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在阿里清真寺这个圆心:阿里清真寺

  8月29日,当数千名什叶派穆斯林在伊拉克中部城市纳杰夫的阿里清真寺刚刚做完礼拜,事先停放在清真寺门前的一辆满载炸药的汽车突然爆炸,造成包括伊拉克什叶派领袖、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巴克尔?哈基姆在内的82人死亡,另有229人受伤。9月2日,为悼念在上述事件中遇难的哈基姆,超过50万人的葬礼在纳杰夫隆重举行。哈基姆的一位朋友介绍说,有一次哈基姆在阿里清真寺做完祷告后,出来看着寺外的一片空场,突然对他的随行人员说,“如果我死了,就请把我葬在这里,然后在这里修建一座清真寺,让我永远躺在先知阿里的身边”。鉴于哈基姆多年来对什叶派穆斯林的巨大影响,伊拉克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以及什叶派宗教领袖一致同意将其安葬在阿里清真寺旁边,今后还将在此建一座清真寺,定名为“忠诚王子”清真寺。
  对什叶派穆斯林来说,伊拉克中部的纳杰夫和卡尔巴拉是两座圣城,其地位不亚于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
  
  阿里:真主的使者,《古兰经》的精神化身
  
  纳杰夫与卡尔巴拉相距不远,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100多公里处。为瞻仰什叶派穆斯林的这两座圣城及了解穆斯林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之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恩恩怨怨,我们在伊拉克工作期间,曾多次驱车前往。
  纳杰夫是伊斯兰教第四任哈里发、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领袖阿里的殡葬之地。公元623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上层统治集团内部在谁当哈里发(继承人)的问题上,爆发了激烈争斗。一派主张哈里发应由穆斯林们根据资历、学识和威望选举产生。这一派人多势众,后来,在麦地那由他们主持召开的穆斯林大会上,一致推举穆罕默德的门徒阿布?贝克尔继任哈里发。另一派人则主张只有穆罕默德的亲属及后裔才拥有继承权。而穆罕默德的四个主要门徒中,只有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算得上他的亲戚,因此,只有他有权担任继承人。他们把阿里奉为第一任“伊玛姆”(宗教领袖)。
  穆斯林大会之后,最初,阿里和他的妻子法蒂玛对阿布?贝克尔并不服从,但由于势单力薄,不得不放弃对权力的要求。阿布?贝克尔死后,穆罕默德的另外两个主要门徒奥玛尔和奥斯曼相继担任了第二、第三任哈里发。直到公元644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遇刺身亡后,阿里才登上这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大帝国最高权力的宝座。但是,这时的伊斯兰大帝国已经今非昔比,不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而且,握有兵权的各个总督也都拥兵自重、跃跃欲试,与最高权力者分庭抗礼。阿里虽然尽力突破重重困难,希望实现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社会的正义与和平,但对危机四伏的王权统治,却已回天无力。围绕着权力之争的内部矛盾冲突更趋激烈。
  公元660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耶从阿里手中夺走埃及与汉志的统领权之后,乘势坐大,并步步进逼,大大削弱了阿里的地位与影响。公元661年,阿里在库法清真寺做早课时,不幸遇刺身亡。
  阿里死后,葬在纳杰夫,并根据他的遗训,消除了坟墓的痕迹。当时的纳杰夫还是一个十分荒凉的地方,但由于阿里的拥戴者们认为,阿里不仅是像穆罕默德一样向世人传谕《古兰经》的真主的使者,更是《古兰经》内在精神的化身,其伟大的形象和影响甚至高过穆罕默德。一些穆斯林希望不论生前还是死后,都紧紧追随他。于是,许多人纷纷移居纳杰夫,使纳杰夫的人口与面积迅速扩展。公元750年,阿里的坟墓被他的追随者们发现。公元786年,哈伦?拉希德继任哈里发后,将他的灵柩移到海达尔清真寺(后改称阿里清真寺)供奉。自那以后,纳杰夫更加确立了阿里拥戴者与追随者心目中圣城的地位。
  
