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投资】 跟风投资什么意思

  ●车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二十七      在日常用语中,“跟风”这个词有点贬意,而在投资行业则不然。跟风投资英语叫co-invest,也可以翻译成“合作投资”、“共同投资”、“联合投资”或者简称“合投”。
  这种投资者将自己置于一种从属地位,他不确定投资的方式,不承担起草合同条文的主要任务,甚至连价格是多少他也不能确定,而把这些关键性责任推给“领头的投资人”,(简称“领投”,lead investor)。
  
  搭顺风车而非自己驾驶
  
  “领投”是主要投资人,投入资金量大,有时大过跟投者很多;其次,领投往往是投资经验丰富的企业,在价格谈判和合同制定上有别人不具备的经验,有的甚至就是那个行业的专家,所以他们能说服被投资的企业,接受其开出的条件;再次,领投还可能具有再融资的能力,有一定的号召力,能把被投资的项目烘托起来,吸引更多投资者进来,甚至进行一轮再一轮的融资,一直把企业送上市。另外,领投有自己固定的协议文本,以及与企业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经验,因而能节约时间,而这正是跟投者缺乏因此非常重视的环节,也是跟投者心甘情愿让出领先地位的原因。
  相比之下跟投者劣势明显,所以他情愿一路搭顺风车,坐在副座而不用驾驶,既能到达目的地,又省事又省钱,还增加了自己的经验,为以后自己成为领投建立了基础。
  跟投者在投资行业绝无贬意,而是一种投资选择,甚至是一种流行的方式。
  
  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对于需要资金的受资企业说来,跟风式的投资与其说是雪中送炭,还不如说是锦上添花。
  跟风投资,并不是想在企业需要钱的时候去雪中送炭。所有企业都需要钱,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毕竟创业者太多,而资金是有限的。投资人不是行善者,他们对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要求回报,风险越大,要求回报率越高。他们倒像是赌徒,肯接受资金收不回来的局面。
  在美国,80%以上的初创企业三年内都会失败。这些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戴维?伯奇称之为“瞪羚”的企业大部分会濒临破产,相当一部分彻底垮掉了。这些瞪羚们从诞生那日起就一直瞪着眼睛盯着各路投资者,嗷嗷待哺。身强力壮、眼疾手快的获得的食物就多,体力虚弱又行动笨拙的获得的食物就少。
  存活下来的企业和存活下来的动物都是少数。投资者一旦看走眼,投下去的钱就可能血本无归,所以出于保险起见,先看看别人投了什么,自己试着跟一下,是许多投资者的心理。
  就像赌场里那些观望者,有心参赌又没有足够的钱,往往就在大赌徒的筹码上再加两个筹码。而在之前,他们可能观察了半天,选择一个胜率高的大赌徒作为领赌,人家押什么自己押什么。
  
  冲锋在后而非冲锋在前
  
  领投就像战场上那些喊着“跟我上”并冲锋在前的以色列军官,而不是那些叫嚷“给我冲”自己却躲在石头后面的国民党军官。而跟投者如果碰到国民党军官式的领投,那山头往往攻不下来。
  前一段时间,和我们合作的一家基金看中了广东一个项目。这项目需要四千万人民币,但是没有一家投资者肯对这个成立没几年、还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一次投这么多钱。
  这家企业必须找几个投资者进行合投,也真的找到了几家。企业领导告诉我领投者投两千万,两个跟投者每个投一千万,这样,三方共同投资用一样的价格、一样的条件,同时也分担了风险。作为两家潜在的跟投者之一,在做初期尽职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其他的两个投资者都在退缩,而我代表的基金只是肯投一千万人民币的跟投者,和企业所需要的资金相距甚远。
  经过多方了解,我发现领投者由于对企业盈利前景心存疑虑,不肯往前走了,而另一个跟投者在投资会议上合伙人之间出现了分歧,也没能做出抉择。这当然影响了我们的投资决定,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伴随别人一起投资的。
  我后来跟这家企业的领导讲:好比向山头冲锋一样,本来有前边的人为我们开辟道路,又有旁边的人和我一起冒着枪林弹雨,但是冲到半山腰时我突然发现前面的人和左右的人都不见了,自己成了领跑者,后面却没有人跟随,而我对自己独立占领山头是信心不足的。
  作为跟投者,这时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和其他人一起退回山下,然后重新寻找目标,看别人又开始攻什么样的山
  头――如果自己仍然不肯冲到前面的话!
  
