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它们为伴_童年歌伴舞蹈视频

  钓骆驼      骆驼是一种昆虫,树下的泥土里,是它的窝。   长得白白净净的,为什么叫骆驼?因为它的背部弯曲,像个驼峰。   雨后天晴,清扫落叶,地上会现出几个米粒大的小孔。玩蚂蚁的小孩儿会发现:不一会儿,这些小洞奇怪地消失了。
  跺跺脚,小洞们又“回”到原处。
  原来,骆驼的头部是土褐色的,长着浑然一色的眼睛和结实的颚。当它爬到洞口,地面上的小洞就刚好被堵住。你看不到它,它一对精密的复眼却在看着地平面上的一切。当地面上的蚂蚁小虫爬到它的领地,它会突然张开铁钳一样的双颚,咬住猎物,将其拖进洞中吃掉。这时,骆驼背部的那个驼峰就管用了,它能死死地抵住洞口,任咬住的猎物怎样挣扎,也逃不出它的陷阱。
  狐狸狡猾,逃不过好猎人,何况这长不足寸的小小骆驼。你一跺脚,它先是受到惊吓,掉到洞里,洞口原形毕露。骆驼的洞据说很深,用小铲挖很难挖到;但此时它不会完全回到洞底,而是只退到离洞口一柞来长的位置,以图避过风声,伺机再动。你可以拔一根笤帚苗,去掉上面的分叉,小心地探进洞中;手感好时,还能感觉到它软软地顶住插进来的笤帚苗。
  至此,好戏就要来了。松开手,让笤帚苗悬在洞口。
  不一会儿,插进洞中的笤帚苗动了。时而上下移位,时而左右旋转,像鱼咬钩时鱼漂在水面的浮动。这是洞里的骆驼把探进来的东西当成了假想敌,正在与它作激烈的搏斗。那情景一定很有趣,想来,大概有点像堂吉诃德老爷大战风车的样子吧。
  好戏该收场了。你轻轻捏住笤帚苗,一步一步往上提,里面的骆驼虫以为敌人害怕了,退却了,就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双颚咬得更紧。这时将笤帚苗完全拔出,配上“锵锵”的锣鼓点,洞中的勇士就摇头甩尾,被活生生地请了出来。
  且慢,千万别用手去抓它,被这个斗志正旺的小家伙咬上一口,可就得不偿失了。赶快回家找个玻璃瓶来,里面要压上一层厚厚的泥土,把骆驼放进去,它就会在里面钻洞做窝。隔着一层玻璃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就不再神秘了,真像个小小的动物园!
  再奇的活物,也该有个看够的时候,那就把它再放回到自然去吧。毕竟,它也是条小小的性命呀。
  多年以后才知道,到了夏天,骆驼虫会变成一只美丽的飞虫,学名叫做虎甲虫。《辞海》说:虎甲“体长形,长约20毫米,有鲜艳的色斑及金属光泽;眼大,上腭极发达。足发达,翅发达,能飞。成虫常在路上人前作短距离的飞翔,故俗称‘引路虫’。幼虫在沙地或黏土小路上开掘纵孔,在其中栖息,捕食小虫。”
  钓骆驼的游戏大概很古老了。明朝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中,居然将钓骆驼的历史推到了唐代。他说,唐代刘崇远《金华子》云:“京师儿童以草临此虫穴呼之,谓之钓骆驼。须臾此虫出穴。”而对骆驼虫的记载更是古远:“颠当窝深如蚓穴,纲丝其中,土盖与地平,大如榆荚……伺蝇蠖过辄翻盖捕之,才入复闭,与地一色,并无丝障可寻也。《尔雅》谓之王蚨蜴,《鬼谷子》谓之蚨母。秦中儿童戏日:‘颠当颠当牢守门,??寇汝无处奔。’范成大六言诗曰:‘恐妨胡蝶同梦,笑倩颠当守门。’”尽管名字变来变去,但他一口咬定:这说的都是骆驼虫。
  骆驼虫长出翅膀,变成了美丽的虎甲,变成了“引路虫”。路上邂逅,它会定在空中看着你,你走它就退,你退它就跟,似在表达对当年放生的感念。
  