  阿里清真寺:纳杰夫这个同心圆的圆心
  
  纳杰夫坐落在伊拉克中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座小山顶上,幼发拉底河水载着蓝天、白云和两岸娉婷茂密的椰枣树影从城边缓缓流过。据说,纳杰夫建城的历史,决定了它的建筑特点―――由一些不同类型的建筑组成一个个同心圆。同心圆的圆心,自然是供奉着阿里灵柩的阿里清真寺。直到如今,阿里清真寺依旧是纳杰夫城内最辉煌、最豪华的建筑。
  阿里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87年,公元786年哈伦?拉希德将阿里灵柩移入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建。我们按照伊斯兰教规步入清真寺前,在大门口脱下鞋子,妇女进入清真寺必须披上黑纱。穆斯林,特别是什叶派妇女,往往一走出家门就从头到脚披一袭黑纱。巴格达各大清真寺都备有为外国妇女参观或做礼拜时披的黑纱。我们第一次去阿里清真寺时,事先未料到由于外国妇女很少去,那里竟没有备用的黑纱。我们进退两难,很尴尬。教长听说我们是中国客人,一边背诵着先知穆罕默德的教诲“求知去吧,哪怕远到中国”,一边宽慰我们不要着急。果然,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件黑色长袍,替章谊披在身上,再带领我们参观。直到多少年之后,我们还一直感念着那位热心的长老。
  走进大门,我们发现,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清真寺,由于精心爱护与不断修葺,依旧富丽堂皇。大门两侧,各有一座35米高的圆柱形宣礼塔。它们和清真寺明光耀眼的金顶以及墙壁上用蓝、白两色瓷砖装饰的花纹和《古兰经》文,组成了一幅富有伊斯兰风格与韵致的绚丽图画。
  清真寺里铺着地毯,靠墙放置的书架上摆着一本本《古兰经》。一些虔诚的穆斯林正盘坐在地毯上,手捧《古兰经》默默诵读。长老告诉我们,清真寺还有一百多个专供穆斯林们做功课的房间和储量丰富的藏书室,珍藏着许多伊斯兰教典籍,包括许多手抄《古兰经》孤本和历代伊斯兰教学者们的手迹。
  我们随着长老走进阿里停灵的大厅,这里的氛围分外肃穆。阿里的灵柩安放在大厅中央的高台之上,从上到下罩着绣了《古兰经》经文的绿色帷幔。我们随长老站在灵柩前,按伊斯兰教的习惯,默诵“法谛哈”(《古兰经》首章),然后绕着阿里的灵柩慢慢走一圈。我们看见围在灵柩四周的铁栏,年深日久,已被穆斯林什叶派的信徒们用手、用额触摸得白银般锃亮。
  当年,阿里遇刺后,围绕着谁当继承人的矛盾冲突又一次激化。叙利亚总督穆阿维耶权势显赫,被那里的穆斯林们拥戴为继阿里之后的第五任哈里发,并在大马士革建立起倭马亚王朝。从那时起,伊斯兰教内部,便正式分裂成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凡拥戴穆阿维耶继任哈里发的,便被称为逊尼派,意即“遵守圣训者”;凡坚持只有穆罕默德的亲属及后裔才有继承权,而拥戴阿里的儿子侯赛因继任哈里发的,被称为什叶派,意即“阿里的拥戴者”。穆斯林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矛盾,至今还影响着不少阿拉伯国家的社会与政治生活,并同其他种种矛盾纠葛在一起,结成难解的结。
  辞别热情好客的长老,走出阿里清真寺,我们看到清真寺周围,不同年代陆陆续续修建的供前来纳杰夫研习《古兰经》的什叶派穆斯林的校舍与住所,它们环绕着阿里清真寺,构成纳杰夫城市建设的第一个同心圆。第二个同心圆是一个大广场,是每天无数朝觐者和贩卖供朝觐者祈祷、作礼拜用的小地毯与食品的小商贩们的密集之所。广场外面,便是阿里在伊拉克或来自其他穆斯林国家的信奉与追随者们的聚居区。这里街巷纵横,随着人口的激增,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莫说外来人,就是当地居民大概也难分清这其中有多少“同心圆”了。我们曾试着走进居民区,曲折狭小的街巷纵横交错,就像进入迷宫。虽然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人数多于逊尼派,但历史上一直是逊尼派占据统治地位。于是,纳杰夫与什叶派的另一圣地卡尔巴拉,便成为什叶派反对巴格达逊尼派统治者的基地。这迷宫似的什叶派穆斯林聚居区,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与巴格达当局持不同政见者的隐匿之所。加上伊拉克东边的近邻与宿敌伊朗―――世界上惟一的什叶派占统治地位的穆斯林国家的插手,使这种已延续一千多年的教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便更加尖锐、复杂。正如约旦《事件报》所言:“什叶派领袖哈基姆的死对伊朗是一个无可估量的损失,从此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对于伊拉克南部地区的影响也将大打折扣。因此,纳杰夫阿里清真寺的爆炸案,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仅使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冲突更难弥合,而且也使伊拉克战后的混乱局面更难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