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书画舫》撰著流传考 学生中流传大考

  摘要 《清河书画舫》是明代张丑的一部知见书画目录书。该书现存诸本有十一卷、十二卷和十二卷附补遗三种卷次面貌,代表其撰著流传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前两种较接近张丑原稿,但一直为学界所忽视;第三种以清池北草堂刻本为代表,成为乾隆以后的通行本。通过系统的版本调查和研究,蠡清《清河书画舫》初撰本、增订本的面貌,钩稽出通行本的校刊经过和流传脉络。
  关键词 《清河书画舫》 张丑 初撰本 增订本 池北草堂刻本 分类号 G256
  
  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文献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以下简称《清》)的艺术史价值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该书本身的撰著和流传甚少被关注,仅在清顾广圻《思适斋集》和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等题跋类著作、目录书中有片断性的评介。《四库全书总目》、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和以杨仁恺《中国书画》为代表的多部书画史著作更依据《清》前张丑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自序错误地判定了该书成书时间。
  现在见到的诸本《清》有三种卷次编排方式――十一卷、十二卷和十二卷附补遗,内容互异,反映了该书在编撰和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文本面貌。前两种是张丑在不同时期初撰和增订《清》的成果,均为写本,下文以“初撰本”、“增订本”相区别。第三种以清乾隆年间的池北草堂刻本为代表,是其校刊者吴长元和鲍廷博对十一卷和十二卷本内容加以整合的结果。这是《清》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它的盛行,导致前两个文本系列被忽视。由此,关于《清》成书时间、编撰经过和流传脉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就被掩盖了。
  
  1 《清》和它的时代
  
  明代中晚期,得益于北画南流的趋势,江南地区艺事兴盛。鉴赏家之间交游频繁,闻见浸多,艺术类书籍创作繁盛。居地长洲相城(今属苏州)的张氏第六代收藏家丑(公元1577-1643年),原名谦德,字叔益。后改今名,字广德,一字青甫,号米庵。他凭借祖、父辈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得以进入当地的艺术圈子,颇得云烟过眼之趣,并把包括元王振鹏《金明池图》在内的多件法书名画揽入箧中。张丑又多所考述,曾辑录《名山藏》和《米氏全书》,校订《云烟过眼录》。在《铁网珊瑚》和《寓意编》等时人艺术名著的影响和启发下,他着手《清》的撰写。书名中的“清河”是张氏郡望。“书画舫”取自黄庭坚诗中“米家书画船”一语,反映了张丑对米芾的推崇。在这艘“书画舫”中,张丑以家藏和交游所及的南阳韩氏、项氏等收藏家的藏品为基础,记录了当时知见及历代流传重要书画作品的风格特点、题款钤印和鉴藏经过,繁简有致。它起自魏晋南北朝,历唐宋元,一路绵延至明四家,几乎涵盖了这个阶段全部的重要书画家和流派,也可以看作是以师承渊源为主要标准而对书画史发展脉络的一次总结。
  
