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信用站起来] 信用中国官网是什么

  电影《夜宴》中,本是一句严肃的台词“我泱泱大国,诚信为本”,却引起了观众的笑场。   诚信,本是从政者一项基本的政治道德。然而,结合当今一些官员权色名利皆重于“信”的现实,令人感觉这笑声实在不是滋味。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诚信是官员必须攀登的一道山峰。只有官员诚信了,政府的诚信才“立”得起来,整个社会才会有良好的秩序。诚信政府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而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和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可能造成社会普遍失信。
  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其中,政府诚信居于核心地位。
  
  信息公开势不可挡
  
  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不足,导致行政秘化、人治色彩浓重和腐败现象,最终影响政府与民众的信任关系。因此,信息公开是诚信政府第一要义。
  同样是“非典”,在后期,政府以最快速度向全社会公布疫情最新状况和数据,稳定了人心,塑造了一个负责任和诚信的政府形象。非典一役很快取得了胜利,但由非典引发的信息披露制度的深刻变革则刚刚起步。
  新闻发言人制度被称为迈出官方信息公开“第一步”。其实,从1983年外交部首设算起,此项制度在国内从尝试到推行已历时20余年,但在非典之前一直是孤芳自赏;直到非典之后,该制度才在国内各级政府机构真正推开。
  在融入信息公开这一世界潮流的行动中,作为政治和经济龙头的北京和上海的举措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2004年5月,上海全国第一个采用立法形式强制信息公开的做法,出台《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提出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要求--“除属于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六类信息依法免予公开外,凡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府信息都应当予以公开。”2005年10月1日,北京也开始试行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当中明确规定: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预案还规定,如果官员没有及时上报信息,也没有把信息通报老百姓及相关单位,即使没有损害老百姓,也是需要承担行政责任的。
  有消息称,今年,八年磨一剑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正式出台,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依法行政是关键
  
  现代社会中,政府讲不讲诚信,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可以说,如果没有依法行政、依法用权,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2006年,“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依法行政,首先要改变部分官员头脑中法律“治民不治官”的观念,强调司法执法者也必须守法、在法律的框架内办事。税务局长不能抗税,交警也不能闯红灯,派出所长也不能随便伤人。其次,是严格“法律授权”,厘清“权力清单”。政府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事该由哪些部门做,都应该明确,防止越位越权,这也是解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或是相互打架的唯一途径。最后,控制“执法弹性”,减小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减轻个人主观因素在处罚行为中权重,让同样行为受到同样的处理,维护法律公平、公正的形象。
  依法行政,必须要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行政法制化建设,确立了许多重要的行政法制原则和观念,为政府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
  2003年8月,颁布实施《行政许可法》,规定要通过法律法规授权才能设行政许可,部门自定的规章不能作为依据,改变以往政府部门自我授权,自定规章,自己执行的现象。这不仅是对行政许可本身的规范和重大改革,也是对整个政府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并且,在《行政许可法》中第一次引入了信赖保护原则:公民由于对政府的信任,经过政府许可所采取的某种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2004年3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特别提出要坚决杜绝“以罚没养执法”现象,意在铲除乱执法乱收费的利益根源。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关键;严格执法,责任制是保障。近年来,问责已成为大势所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日益深入人心。200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行政执法责任制已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全面推行。
  
  重整政令权威
  
  言必诺,行必果,是政府的权威和信誉所在。
  2005年,新修订的《国务院工作规则》明确提出:“各部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踪和反馈执行情况,确保政令畅通。”去年两会中,温家宝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政令者进行严惩,是解决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肠梗塞”现象、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不二法门。比如,环保工作一直给民众以“空壳”印象。但在这两年来刮起的“环保风暴”中,一批违法违规项目被叫停、当事官员被责任追究,让国民顿时对环保部门刮目相看。审计部门也是这样。经过这几年“审计风暴”的洗礼,逐渐在民众心中树立起了“铁面”形象。
  土地违法被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认为是“法不责众”的领域,违法现象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仍屡禁不止,河南郑州市违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建设龙子湖高校园区案就是一个典型。当国土资源部在2005年要求郑州市纠正其土地违法行为时,郑州市不但不进行整改,还公然扩大违法征占土地。去年,中央对这一案件进行了严肃处理,对河南省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分别给予河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新民(原任河南省副省长)和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原任郑州市市长)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如此严肃的处理,给其他地方敲响了警钟,也让老百姓看到了党中央惩治违法征地行为的坚定决心。
  去年底,中央正式启动了土地督察制度和环保督察制度,一系列围绕土地、环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处理等的督察行动展开。评论认为“监察御史”上任,对地方政府产生不容小觑的威慑力,目的是扭转当前一些调控政策存在的“空转”现象,恢复民众的信心。
  
  此外,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官员说假话的体制根源,倡议从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入手,建立一种新的利益机制,引导、鼓励官员说真话;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认识到信用缺失对当地发展的影响,开始着手建立政府信用体系,如建立公务员信用档案,将公务员的个人信用与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着力清理政府欠债等等。就目前的状况看,诚信政府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任何改良都需要循序渐进,至少我们已经主动踏上了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