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犹如一颗鲜为人知的珍宝,平静又安详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变迁。在高楼林立的今日,如此一大片的小青瓦显得别有风情。这些青瓦之下不是呆板的陈列馆,而是那些真正活色生香的生活场景。李庄同所有的小镇一样,经受着岁月的油烟侵袭,见证着居民的来来回回,一些“现代”的建筑开始打破原有的格局。但即便如此,那些属于中国古建筑的精美,还是散发出无法掩盖的光彩。当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已作古,那些惊天动地的故事也不再有人讲起时,只有这些建筑遗构在风雨剥蚀之下慢慢沉淀下来,于无形之中已显露当年的繁华盛世。
李庄曾属?侯国,在历史中前行了上千年后,沉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尤其是明末清初,新一轮的移民潮将发展的机遇带到了这座千年小镇,并也奠定了这座古镇的基本格局。
彼时,两湖、粤、桂、闽、陕、赣、云、贵诸省先民纷至沓来。李庄,成了“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的承接之地。一批有资产有文化有智谋的士绅商贾云集于此,为李庄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新观念,而那些精于专业的能工巧匠,为李庄增添了不少新的景观。
就这样,长江边上的李庄,以静逸的姿态矗立,等待着历史的每一次风起云涌。
1937年,日本的炮火在中国炸开,神州上下动荡不已。而国内的各大学术机构开始迁徙。李庄,这座本算安静的江边古镇开始了她新的使命。
上个世纪40年代,全国28个人文社科院士中有7个曾在李庄躲过战乱,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打造出丰硕的学术成果。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家高等学府迁驻李庄。一些来自北京故宫的国宝,在李庄一呆便是六年……
提及生活在李庄的名人大家,最让现今普通百姓熟知的莫过于梁思成和林徽因这对伉俪。1940年初冬,梁林夫妇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资料,也同史语所一起入川,来到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
梁林一家住在名叫月亮田的地方,尽管有着浪漫诗意的名字,但那里的生活却是无比艰苦。在四川这几年,川南的潮湿和连续迁徙奔波,让林徽因的肺病再次发作,她长期只能卧床;而梁思成因年轻时车祸所留下的后遗症不时发作,痛得不能坐立。除了疾病的困扰,经济上和物资上的贫乏让这对夫妇更觉日子难挨。
很难想象,一代才子佳人会落入如此窘境,那个“太太客厅”里的才女干起了女佣干的活儿,而大学者梁思成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学着蒸馒头、做饭,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橘子皮做果酱。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典当自己的衣服,衣服当完了,便将陪伴多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换成两条草鱼,以慰五脏庙。即便如此,梁林二人还是保持着生活的乐观和优雅。梁思成将两条草鱼带回家时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时代的动乱,生活的窘迫,若是日日苦叹,那样的话迟早都会被打垮。林徽因将自己两间简陋的房子收拾得十分温馨,这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乡亲,大家都喜欢这位开朗的女子,一些年轻的姑娘开始向她敞露心扉。渐渐的,林徽因似乎有找到北平太太客厅的感觉,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小山坳里也重新有了欢笑。
傅斯年、梁思成、李济、董作宾、金岳霖、童第周、罗哲文……随意一举,便都是些举足轻重的大家。他们在李庄留下了自己的青春,而李庄也成为他们不可磨灭的记忆。
农舍离古镇景区尚有一段距离,其间需经过一段泥泞路,故游者甚少。仔细看门口的介绍牌会发现上面的林徽因被写成了“林微因”。院内是一些居民在晒衣服和养鸡,有导游会向零星的游客讲解些内容,但似乎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应该是历史,历史断不能这样淡淡的一带而过,它不单单是一个可以引来游人的资本,更多的应成为一种氛围和文化,那些有血有肉的故事,应该不被遗忘。
相比之下,作为李庄四绝之一旋螺殿更为冷清。除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守门者外,便再无其他观者。我问他,这里是否平时不开放。他笑,“开放啊,但是都没什么人来。”这样或许也好,为这座古老的建筑留一片安静的环境,更显其傲然之风。
只是有些遗憾,有那么多美好的建筑,还有那么多精彩的历史,会不会在大江东去中被渐渐冲淡,从此再无人知?
夜里再次路过东岳庙,当地的居民正热闹地跳着坝坝舞,倒有当年梵音呗乐,生生不绝的热闹景象。或许历史不会消失和被遗忘,它只是正在进行着,然后不断地轮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