  2 初撰十一卷本
  
  《清》前有张丑自作《(清)引》,叙述著书缘起云:“第于书画卷轴,粗能上窥前贤心画之秘。每至契合处,恍然神游金题玉躞间,愿终身作老蠹鱼而不害。只今闻见浸多,惧久忘佚,稍为区分,随笔笺记,造《清河书画舫》传诸雅士,不令海岳庵‘书画史’独行也。丙辰中秋三五日志”。
  以张丑生卒年推算,上文署年应是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该书也通常被错认为成于此时。事实上,初撰本《清》中出现的最晚纪年材料是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张丑为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写的一篇跋文,这是《清》成书时间的上限。初撰本《清》的“续作”有两种,一是后来的增订十二卷本,二是《真迹日录》。前书新增内容的系年以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为最早,这一年的材料又在后书中大量出现,由此可推知初撰本《清》完成的下限时间。
  初撰本《清》蠡为十一卷,每卷含二到十五书画家条不等,大致依其所处时代先后排列。卷一是三国钟繇和晋顾恺之等八条,东晋二王构成卷二,卷三为南北朝陆探微和唐吴道子等十五条,唐五代张旭、杨凝式等二十三条组成卷四、五,卷六、七、八、九是李公麟、苏轼和南宋马夏等三十八个两宋书画家条,元、明各六个书画家组成卷十、十一。有的条下附其他相关书画家,如卷三王维条下附赵斡,卷十赵孟?条下附管道升。
  每条下先列该书画家的主要作品简目。正文以张丑自撰引言起首,简述该书画家的生平履历和艺术风格,交待时人相关藏品的材质、装帧、题印、鉴赏意见和收藏经过。行文之间又穿插张丑按语,其中既有针对具体书画家和作品的介绍和考订,也不乏较宏观的画史、画论之文,如卷九对古今傅色积墨法的比较和卷十对历代画作题材特点的概括。有时下注“张丑管见”或“管见”。每条正文下著录的作品从一件到十几件不等,详略有别,其中特别重要的作品引入了一种特殊的“真迹”项形式。它一般以书画作品名称开头,后依款识、题印在作品上的前后位置依次照录,书法作品或加录释文,最后有小字注“真迹”二字。
  原文节录的前人文献构成了《清》很大的篇幅。引书范围广泛,历代传记、方志、杂家和诗文集中涉及书画艺术、相关书画家及其作品的章节段落都囊括其中。较多出现的是《历代名画记》、“米氏书画史”和《钤山堂书画记》、《寓意编》等艺术类书籍。引文后标注书名出处,易于查验。
  张丑初撰《清》的稿本,今已无存。现在能见到的是三种清抄本。②前两种为郑振铎旧藏,今存国家图书馆:
  一种半叶十一行,行廿或廿一字,无格。末页钤“虞山毛氏汲古阁收藏”、“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和“长乐郑振铎西谛善本”,《嘉业堂藏书志》卷三著录。
  另一种是清释就堂抄本,半叶十二行,行廿四字,无格。末页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书经清宋宾王校,有其跋语言明该本得自金檀,参校本是王闻远校藏本,称为“王本”。校记多为浮签,纠讹补阙,遇“弘”缺笔。卷三页三十五《笔谈》引文一条下出校记云:“‘以肩倚臂’,吾弱岁时曾阅《笔谈》,乃‘倚壁’,非‘倚臂’也”。钤金檀“家在黄山白岳之间”、“金星轺藏书记”和“文瑞楼主人”印。
  第三种清抄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半叶十二行,行廿四字,小字双行同,无格。书中“玄”字改“元”或缺笔,但并不严格。钤“披云阁藏书印”、“强恕堂”、“督理通州草场税务关防”和康乾间陈履平诸印。
  此外,清王原祁等编纂《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四、九十九节录《清》中多条记述书画作品鉴藏情况的文字。经过比对,也属于《清》初撰本一系。这个节录本又被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和清倪涛《六艺之一录》。
  
