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通货膨胀率正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上升。随着全球性的物价上涨,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通货膨胀的挑战。世界各国是如何应对通胀难题的呢?
法国 杜绝“回扣”现象
针对法国国内物价上涨的现象,许多法国消费者认为,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和商场相互串通抬高食品物价,是造成国内通胀现象的“罪魁祸首”。根据法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定,供货商必须以同一价格向所有零售商供应商品,零售商没有商谈价格的余地。这样一来,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大型商场,一些供货商私下向零售商支付“回扣”。这种“回扣”最终将以成本的方式被计入售价,因而出售的商品价格偏高。
为此,法国政府目前正在拟订一项《经济现代化法》,其中包括有关商品零售的最新立法。该草案的相关法律规定,允许零售商与供货商讨价还价;零售商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择优、择价采购商品。这样一来,“回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法国政府力图通过此项法律,使商品价格恢复其应有的水平。
法国经济、财政与就业部还成立了“物价与利润监察小组”,加强对生产企业、供应商和销售商的监控,实时监督物价水平。监察小组每月公布大型商场中消费品的物价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以增强市场流通环节中物价的透明度。这样一来,消费者也能更好地了解物价走势,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情况。
此外,法国政府还对零售市场上操控价格的企业实施惩罚。法国的电信、建筑和高档消费品等行业的一些违规企业曾被施以重罚。
除上述措施外,法国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实施补贴,以防止物价上涨过快。例如,去年下半年法国生猪饲料价格上涨过快,法国农业部紧急拨款250万欧元补贴生猪养殖业,从而抑制了猪肉价格的快速上涨。
俄罗斯 结成“不涨价联盟”
从去年开始,针对日益增大的通胀率,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
首先,俄罗斯政府采用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增加黄金储备等金融手段,减少货币流通量,以遏制物价上涨,缓解通胀压力。其次,政府还提高或降低部分产品的税率,进一步保证国内市场需求。为保证国内粮食供应,俄政府曾经两次调高小麦的出口关税,并将奶制品、蔬菜和所有食用油的进口关税调低。为了增加和保证市场供应,政府还有限度地开放了部分商品的进口。
另外,俄政府还对食品价格实行了有效的干预,比如动用150万吨小麦,择机投放市场,以平抑价格;支持国内30家大型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签署食品价格冻结协议等。另一方面,政府还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先后对40多家“蓄意串通涨价”的企业,处以数十万至数千万卢布的“不诚信罚款”,并对部分企业提出了法律诉讼。此外,俄罗斯政府还对低收入弱势群体发放食品补贴,并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标准,助其应对物价上涨。
巴西 工资增幅超通胀率
巴西是全球最重要的农业国之一,大豆、玉米、牛肉、鸡肉和果汁等农副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受到国内农产品产量下降,以及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巴西的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
面对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巴西政府在非食品类产品和服务价格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减轻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从而遏制通货膨胀的全面上升。
去年,巴西政府鼓励电力行业进行竞争,促使全国平均电价下降6%,对遏制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还对汽油、固定电话费和公共服务等行业的价格采取了限制措施。同时,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的大幅升值,使得进口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
此外,巴西企业每年都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员工工资进行调整,以保护劳动者利益。据巴西官方公布的数字,去年巴西有超过70%的企业对员工工资的调整幅度超过物价上涨水平。巴西员工工资的累计上调幅度达到了18.6%,远远高于同期通胀率。
阿根廷 签订限制工资协议
自2007年以来,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为此,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遏制不断上涨的物价。
最近几年,阿根廷的对外贸易和公共财政连续多年实现盈余,国库逐渐充盈。面对物价大幅上涨势头,政府为了稳定公共产品价格而增加财政补贴,特别是加大了对公共产品的补贴力度。阿根廷是世界上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但为了确保国内市场的需求,政府接连出台措施,严格限制小麦、玉米、牛肉等农产品的对外出口。此外,阿根廷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灵活措施,对不同行业区别对待。例如,政府采取“选择性降息”的方法,鼓励农业和出口企业扩大生产,通过增加市场供给来减轻通胀压力。
同时,为了防止员工工资大幅上涨而加剧通货膨胀,阿根廷政府还积极地介入劳资谈判。政府、企业和员工根据不同的行业部门,签署“社会协议”,确定员工加薪的幅度和最高上限。在协议中,企业和员工分别做出一定的让步,以确保不会因工资上涨幅度太大而对物价造成新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