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甚至说,张苏泉替谁打仗,谁就能在金三角无敌于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霸主。 2011年6月3日,张苏泉在缅甸第一大城市仰光病逝,享年84岁。张苏泉虽然长期担任坤沙助手,但却被人称作是“金三角真正的老大”,没有张苏泉,就肯定不会有坤沙的毒品王国。有人甚至说“读懂了张苏泉,就读懂了金三角”。也许我们通过以下的细节可以进一步解读他的传奇人生。
骁勇善战的国民党军官
张苏泉的传奇首先表现在他组织武装和指挥作战的能力突出。二战结束以后,位于老挝、缅甸和泰国三国接壤地区的金三角正处于毒品王国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混杂着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武装斗争在这一地区风起云涌。因此,善于打仗是能够在各色武装众多的金三角生存下来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能力。
张苏泉的老家是辽宁庄河。他来到金三角很偶然。1948年,他毕业于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属黄埔第20期),1949年来到台湾。1959年张苏泉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1特战总队被蒋经国派到金三角增援滞留在缅甸北部的国民党残军。缅甸政府无法消灭这些国民党残军,因此不断向联合国抗议,在美国的压力下,台湾当局在1961年将在缅北的大部分残军撤离,但张苏泉没有离开。
1961~1963年,张苏泉担任受雇于老挝政府的“110特种部队”参谋长,但老挝政局的变化使这支雇佣军很快失去了生存空间,张苏泉不得不带领这支小分队在丛林中苦苦挣扎。1963年,张苏泉结识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鸦片大王坤沙。张苏泉具有扎实的军事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亚热带丛林作战经验,很快被坤沙倚重,并被任命为其所建军队的参谋长。据说张苏泉性情直爽,爱穿军装,喜欢握根马鞭,完全是军人的样子;张苏泉的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就一个竹床,一张写字桌,外面睡传令兵。经过张苏泉的强化训练,坤沙自卫队的战斗力明显提高,变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并在与金三角其他各种武装的争斗中崭露头角。
1967年,在张苏泉的建议下,坤沙自卫队主动出击罗星汉的鸦片马队,迫使罗星汉舍弃数十吨鸦片逃跑,从而拉开了坤沙创建金三角海洛因帝国的序幕。坤沙的异军突起很快引起了缅甸军方的注意,他们于1969年设计诱捕了坤沙。张苏泉则适时打出了“掸邦革命军”的旗号,从而获得了部分掸族民众的支持,得以保存了部分力量。坤沙1976年被营救出来后,善于审时度势的张苏泉建议坤沙利用泰国政府全力对付泰共的有利时机,以同意协助剿共为条件,换取泰国政府默许坤沙武装在泰境内发展。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之后,泰国政府的注意力进一步转移到了柬泰边境,坤沙和张苏泉领导的毒品武装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82年柬泰边境基本稳定之后,泰军在美军的协助下,转而进攻已经坐大的坤沙毒品武装。张苏泉协助坤沙将队伍拉回到泰缅边境缅方一侧,并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使由掸邦革命军演变而来的蒙泰军成为金三角最大的反政府武装,队伍从4000多人发展到3万余人,拥有先进的美制航空导弹等武器,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大。但是坤沙1993年宣布独立并成立“掸邦共和国”触犯了缅甸军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底线,缅军遂和试图与蒙泰军争夺毒品通道的佤联军(佤邦联合军)联合进攻坤沙控制区。在两面夹击之下,纵横金三角数十年的张苏泉在与佤联军副总司令李自如的直接对抗中败下阵来。
始终忠于坤沙的参谋长
张苏泉的第二个传奇之处是在数十年的刀口舔血生涯中,始终把坤沙奉为主人。这在城头不断变换大王旗的金三角地区,是非常少见的。
1969年坤沙被缅军诱捕之后,身为参谋长的张苏泉并没有趁机拉走队伍,而是坚持组织营救坤沙,不离不弃。由于力量悬殊,张苏泉无法通过劫狱等方式实施营救,于是他派得力干将,于1973年4月16日泼水节期间,在南掸邦首府东枝绑架了两名苏联医生。然而苏联的反应没有预期的强烈,缅甸奈温政府也就没有理会张苏泉提出的用两名苏联医生交换坤沙的要求,相反还加大了对张苏泉武装的围剿力度。张苏泉不得不带着两名粘在手上的苏联人质东躲西藏。后来张苏泉通过各种渠道说服当时的泰国陆军司令江萨出面协调,才使事情有了转机。江萨先是召开记者招待会,通报被张苏泉劫持的两名苏联人处境困难,迫使苏联政府做出积极营救的姿态,并对缅甸奈温政府施加压力。江萨于是亲自去泰缅边境的张苏泉营地接走两名苏联医生,并送到苏联驻曼谷大使馆。作为回报,奈温政府1974年9月释放了坤沙,但仍要求坤沙居住在仰光,不得离开。经过张苏泉的努力,缅政府同意将坤沙限制性居住的地点改为离缅泰边境更近、守卫相对松懈的曼德勒。在张苏泉的精心策划下,1976年2月7日坤沙被张苏泉派出的特别行动小组救走。