  钓趴虎
  
  钓趴虎的把戏,是小时候父亲教的,教完了就后悔,因为没有先教游泳,于是一颗慈父之心,总是如临深渊。
  好在有趴虎趴着的水底,总是很浅很浅。
  趴虎样子有点像嘎鱼,不过鳍上无针刺,身上有鳞。体形也小,最长不及小孩的手指。鼓着眼睛,似虎目圆睁,加上一张非常卡通的大嘴,还有环绕黄褐色身体的一条条深色斑纹,就得了这威风凛凛的名字。
  趴虎似乎喜欢晒太阳,三五成群呆在清浅的水底。那里水草丰茂,伙食应该不成问题。它很少游弋,若有所思地趴在泥上,一动不动。偶有动作,是一种突然的前跃,马上又归于平静,任水中激起的沉沙浮滓掩落在身上。它对肉食兴趣更浓。
  钓趴虎的准备非常简单,很适合学龄前的孩子。一干钓具全免,只需一根缝衣的纱线,栓一条蚯蚓。蚯蚓不好挖,翻开院子里自来水管旁边的砖头,就可方便地获得。
  早春,冰面化净,泥岸被太阳晒得松软,水则清冽。趴虎的视力仿佛很好,看到你总是先于你看到他,待走近水边,已踪迹全无。不过没关系,趴虎们就埋伏在稍深一点的水草里,这不,撤退时扰起的沙滓还未落定。纱线只用两三尺,一头将蚯蚓拦腰拴住,另一头拴在手指上。蚯蚓放入水中,一开始要远些,靠近深处的水草,吸引那暗处贪婪的小眼球。
  蚯蚓在水中扭动,不一会儿,水草也开始动了。
  这时,要将蚯蚓拉上来一点,拉到水底地势较高的地方,才便于观察。
  趴虎登场了,不是一只,而是几只,从不同的方向围拢过来。趴虎的战列,往往先派些小个头打前阵,个头大的在后面观望。几个先头小卒上来了,三下两下跃上水中丘埠。它们年纪小,阅历浅,胆子大,心眼少,看准美味就直奔主题,咬住绝不松口。轻提纱线,多者,一次可以收获好几条。
  不过这些小鱼可怜巴巴的,价值不大,很快被放回水中。抛得越远越好,省得它们不长记性,又找回到跟前来。
  蚯蚓复掷水中。渐渐,来了大个的。不知趴虎队列中的这些领导们是怎么想的,大概是看到前面的士兵奋勇争食,非但没降下灭顶之灾,还个个高升,纷纷被从龙宫“提拔”上了天庭,于是就也趋利而上,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毕竟,架子再大,饭还是要亲自吃的嘛。
  于是,它们也得到了应有的“提拔”。
  要注意的是,对这些大家伙的“提拔”速度要快些,不然,一条蚯蚓很快就被它们咬没了。
  手指上纱线提起的分量越来越沉,天也渐渐暗下来。
  “该回家了。天黑后,会引来大黑鱼精,专吃小孩!”
  冷不防,打个寒噤。恋恋不舍地站起来,被领回家。
  温暖的家,昏黄的灯光下,第一次吃到自己钓到的小鱼,极度开心。那些一指长的小趴虎,油炸后是个小肉滚儿,鲜美无比,而且无毛刺。
  这以后,就爱上了钓鱼。为了防止落入大黑鱼精腹中,终于又学会了游泳。
  
  老鼠进洞
  
  在童年,老鼠进洞这游戏算是有点“科技含量”,不过,它更多具有的是一种喜剧表演功能,培养了幼时对自身幽默感的自信。
  玩老鼠进洞,先得给自己张罗来几个好奇的观众。
  老鼠当然不是真老鼠。柳絮纷飞的时候,随手捉几片,用手 指撮成一个小捻:
  “看好了,这是只白老鼠。”
  地上是一块砖头,周围培着潮湿松软的新土,小土堆上,有个树枝扎出的小洞。老鼠就放在这个洞口外。
  你双手扶着立在地上的砖头;一群孩子死死盯住停在洞口的老鼠,眼都不敢眨。
  “天亮了,天亮了,老鼠进洞了!”你口中念念有词;就在大家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忽地一下,老鼠不见了。
  “眨眼了,这次不算!”
  “那好,再来一遍,这次看好了!”老鼠又不见了。
  “是你偷偷吹口气,把老鼠吹跑了!”
  “一口气能吹多远?找找看。”所有人在地上找,没有。
  “老鼠拴了线,被拽跑了!”
  “不可能,不是都看见了吗?”
  “那咱们挖。”七手八脚间,松土被刨开,老鼠果然被找到了――全须全尾儿。
  “你刚才用手挪动了砖头!”终于,有人看出了点门道。但这时,你一定不要慌,而要像一个老练的魔术家一样落落大方:
  “真聪明,来,你也试试。”把砖头放好,让出表演位置。当别人无论怎么模仿也不成功,你才能真正成为这个游戏的主角,在一群仰慕者迷茫的目光中,得意地离去。
  其实,这不过是个很简单的魔术,土堆围着砖头,四周密不透风。小棍扎出的老鼠洞一定要扎透,形成一个通向砖头的空气通道。小老鼠要拈紧,一头放进鼠洞的时候要基本塞住洞口。念念有词是为了分散观众注意力,低头俯身,将所有人的目光引导向洞口的小老鼠,这时双手暗暗抓住砖头。念到“进洞”两个字时,身子向前一探,双手悄悄将砖头向上一提,老鼠洞内空气出现负压,就会将洞口的小老鼠突然吸进洞里。
  说来道理简单,但操作中的技术难度却高,从培土钻眼,到挪动砖头时的手感,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看上去很自然随意的一堆土和一块砖,绝难想到它竟能做成这样一套巧妙的机关,因而即使细心者看清了动作,也难以悟出其中的奥妙,更谈不上现场模仿出同样的效果了。
  这个游戏,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连演七八次,看的人也是一头雾水,只能越看越晕菜。想不通,就回家慢慢想去吧!看着一群小粉丝,学着你的样子各自码砖堆土,口中念念有词,却屡试不能得逞,你只管嘴上绷紧,心里偷着乐――这可能是那时体验过的最早和最强烈的幽默带来的快感了。
  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众粉丝中不乏像你一样的天才,他们或靠聪明,或靠勤奋,或靠聪明加勤奋,终会有一二参透玄机者。你也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为此失落,不过又多了一两个“同行”而已。他们在享受着表演快感的同时,同样会嘴上把门,大家守着共同的机密、共同的默契。这就像自古以来某些行当共同遵守的行规一样:谁说出去,谁就是“刨活”。
  
  编辑 任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