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对立与蓝绿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他社会矛盾,或多或少都受这一矛盾的制约与影响。 最近以来,大陆涉台学界开始重视与讨论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问题。目前,台湾社会原来并不显著的阶级矛盾愈益突出,已成为民进党在政治斗争与选举中主打的议题。那么,如何看待当前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确是我们深刻认识台湾社会与政治的重要问题。纵观台湾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可以发现,蓝绿对立与蓝绿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他社会矛盾,包括统独矛盾、省籍矛盾、南北矛盾、政经矛盾、环保与经济发展矛盾等,或多或少都受这一矛盾的制约与影响。
蓝绿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台湾社会的诸多矛盾中,蓝绿矛盾是一个基本矛盾,而且是一个对抗性的矛盾,影响与制约着其他矛盾。蓝绿矛盾不解决,其他矛盾与问题就很难解决。
当今,台湾社会不再是一个整体,不再是一个和谐、团结的社会,而是一个蓝绿二元对立、分裂的社会。泛蓝阵营在政治与权力结构上以国民党为主体,包括盟友亲民党与新党等,其支持者构成泛蓝阵营的群众基础;泛绿阵营政治上以民进党为主体,包括盟友台联党与建国党等,其支持者构成泛绿的群众基础。蓝绿的主要区别在于:泛绿阵营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主张与追求台湾独立,否定“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否定“九二共识”,“反蓝反中”;泛蓝阵营既有本土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也有中华民族意识,坚持“中华民国”的政治架构,承认“九二共识”,反对“法理台独”,“反绿不反中”。因此,蓝绿矛盾与统独矛盾、族群矛盾、国家认同矛盾等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存在差异与区别。
蓝绿矛盾之所以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与两岸等几乎所有议题,都存在明显的蓝绿差异与蓝绿之争,双方难有共识;对于同一个议题,蓝绿也很难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与认知。第二,台湾社会对事物已没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是非标准,完全是以蓝绿立场与蓝绿政治标准来衡量,形成典型的二元格局。第三,今天台湾的一切政治斗争与政治运作,完全呈现蓝绿之间的利益与权益分配,没有第三势力生存、发展的空间。
蓝绿矛盾的核心问题不是内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而是如何处理与定位与大陆的关系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台湾内部与大陆的矛盾是台湾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台湾内部的许多重大政经决策,都与大陆或两岸关系存在密切关系,或者说无法回避两岸议题。国、民两党在权力争夺中,主要是围绕两岸议题(台湾的政治问题核心也是两岸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只要两岸问题不解决,蓝绿矛盾就会长期存在,并制约与影响台湾社会经济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统独矛盾已变为“独”与“非独”的矛盾,是台湾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许多涉台学者认为统独矛盾是台湾社会的基本矛盾或最重要的矛盾。在前些年,如果有这样的认知也许是正确的,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虽然目前台湾社会的统独矛盾依然存在,好像还非常突出,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台湾的统独矛盾已经发生重要变化,今天台湾只有“独”与“非独”的矛盾。
这是由于,台湾社会内部尽管还存在统派,但统一的力量在迅速衰退,在岛内已无法构成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反,在今天的台湾,尽管维持现状派占绝大多数,是主流民意,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独立,因此,今天的台湾已不是“统”与“独”的矛盾与选择,而是“独”与“非独”的矛盾与选择。“非独”就是维持现状,而不是“要统”。“非独”是一个需要科学解读的概念,这里还存在一个“事实独立”与“法理独立”的区别。“非独”是指不搞“法理台独”,而是要“维持现状独立”,或寻求“事实独立”。
事实上,随着国民党“非统”立场的变化或“独台化”(承认台湾的“事实独立”,不谋求“法理台独”)之后,统独矛盾就不再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今天,民进党仍将国民党视为“亲中”的统一政党,是对国民党的栽赃与抹黑,是政治斗争的手段,是逼国民党不断“台湾化”、“本土化”与“台独化”。事实上,国民党已是一个完全“台湾化”的政党,是一个仍坚持“中华民国”政治框架或“一中宪法”的政党,是一个承认“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党,是一个不再追求两岸统一的政党,是一个公开主张不搞“法理台独”、而谋求维持台湾事实独立的政党。民进党是一个台独政党,一方面在现实中逐步向“事实台独”靠拢,另一方面仍没有放弃“法理台独”的主张与目标(追求建立“台湾共和国”的“台独党纲”仍在),是一个“事实台独”与“法理台独”兼顾的政党。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虽然不主张统一,但也不希望搞激进的“法理独立”,而是维持现状,即维持台湾的“事实独立”。可见,统独矛盾不再是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台湾的主要矛盾已经演变为“独”与“非独”的矛盾,即维持“事实台独”与追求“法理台独”的矛盾。
省籍矛盾依然存在
台湾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本省籍与外省籍两大族群的矛盾,即省籍矛盾,这是台湾一个重要的社会矛盾。
国民党统治政权退居台湾后,形成台湾社会“中央/外省―地方/本省”的二元政治权力结构。反映在社会层面,则呈现出掌握社会优势资源的外省人与居于弱势地位的本省人的关系与矛盾,也表现为掌权的外省少数群体与不掌权的本省多数群体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民进党的发展与崛起,就是建立在这一省籍矛盾强化的基础之上的,即强烈反对所谓的外省权贵层,为所谓的弱势本省群体争取利益。经过多年的政治演变与民进党执政,这一省籍矛盾更为突出,其内部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省人及本省政治集团势力不断壮大,外省人及外省政治集团实力不断弱化。目前,外省籍群体绝大多数(约占80%)支持国民党,本省人(占60%左右)是支持民进党的主体力量。
特殊的省籍矛盾在民进党的政治操作下变得甚为敏感,渗透到了台湾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李登辉曾试图融合外省人为本省人,建构“新台湾人”,形成“台湾命运共同体”,事实上,李登辉一直在压制外省人,非但没有实现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和解,实现族群融和,反而因其分裂路线进一步加深了省籍矛盾与省籍裂痕。陈水扁执政后,在“去中国化”、“去中华民国化”、“去蒋化”与“文化台独”路线下,极力打击与排挤外省人与外省势力,进一步加深了省籍矛盾。时至今日,民进党仍在质疑马英九的外省人身份与质疑他对台湾的政治忠诚度,就是省籍矛盾在政治斗争中的典型体现。