  角色可换而非一成不变
  
  跟投者和领投者的角色其实是互换的。在某一个领域的跟投者可能在另一个领域里就成了领投者。在对一个新的市场进行试探投资时,大家都喜欢做跟投者,随着对市场认识程度加深,这些人就可能成为领投者。领投完全可能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目标,众多的投资者相互竞争、相互拆台以便得到这个位置。领投毕竟是一个拥有话语权的角色。
  领投者也不会对所有项目都领投,他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那么多财力;即便他实力雄厚,也希望分散自己的投资风险,降低自己的工作量,就像在赌场押轮盘赌,有人押小注,专门押那些手气好、大赌徒押的地方,扔上几个筹码碰碰运气,免得自己动脑筋,费时耗力还想不清楚。而那些大赌徒也不在乎别人在他的选择上加码,反之如果他累了,他也可能把筹码加在别人身上。如果他赌输了,更希望换换运气,自己改成跟风者。
  跟风投资的机构中有大批的私募基金,他们也跟股市上投资或投机的股民一样,存在着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有投资就会继续有投资,没有投资可能继续没有投资。就是说,一个项目如果成功地吸引了一个投资者,那么它很可能吸引其他人的目光,其他的投资者会接踵而来;如果一个项目长期受到投资人的冷落,那么其他人也会绕行的。所以对于受资企业说来获得第一笔投资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一个最初的定价,是获得市场认可的准入凭证。而对于投资人来说,初始投资往往是回报率最高的,搞的好以后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卖出都有可能,当然风险也是最大的。
  
  让别人管理而非自己管理
  
  在一个投资机会中,投资者首先看重的是企业商业模式,包括前景和未来盈利。没有诱人商业模式的企业没有吸引力,它甚至不会引起各种来路基金的关注。然而一旦进入谈判,投资者对受资企业的观察很大程度就转移到人的身上,对企业领导和其团队的考察就非常重要。
  跟投者也要做重要的决定,因为他掏自己腰包的钱让别人管理,并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于是在决定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最看重的是人,其次才是项目本身。投资者主要关心被投资的企业所有者的个人品质,他的口碑,他的承诺,他的执行力,等等。
  同时,投资者看重被投资企业团队的坚强与否,一个好的团队,应该是热忱和融洽的。我们在考察辽宁的一个药业企业时,正碰上企业到了工间操时间,大厅中几十个年轻的男女雇员全都站了起来,就在自己的位置上随着音乐做起了工间操,那个感觉让投资者印象很深,因为这体现了团队精神,又能反映出工作上的热忱。
  在广东的一家企业,我们看到了企业举办的晚会和雇员们结婚的照片挂在企业宣传栏上,看着他们的笑脸,你会觉得这个企业有人情味,老板体恤雇员,那么他们对压力和未来就会有信心,而信心是企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投资者愿意向这样的企业投资。
  
  现金应该升水而非贴水
  
  中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内最著名的投资者,也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最大的跟投者,伴随了许多西方企业对华大型投资,各行各业都有。但投资国内一些项目却不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主体不明确。
  主体不明确的原因并不在于中信本身,而是由当时历史环境造成的。当时几乎没有私营企业,所投的项目都是各地的国有企业,那么所有者代表就是地方的计委,而这些地方的省计委和市计委在以后政府部委的一次次重组中,职能一次次变化,到后来连名称都变了。所以当时他们为企业贷款和投资所出具的担保,大多数都成了空头支票。与这些地方政府还没法打官司,而且他们都会说既然都是国有企业,大家拿的都是国家的钱,那么中信投资就是对各省市的一种支持,从国家角度说来,无非是把口袋里的钱从左边装到右边而已。
  投资不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到现金的价值。在外国投资者以夸大了的技术入股、地方的企业以夸大了的厂房和设备入股的同时,中信拿出的是实实在在的现金,一分钱就是一分钱。当时只计算了现金的利息,但没有加入应该有的升水,这使其一开始投资时就比其他两方要亏。如果考虑到以后通货膨胀因素,以现金投资的机会成本更大。
  
  与在中国过山车般的股市中驰骋的股民一样,跟风投资者有其投机心理,他们想经过一段期限后投资变现的心态经常大于长期伴随企业的心态;和中国投资风气相同,跟风投资者也有一窝蜂干同样事情的行为,所以也常常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就是说,这些号称专业的、高学历的、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有时表现和常人没什么两样,也有博傻的时候。
  
  敬请关注下期系列之二十八:
  商务霸权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