  3 增订十二卷本
  
  初撰本《清》的完成为张丑赢得了声誉。他在后续的《真迹日录》序言中说:
  “书画舫”成,鉴家谓其粗可观览,多以名品卷轴见示就正,因信手笔其一二,命曰‘真迹日录’。如欲附俪前编,俟后曰更详定云。
  可见,以《清》的行世为契机,张丑搜集到更多新鲜素材,衍之成文,形成随笔体《真迹日录》一书。“前 编”指的就是刚成书不久的《清》,可见张丑当时已有在《真迹日录》这个素材库的基础上增补它的打算。这个计划实施于崇祯年间。增订后的《清》中最晚的系年材料是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月,张丑会同好友韩逢禧同访吴能远,鉴赏巨然《萧翼赚兰亭》等画作。①这是《清》增订完成的上限时间。
  增订本《清》沿用原本的编纂体式,但具体的卷次和内容作了较大改动。书增为十二卷,以“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十二字编号,每卷称“某字号”。在书画家条的编排上,啄字号(卷三)增入尉迟乙僧一条,原卷三吴道子换置王维后归人花字号(卷四),原卷八的王诜、薛绍彭、秦观、艳艳和卷九的黄庭坚、米芾一起被归入点字号(卷九),原卷九宋高宗至夏?共十个书画家条加上卷十元赵盂?条归入波字号(卷十),原卷十高克恭、黄公望、王蒙、倪瓒为绿字号(卷十一),原卷十一各明代书画家条为皱字号(卷十二)。此外,赵模、郑虔、张?、卢楞伽、李昭道、顾况、周文矩、王齐翰、徐熙、许道宁、张择端、方从义、吴镇、文征明等十四个独立条目被改附其他书画家条下。附录规则不一,卢楞伽附吴道玄名下、李昭道附李思训名下、文征明附沈周下,是以师承关系为准绳,许道宁附李成下是因其绘画风格相似,徐熙附黄筌下、王振鹏附郭忠恕下是着眼于其擅长的绘画门类相一致。
  除钟繇和马夏等少数几条下的正文基本保持原貌外,大部分书画家条在作品收录、前人文献取弃以及段落前后顺序的安排上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增删改动。如宋孙知微条作品目由原来的“十六罗汉图”换成“十一曜图”。这件作品是张丑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购入的。该条原文中的引言、《画史》和《圣朝名画评》引文各一条全部弃用,新换上张丑自撰叙述《十一曜图》收藏经过、风格鉴定的两条文字以及该图“真迹”项和《书系》、《画鉴》引文各一。
  除了新作品的增热映之外,一些原有作品的后续鉴藏情况得以交待。初撰本《清》卷六著录宋李建中《千文》卷旧藏祝允明家,后“为玉峰好事家购去”。增订本中进一步交代了这件作品在崇祯年间从玉峰周氏转藏张丑、维芑的经过。该作品“真迹”项和张丑为这段收藏故事所作的《蛮牌令》词一首也收录进来,作品信息更加完整。
  增订本《清》成书后,取代了之前行世的初撰本。张丑在《真迹日录》三集中提到它的完成,称“一时英贤硕士,远迩倾心,竞相传写,藏之绛帐,号日‘翰墨金城,丹青玉海”’。后来的《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均著录这个十二卷本,而不及初撰本。张丑的增订稿本传康熙年间在常熟席鉴处。曹炎曾据以抄录,嘉庆年间入秦恩复箧中。二本今均不见。现存增订十二卷系列抄本有如下两种:
  一是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半叶九行,行廿二字,无格。每卷末记页数。偶有眉批。
  二是浙江图书馆藏清六顺堂抄本。半叶九行,行廿二字,小字双行同,无格。版心题“六顺堂藏”四字。卷端以莺、嘴等十二字编号,称“某字号”。版心所题卷数则以数字编号,以“卷几”称。“玄”字缺笔。咸丰间在陆馔处,有其钤印、识语。又经清鲍康收藏,钤“曾在鲍子年处”、“观古阁藏”二印。后入嘉业堂插架,钤“吴兴刘氏嘉业堂藏”印。《嘉业堂藏书志》卷三、《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著录。
  国家图书馆还藏有一种六卷清抄本,实为十二卷本一系的残本。半叶十行,行廿三字,无格。以乐、礼、射、御、数、书六字编号。其中,前四卷对应十二卷中莺、嘴、啄、花,数、书字号则是把残存的九个北宋书画家条重组成卷,分别包括李公麟、苏轼以及范仲淹、蔡襄、郭熙、燕肃、宋迪、释巨然和文仝。
  
