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默特的“中国情结”] 中国情结

     “我对中国的感情植根于我的心里,我家的根实际在中国,我的家族和哈尔滨有着很深的情缘。”这是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接受媒体采访时满含深情的表白。
  上世纪初,大批犹太人为逃避迫害和歧视从欧洲来到中国,并在哈尔滨定居。1917年,奥尔默特的祖父约瑟夫?奥尔默特和他的妻子从俄罗斯西南的萨马拉(今古比雪夫)迁居到此。在哈期间,约瑟夫先受雇于中国的铁路管理部门,后经营茶叶生意。
  犹太人选择在以色列建立自己的家园后,在中国的犹太人陆续投向以色列。奥尔默特的祖父母是少数坚持留在哈尔滨的犹太人,甚至也不许自己的儿子离开。他的祖父1941年辞世,被安葬在远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哈尔滨犹太人公墓。
  奥尔默特的父亲莫德卡在哈尔滨长大,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文极好,曾在黑龙江省的学校里教授中文和俄文。他母亲的家族也是从欧洲来哈尔滨避难的犹太人。可以说,奥尔默特是其父母在中国相识、相爱的结晶之一。
  1938年,几经辗转之后,他的父母回到了以色列。据奥尔默特回忆,他的父亲十分怀念哈尔滨,更没有忘记是哈尔滨人帮助他找到了工作,挣足了路费。他的父母经常给幼年的孩子们讲述那里的故事,在家也时常用哈尔滨腔的汉语交谈。他说:“我的父亲总是自豪地讲述曾经在一所学校为中国学生讲中文课的经历。他临终前留在世间最后的话语是用汉语说的。虽然不能完全听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知道他的心始终牵挂着中国,牵挂着他在中国的故乡――哈尔滨。”
  奥尔默特1945年出生在以色列海法南部。他曾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还担任过军事通讯记者。退役后,他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深造,先后获得心理学、哲学和法学学士学位。曾在报社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还当过律师。
  奥尔默特年轻时就表现出政治家的天赋。21岁时,他在自由运动党(利库德集团前身)的一次集会上当面要求在竞选中失利的该党领导人贝京辞职。1973年,他步入政界,当选为以国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议员,被称为利库德集团“太子党”的一员。他在政界一帆风顺,连续七届当选议员,成为排名第三的资深议员之一。1988年,他成为当时沙米尔政府的不管部长,后又出任卫生部长。从1993年起,他担任耶路撒冷市长长达10年,其干练的施政才能奠定了他未来的坦途。1999年在和沙龙竞选利库德集团主席时,奥尔默特落选,但和沙龙的关系却日渐亲密。2003年,沙龙邀他出任第一副总理兼工贸部长,成为其最倚重的干将。内塔尼亚胡辞职后,奥尔默特临危受命接任财政部长职务。2005年11月,他加入了沙龙新组建的前进党。2006年1月4日,命运再次把他推到政治前台,接替病重的沙龙出任以色列代总理。3月28日,他正式当选为以色列新一届政府总理。
  精明、务实、天生的政治家,这是以色列人对他的评价。奥尔默特出任代总理期间,人们习惯地将他和沙龙相提并论。不少人认为,与一生传奇、既叱咤沙场又笑傲政坛的沙龙相比,奥尔默特显得过于随和和彬彬有礼。然而,如果把他的随和、温文尔雅理解为懦弱,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修建隔离墙、单边撤离加沙行动、发动“夏雨攻势”、对黎宣战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无不显示出在政坛闯荡多年的奥尔默特,个性中也不乏果敢和勇气。
  他曾是利库德集团内的超级强硬派,坚决抵制与埃及媾和,反对签署《戴维营和平协议》,坚持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纳入以色列版图。但随着中东形势的变化,奥尔默特的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温和与务实。
  在巴以问题方面,奥尔默特明确表示要执行沙龙路线,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继续实施撤离行动计划,强调以巴和平协议必须在中东和平路线图和停止暴力冲突的前提下通过谈判达成。奥尔默特认为以色列面临的真正危险来自巴勒斯坦只承认“一个国家的解决方案”、日益膨胀但却毫无向心力的庞大人口数量。对于哈马斯,他一直致力于采取经济封锁手段,瓦解巴勒斯坦新政府的社会组织结构,逼迫哈马斯主动下台。在伊核问题方面,奥尔默特严厉警告伊朗,称其若不放弃核武发展计划,就必须“付出代价”,暗示以色列可能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有英国媒体称:“实际上,奥尔默特仍然是披着‘温和派’外衣的‘强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