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交锋:太古龙象

  人类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英雄的传奇,印度的勇猛追赶也许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改善很多东西,让我们的进步更加健康。   3月10日,一场云集了中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本国30多位经济学家的经济峰会在印度德里的“中国研究院”拉开了帷幕。此次峰会的主题是“中国经济改革25年”。这表明了印度正决心以中国为榜样,全力推动其经济起飞。一个新的包含10亿人口的市场正在崛起,全世界无不翘首以待。
  据印度政府预计,印度截至今年3月的上一财政年度的经济增长率在8%左右,其增长速度紧追中国的9.1%居于世界第二位。世界似乎是在一夕之间发现了这一点,海外媒体评价道:“一个新的经济强国正在崛起。”哈佛大学的塔伦?凯纳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声教授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认为:“印度本土的企业家借助其国内高效率的银行和资本市场,在长期内最终可能推动印度的经济超越中国。”此言论更是引起了国内巨大的反响。那么,这个陆地面积只有中国1/3,人口却和我们同样众多的邻居,会不会终结中国20多年的风采,并取而代之,书写新的传奇?
  
  印度拥抱世界
  
  3年前谈印度经济,无非是她庞大的软件产业,而如今,印度制造业也开始成为谈资。在传统的轻纺工业,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纱线和织物生产国,随着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包括沃尔玛、JCPenny等众多美国企业已将印度作为中国服装的主要替代来源;在炙手可热的汽车工业,且不说福特推到中国的“嘉年华”是最早先在印度生产的车型,就连世界顶级车“陆虎”也开始产自印度。过去3年,印度制造业增速超过6%,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11%,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开始赶超中国。
  而在金融和服务领域,最近颇为刺激的一种说法是印度开始了“世界办公室”之旅,意图攫取比中国“世界工厂”更高的利润。前面提到的塔伦?凯纳和黄亚声撰文指出,印度在高端的资本金融市场做得比中国更加出色:当中国各大银行正为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烦恼时,他们的印度同行却向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据《印度金融时报》报道,截至2002年底,印度各大银行的不良资产占其净资产比例为5%,并呈不断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同类数据却至少为26%。证券市场亦如是,黑幕欺诈和漫漫熊市让“沪深双星”黯然失色;而印度60%的上市公司中没有政府持股,遍布全国的23个证券交易市场和5000多家上市公司竞相在网络平台上凌波微步,加上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得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友好的司法体制,使得“一些最昂贵的股票拥有最高的成长率”。《华尔街日报》就曾惊呼:印度股市去年的外资投资额达到创纪录的70亿美元,由此推动卢比兑美元汇率2003年升值5%;同期,以美元计算的孟买证交所的股指暴涨了82%。
  印度经济隆隆向前的另一重要推力,来自大批拥有先进科技的本土跨国公司。印度虽然也存在着大批国有企业老化、效益低下的问题,但与中国相比,它有一个长期发展的私有企业体系,形成了一大批产业巨头和知名品牌,近年来更是大踏步走向世界。去年年底,印度软件业巨头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宣布以2300万美元收购一家澳大利亚公司,这使得公司的海外雇员增加了一倍,达到600人;印度最大的制药公司兰巴克斯计划收购法国阿文提斯集团生产非处方药的子公司;印度最大的汽车零件商印度锻造有限公司则一举收购德国卡尔?培丁豪斯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锻造集团。对此,《华尔街日报》评论道,相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收购“只是延伸了它们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印度公司的这种转变则“更多地意味着它们拥有了足够的财力和实力”。而对于相对落后的国营企业,印度也开始了改革的征程。印度将国家战略确定为“五化”,与我们的“四化”建设不同的是,“私有化”和“国际化”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崛起没有坦途
  