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台湾的南北矛盾是由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引起的南北地区的经济与政治矛盾。就历史发展来看,台湾经济重心一直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的过程,只是近几十年才形成显著的南北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台北市作为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台湾最多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国民党当局曾有以台湾作为反攻大陆基地的战略考虑,存在一种过客心态,于是在施政上采取了“重北轻南”的政策,即重点经营北台湾,较忽视发展南台湾,南北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因此扩大。今天以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县与新竹市为中心的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高科技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达,南台湾(中南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传统工业、重化工业与农业为主。
台湾的南北地区经济差距虽然很大,但是与东西地区相比,则不为过。为何从来没有出现所谓的东西矛盾或东西问题,反而出现严重的南北矛盾?这显然是经济话语权与政治因素造成的,与反对势力或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策略有关。外省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北部地区,所以民进党制造南北差距也有制造省籍矛盾与政治矛盾的显著用意。民进党不断制造南北矛盾并将其原因归结为国民党的“重北轻南”政策,造成了南部民众对国民党的强烈不满,也造成了政治结构上的“北蓝南绿”格局。
阶级矛盾被炒作
在台湾,虽然也存在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但劳资矛盾并不紧张,也不突出,劳资争议案件还在减少,没有出现普遍性、强烈的劳工抗议资方的社会运动,为数不多、小规模的劳工运动是劳工阶层向政府争取权益,而不是直接要求资方增加工资或保护权益。
现在外界之所以认为台湾的阶级矛盾变得突出,是因为随着台湾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变得更加严重。一方面,以上层社会为代表的有钱阶级(以工商大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财富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中低收入群体扩大,收入减少。如果将台湾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5%的家庭进行对比来看,双方收入差距从1998年的32倍迅速扩大到2009年的66倍。民进党为了选举的需要,不断以贫富差距扩大这一现实问题制造新的阶级矛盾,一方面让台湾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商情结”,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低层劳工群体。然而,贫富差距扩大并没有加剧与恶化台湾的阶级矛盾,台湾中产阶级并没有因此与其他阶级或阶层发生利益上的冲突与矛盾,也没有发生典型的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抗议运动。扩大阶级矛盾不符合台湾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不会改变蓝绿矛盾这一基本社会矛盾。事实上,台湾各个阶级或阶层并非一个整体,而是三分天下,一部分倾向支持泛蓝,一部分倾向支持泛绿,还有一部分保持中立,尽管其间的比例有所差异,但这一大致结构基本确定。在蓝绿基本矛盾与政治倾向分野下,台湾的阶级矛盾就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被蓝绿矛盾所淹没。
无解的政经矛盾
政治本来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但在台湾却变为政治绑架经济,选举绑死经济,经济发展受制于政治斗争,让台湾经济发展陷于新的困境。
在民主政治机制下,政党轮替逐步成为常态。在一般民主国家或体制下,新政府基本上会延续旧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即使采取新的经济政策,也不会推翻已经在体制或法制下运行的政策。但在台湾则不同,由于两个主要政党的政治理念与两岸政策有很大差别,新政府会采取推翻或否定旧政府的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风险。
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当局彻底修改了陈水扁当局处处限制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管制与保守政策,而是采取积极开放的政策,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为此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以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实现两岸经济的互利双赢与共同发展。民进党则在台独主张与意识形态主导下强烈反对两岸经济合作,污名两岸经济合作,回避两岸经济合作为台湾带来的巨大利益与好处,无限扩大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2012年民进党赢得选举上台执政,在政治利益的考虑下很可能废止ECFA,或者修正ECFA,采取不积极作为,让ECFA的未来命运存在很大变数。这为台湾经济的未来走向带来变数。
环保与经济的矛盾再度尖锐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是台湾后工业化发展以来面临的一个主要矛盾,但近来因民进党政治领袖的党内初选变得尤为突出,其中又涉及复杂的政治因素或蓝绿矛盾。
近十多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已步入低速增长期,尽管去年出现偶然的高增长,并没有解决台湾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与趋势,今年又重回中低速增长,高失业与收入低增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台湾当局尽管致力于发展经济建设,力求落实民进党执政时期提出并推动的国光石化项目、扩大科学工业园区建设,却遇到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民进党党内参加2012年初选的两位主将蔡英文与苏贞昌均公开反对兴建国光石化项目,再次引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石化工业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有一个庞大的完整产业链,也是台湾的“兆元”产业,就业人口庞大。如果不再发展石化工业,对台湾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将带来巨大冲击。在强大的反对声音与大选背景下,国光石化命运出现变数,马当局不得不在强大的环保与选举压力下做出政治妥协,目前该项目已停止继续在岛内兴建,被迫选择在海外建厂,这对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