张苏泉七年如一日地坚持营救坤沙,赢得了重回金三角的坤沙的信任。由此,张苏泉的名头似乎比坤沙更响亮,当地人对他的传说更多,有的还被编成了神话故事。正是得益于张苏泉的辅佐,坤沙才能在金三角建立起毒品王国,坤沙集团走私的海洛因一度占全球总量的60%左右,甚至其制作的“双狮踏地球”牌海洛因成为了“享誉全球”的毒品品牌。
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张苏泉完全可以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打江山,也可以走私贩毒,成为日进斗金的金三角大毒枭。有人甚至说,张苏泉替谁打仗,谁就能在金三角无敌于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金三角霸主。换句话说,精明强悍的张苏泉既非土生土长的缅北当地人,也与坤沙没有任何的历史渊源,究竟是什么东西,是政治、权力、金钱、精神、国家、民族,还是某种信仰或者理想,把两个以往毫无关联的枭雄牢牢捆绑在一起,并且使得能力更强的张苏泉完全无条件地全力辅佐并始终效忠坤沙呢?张苏泉难道没有起过异心,考虑过自立山头吗?张苏泉与坤沙的伙伴关系真的就没有发生过任何危机吗?罗星汉等毒枭以及掸邦军等民地武(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难道没有收买过张苏泉这样不可多得的战将吗?缅共是否对张苏泉进行过统战呢?这些历史的谜,随着坤沙和张苏泉的先后辞世,我们已经无从破译了。但有一种说法是张苏泉之所以拒绝返回台湾,并长期自愿追随坤沙,主要是因为其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即国民党军队不愿意放弃缅北反共基地,于是指使张苏泉通过坤沙来间接实现这一目标。台湾军方一直给张苏泉发薪水,并且1989年在张苏泉60岁时还授予其上校军衔,这些事实也表明张苏泉确实与台湾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一代枭雄的陨落
既然张苏泉具有出众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为何却在1996年初败走麦城并随坤沙向军政府投降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坤沙集团内部华人与掸族之间的矛盾凸显,众多掸族长老发起了“纯洁掸邦运动”。坤沙本人是掸族与汉人的混血,倒是可以被掸族接受,但是坤沙长期重用张苏泉等汉人,以及在其控制区内推广汉文化,引起了众多掸族头人的不满。如在蒙泰军总部贺蒙,汉文和掸文、英文并列,而且部队驻地的小孩先学汉语,后学掸文和英文,部队的日常管理和战斗动员都是用汉语。坤沙本人的生活习惯也非常云南化。坤沙和张苏泉在1985年联合其他掸族武装成立了“掸邦联合革命军”,老资格的掸族头人莫亨出任掸邦政府主席,但实权牢牢地控制在坤沙手中,尤其是军权被张苏泉执掌,掸族人在这支武装内的发言权越来越少。此外,坤沙和张苏泉沉迷于通过贩毒赚取财富,在掸族独立方面鲜有作为,掸族头人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为了凝聚人心,坤沙在1993年不得不宣布成立“掸邦共和国”,但这不仅未能阻止坤沙集团的分裂,反而招致了缅甸军政府的猛烈打击,正所谓“枪打出头鸟”。1995年5月,坤沙集团发生分裂,部分掸族头人率部离开贺蒙,打出了“掸邦民族军”的旗号。随后“掸邦共和国”总理又出走,坤沙不得不先后辞去“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的职务。失去了坤沙的庇护,张苏泉的军事才能也就无从发挥了。
其次是来自佤邦联合军的压力。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缅共中分裂出来的佤邦联合军实力不断壮大,迫切需要“以毒养军”。佤联军试图打开一条通往泰国的贩毒通道,而这条通道长期被坤沙的蒙泰军所控制。因此,当缅甸军政府提出联合围剿已宣布独立的蒙泰军时,佤联军立即答应,并且派遣精兵强将参战。指挥佤联军作战的是前缅共中部军区司令李自如,李自如号称是前缅共人民军中最能打仗的战将,深得毛泽东用兵的精髓。佤族士兵的尚武加上准确的指挥,使纵横驰骋金三角数十年的张苏泉第一次感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前途渺茫。不过张苏泉并没有与政府军和佤联军拼死搏斗,而是在实力尚未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与缅甸军政府开始了和谈,最终缅政府接受了他和坤沙提出的条件,即在缅甸军政府保证他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坤沙和张苏泉率部投降。
与坤沙一样,张苏泉投降后就过起了低调的半隐居生活,既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也不向旁人谈起他在金三角的“辉煌”业绩。他在仰光承包了一间电影院,同时在其隔壁经营着一家中餐厅,而自己就在餐厅旁边空地上搭建的茅屋中居住,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