  4 池北草堂刻十二卷附补遗本
  
  泰昌、天启年问成书的初撰本和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之后的增订本《清》,并行传世,形成两个版本系列。也许是近于易代之际,也许是出于私密性的考虑,它们一直都以写本形式流传,未遑付梓刻印。抄帙相沿的过程中,字句讹脱多有发生,再加上两个系列在目次和内容上的诸多差异,使得《清》的版本关系更显错综复杂。
  《清》在康乾时期受到重视,书中材料多次出现在内府藏画的乾隆题识中。该书体例和内容上的一些细节也为高级文人和皇家目录书所关注、借鉴。时人厉鹗《南宋院画录》中有“‘书画舫’近时传抄颇多”之语,亦可见当时《清》的盛行。但写本传抄的不便和版本关系的复杂却成为人们阅读和利用《清》的障碍,于是一种整齐易得的新版本的诞生成为必需。
  《清》的第一个刻本就在那时出现了。这就是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四月开雕,次年五月完工的吴长元池北草堂刻本。吴长元,字太初,号丽煌,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著名藏书家鲍廷博参与了它的校刊。半叶九行,行廿二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左右双边。每卷编号方式同增订本。卷后按书画家条附补遗。书前有清严诚一序、张丑自引。
  关于池北草堂刻本所据底本,吴长元在《池北草堂校刊例略》第一条中说:
  米庵原稿以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编号。别本编次作十二卷,颇多缺略,然亦有原稿不载者。今以原本刊定,而以别本所得,补于每卷之后。
  所谓的“米庵原稿”,其可靠性已不可得知。从它的卷数和编号方式上,可判定属于增订本一系。“以别本所得,补于每卷之后”,指的就是在每卷卷末设“补遗”项,收录“别本”有而“原稿”无以及“别本”中不同于“原稿”的内容。例略说“别本编次作十二卷”,但通过校对各卷的“补遗”项文字,除了莺、嘴两卷“补遗”项中原文照录《真迹日录》的几条文字外,其余均是原属初撰本而在增订本中被删去的内容。由此可知,池北草堂刻本所用的“别本”实属初撰本一系。吴长元拿它和增订本一系的“原稿”相比较,因此贬其“缺略”。可以看出,池北草堂刻本《清》实际上是合订了乾隆时期流传的初撰本和增订本的内容。吴长元分别以“别本”、“原稿”指代二者,反映了当时对《清》这两种面貌的文本之间关系的模糊和误解。
  吴、鲍二人根据对《清》的文本校勘,调整了书中部分文段的位置,删除了一些重见的文字,见《池北草堂校刊例略》说明。吴长元自己掌握的一些艺术资料也附人《清》相关条目之下,后加小字按语,见点字号收录的米芾《宝章待访录》和波字号文天祥手札一卷。
  这个由鲍廷博参与的“全”本《清》一经出现,就成为人们利用该书的首选版本,广为传播,成为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在内的多种抄、刻和石印本的底本。《四库全书》本(本文所据为通行的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半叶八行,行廿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十二卷,以数字编号,每卷分上下。书前提要中称以“鲍氏刊本”为底本。鲍氏即鲍廷博。他和吴长元在刊刻书籍上多有合作。乾隆年间,鲍氏知不足斋刊刻张丑的另外几部艺术著作《真迹日录》和“张氏四表”,版心题“知不足斋正本”,牌记则日“池北草堂”。但查鲍氏并没有别刻《清》的记录。又经比对,四库中所谓的“鲍氏刊本”确即池北草堂刻本。鲍廷博参与该书校刊工作,书中有他多处小字双行按语,再加上他曾刊刻《真迹日录》等书,因此四库馆臣有此误认。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埽叶山房翻刻池北草堂本《清》,牌记题“池北草堂开雕”,收入席威辑《埽叶山房丛抄》。编号方式更改为“子、丑、寅、卯”十二地支,每卷称“某集”。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孙溪朱氏家塾重印《埽叶山房丛抄》本,二本笔画和版框断口一致,牌记却题“光绪戊子春月,孙溪朱氏家塾重雕池北草堂原本,校正无讹”。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和十五年(公元1926年),上海锦文堂(书局)两次石印《清》,改名《历代书画舫》。半叶十六行,行三十六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牌记题“民国十年孟春上海锦文堂印”、“民国十五年仲春锦文堂书局石印本”。它沿用十二地支编号,每卷称“某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