人羡慕。
在这期间,我博士毕业了。2003年,赶上了“非典”,耽误了几个月之后,被勒令回学校隔离两个星期,否则就只能等下一学期。在拎着行李下楼的时候,我哭了。而妻甚至没敢送我下楼……这个场景至今令我唏嘘不已。
隔离最终成了一场闹剧,我经过6年煎熬终于拿下了博士学位。但确实已经错过了IT业的黄金年代,工作并不理想,甚至没有全部兑现承诺。无论如何,学生时代彻底结束了。我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小西天的家和上地的单位之间了。星期一的时候差不多45分钟就行,到星期五,就要70分钟了。最终我接受了自己已年过30的现实,改成了坐城铁。
散步经过今典花园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慨一下:这儿的破房子,居然也要8000一平米,太可笑了!几年以后才知道,可笑的是我们自己。
七年,“海带”觅得自己的根
工作以后,手头陡然紧了起来。学生时代,每个月约有3000多的收入,我们可以全花掉;婚礼的礼金,我们可以全用来旅游。今天看场话剧,明天下个酒楼,周末去灵山玩一趟,时不时和朋友去钱柜……可工作以后,房子的压力切切实实地摆在面前,让我们几乎喘不过气来。这些娱乐已经远离我们,下饭馆和打车也基本省掉了。我们有时甚至后悔读了博士,否则不至于一工作就必须赶快买房。
转机发生在跳槽之后。收入差不多翻了一番,终于不必“买车基本靠抢,买房基本靠想”了。只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仍然不小,跑遍了天兆、时代之光、金晖、远洋风景、星期八,甚至海云轩和迈豪之后,我们还是毫无收获。可我不得不感叹自己的运气不错,忽然得知北京展览馆附近有个小区,尾房,每平米7000元左右。粗粗看过,我们就很激动:就是它了!我们这对到处寻根的“海带”,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
下一个问题是凑钱。我自己在前一个公司收入实在不怎么样,那么节俭地过了一年,也只攒了4万,何况我们坚决不会去啃老。在问遍了所有亲戚朋友之后,终于勉强借够了首付款和装修款。很感激水木bbs上某著名id主动借给我10万。否则,我们很可能抓不住机会,那就到现在也买不起房了。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是尾房,所以只有朝东的户型了。“北门外”小屋朝东,索家坟的卧室朝东,小西天的卧室朝东,如今买房子也要朝东……有的时候,“命”真是奇妙啊。
幸好,装修的时候妻还没有毕业,一手操办了。那时候我刚刚到新公司,压根儿不敢分心,但也会在每个周末陪着妻逛家具城,必要时候装一下黑脸。几个月下来,妻憔悴了不少,让我心疼。和大多数人一样,装修到后来预算还是不够了。即使我们没做吊顶,没做电视墙,没拉音响线?还是不得不缺了些东西。大部分旧家具被迫留用,空调、电视也都没买。而成效便是:虽然借给我10万的朋友反复说晚些还没关系,但我们还是成功地按照约定,在一年后还清了。
2005年,妻终于毕业了,压力一下子轻了许多,终于可以把旧家具换走,父母来住时也有电视看了。2006年,还上第二笔10万之前,我们把书房换成了E风的家具,给妻添置了笔记本,顺便还发现了一种廉价的娱乐方式――下载电影,再把笔记本接在电视机上看。
这些每天都要数着债务、关注加息的日子,仍然是淡如水的。而细心品味的人,总能尝出白水中的清甜。
散步是个好习惯,我们也仍然坚持,顺便探清了周围的环境。妻怀孕的时候,我们拎着马扎出来散步,她累了可以歇一歇。记得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路过三里河的老房子,沿街很长,青砖木窗,石灰斑驳,零散地贴着些爬山虎。忽然就觉得,生活真好。
是啊,生活还会越来越好的。例如,马路对面新开了一家超市,不用动不动跑家乐福了;不远处的老边饺子馆菜品十分美味;有一天忽然拿出相机,跑到展览馆广场去拍晚霞;某个纪念日,我们还去莫斯科餐厅奢侈了一下……
3月,家里终于多了个金猪宝宝。原本整齐干净的家现在已乱得让我们没有勇气去收拾,散步甚至成了奢侈的习惯。但尽管抱怨着,却没有人愿意回到从前。
就像“北门外”、索家坟和小西天,留下的虽然都是美好的记忆,但我们却不再愿意住回去了。过去的可以怀念,但我们更愿意憧憬将来。毕竟,我们要的是一辈子。
编辑/任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