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300年的历史中,布拉格屡遭侵犯,一次次被占领、解放,周而复始。 这个城市有着独特气质:一种看似悖谬的交错之美。 遗迹之城
布拉格是古老的。公元9世纪,在伏尔塔瓦河西岸的一座小山上,波希米亚贵族普舍美斯家族建造起自己的城堡。
自此而后,历代王族和富商在这里修建了无数坚固的建筑。捷克民族在这1000多年时间里历经劫难,但他们的首都却奇迹般地很少遭遇战火。
于是,这里成了一座巨大的建筑历史博物馆――罗马式巴西利卡的古朴、哥特式教堂的宏伟、文艺复兴的典雅、巴洛克的繁复,一应俱全。1992年,布拉格历史中心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旅游旺季,查理桥上拥满了不同肤色的游人。这座建于14世纪的大石桥,在几百年间都是布拉格老城与城堡间唯一的跨河通道。从17世纪起,布拉格人在大桥石栏上装饰雕塑,竖立起30座雕像。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圣约翰铜像。捷克人的宗教情结相当浓重。老城广场的天文大钟每小时都有报时表演;布拉格的大街小巷里,上帝、耶稣和各式圣人的形象比比皆是;雄伟的圣维特斯大教堂里最负盛名的展示品,就是圣约翰的银棺。
艺术之都
布拉格有两座圣尼古拉斯教堂,悠扬的音乐总是会从那里直抵耳膜。
捷克人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有目共睹。街头音乐家的演奏水平甚高,两支长笛或一把萨克斯就能让人轻易感动;敲玻璃瓶子的乐师甚至敢用和声玩莫扎特;布满大街小巷的音乐会海报,说明这里的音乐演出有多频繁。
演出最多的曲目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莫扎特当初正是在布拉格完成了这部杰作,并亲自指挥了首场演出。《唐璜》因此成为布拉格人的骄傲。
我们也看了一出《唐璜》,是一场配乐木偶戏。幕间,还总有一个醉醺醺的“莫扎特”出场指挥,闹着笑话。也许这才是最正宗的捷克版《唐璜》,面对生死的严酷,仍能一笑置之。
即便以欧洲的标准来看,捷克也足够弱小。但作为一个民族,她在精神上,在文化上,却始终独树一帜。
弱小国家总是有一大堆伟大的诗人。在捷克,产生了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产生了米兰?昆德拉和哈维尔,产生了一批建筑大师。他们用音乐、建筑、诗歌来表达焦虑而坚韧的精神指向。可以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捷克。
布拉格有许多人类最美好的东西,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有了这些,捷克才真正有了魂。
烈士之地
在布拉格城堡区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要数圣维特斯大教堂。
顺着300级台阶登上钟楼,整个布拉格尽收眼底,可以清楚地看到查理桥、查理大学等许多有着查理痕迹的古代建筑,让你遥想到那个属于查理四世的“黄金时代”。
查理四世把西欧的许多文化传统带到了捷克,其中就包括哥特式建筑。
在那以后,捷克在文化上更多地倾向西方,特别是德国和奥地利。现在,这些“西化”的斯拉夫人教育水平相当高,人也大方和气。
说到人,就不能不提捷克姑娘。回望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苏军入侵时,捷克美人们自发地身着最性感的服装,到苏军的军车前展示纯洁的肉体和精神――这样的抵抗当然阻止不了苏军,但捷克的民心却可见一斑。
在布拉格新城,国家博物馆面对的瓦兹拉夫斯基大街是全市的中心。1969年,两位捷克青年学生在这里,抗议苏军入侵,一个18岁,另一个20岁。年轻的生命同样阻止不了苏军的入侵,但捷克人没有忘记他们,在街心的绿地里为他们设立了祭坛。一年四季,总有人把鲜花摆放在祭坛上。
捷克人没有忘记历史。只是,他们不想终日沉湎在历史的阴影里,而选择把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打扮得光鲜漂亮,让古老的建筑持续辉煌,带来游客和资金,带走对捷克的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