  2000年,余秋雨在他的《千年一叹》中记述了在印度的所见所感,其中《我拒绝说她美丽》一文对一个延续数千年的灿烂文化的搁浅深感悲哀。污秽漂流的恒河和恒河边那些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的苦难生灵都成为印度沉重的一面的缩影。印度经济高歌猛进的光芒虽然耀眼,但照在那些瘦弱的身躯上,却也投射出积弱甚至致命的阴影。
  印度的经济改革始于1991年,苏联的解体导致印度当年爆发国际支付危机,促使其开始经济自由化改革,但改革进程屡屡受挫,1994年后方有起色,其经济增速一度达到7%,去年的80%更是创历史新高。然而,有部分印度经济学家认为,随着改革动力的逐渐消失,印度“黄金10年”已接近尾声。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会教授尚卡尔?阿查里雅就认为,印度的财政赤字正在挤掉私营部门的投资,放慢增长速度。去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为5.7%,而印度各邦又占了4.3%。这样,政府的赤字总共达10%,居世界财政浪费水平最高国家的前3名。印度产业联合会会长塔伦?达斯也认为,私营部门投资不足破坏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前景。他说,“现在几乎没有什么投资。我们急需投资。这就是5%的增长率对印度来说是一场灾难的原因。”综观一些媒体的报道,印度身上压着四座大山:
  首先,印度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美国人口普查局今年3月的报告指出,到2050年,印度的人口将达到16亿,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政府提出的许多关于控制人口的政策都在反对派人权至上的反对声和早婚、多育的民众习惯的桎梏下难以广泛推广,民问兴起的节育活动也沦为“沉默的螺旋”。在人口爆炸的大背景下,人口素质不断下降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现在的印度66%的儿童营养不良,48%的人民是文盲,全世界36%的穷人生活在印度,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已使印度喘不过气。另一方面,印度没有规模庞大的第二、三产业来吸纳这么多劳动力就业,为了生存,农业就成为重中之重。印度的第一产业占其GDP的25%,在缺乏先进农业科技指导、靠天吃饭的不利条件下,一旦遇上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农业歉收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经济增长就会出现急刹车。前几年印度就曾因旱灾导致其经济增速骤降至4.4%,跌入近几年的最低点。而印度频繁的自然灾害成为印度经济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次,印度缺乏一个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一,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印度虽然拥有亚洲最庞大的铁路系统,但时常见诸报端的火车车祸,低效率管理导致的火车习惯性误点,以及各邦之间不同型号的路轨,都使它不能创造应有的效益。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印度独立55周年时提出的“金四角”铁路建设计划能否按时完成也遭到了专家的质疑。印度铁路系统的弊病只是其基础设施问题的冰山一角,此外还有能源供应、信息通讯等瓶颈;二,印度的民族主义热情在理性思考面前始终占据上风,这种思潮在政府中也大有市场。印度进口商品的加权关税率高达27%,属于世界第二高关税水平国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印度政府都致力于利用WTO规则和行政命令来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其中最出名的例子莫过于责令可口可乐(印度)公司公布可口可乐配方,这让可口可乐在无奈之下撤出了印度――在美国人心中,这个配方就是美国的泰姬陵。印度在其他的许多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严格限制外资进入的,这些方面资金的短缺与国家对外资的拒绝形成了令人惋惜的“悖论双塔”,三,印度拥有极其丰富的劳动力,中国经验表明对这一点的合理利用可以帮助国家经济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而在印度,强大的工会组织将这一点小小的东方经验拒之门外。印度的工会组织历史悠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治家们如果要提出任何关于改动《劳工法》的提案,都必须先为自己的乌纱帽三思。印度境内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对昂贵的人工,以及工会要求涨薪、限制工时等麻烦。上述三点也许就是印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加上高科技和服务业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现实已把印度逼到墙角:下层的改革已经开始,但在官僚主义的袍袖里,改革的前景并不乐观。
  再次,印度并不是一块安宁和平的乐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错综复杂,防不胜防。在国内,民族、宗教、种姓和地域派别等矛盾一旦激化,个人的恩怨、人性的丑恶和私欲的膨胀将会把整个国家推向血腥灾难的深渊。据有关方面统计,自印度独立以来由民族、宗教等因素引发的暴力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远远超过3次印巴战争的死亡人数。在国外,印巴关系时好时坏,印度抛撒大把美元换来的“军事大国化”在巴基斯坦核弹的威慑下无能为力。核战争没有赢家,谁能预见克什米尔的丧钟为谁而鸣?
  最后,在可预见的全球化未来,外资在给印度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拉丁美洲现在遭遇的困难就是前车之鉴。由于就业不足导致的低消费能力,印度缺乏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内市场来消化外资企业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吸引外资来的因素只有廉价劳动力一点,而更加好的投资环境一旦出现,必然导致外资的大规模撤离,沙滩经济便会土崩瓦解,国民经济便会陷入“拉美化”困境。
  
  谁来谱写21世纪的传奇?
  
  印度的《金融快报》去年曾刊登过一篇题为《驯服中国龙》的文章,该文根据德意志银行旗下一研究团体发表的题为《印度将对中国构成挑战吗?》的报告,以及报告得出的“印度终将在中印两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中胜出”的结论发表了洋洋洒洒的大篇议论,从基础设施的改善、融资成本下降到《劳工法》改革动向逐一驳斥了印度的劣势,对最终跨越长城表示非常乐观。从文章的标题看,印度那种炫耀他们二手航母的口气就实在令中国人感到不自在,在未来的日子里,关于“21世纪是××的世纪”这场角逐还会继续下去。人类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英雄的传奇,印度的勇猛追赶也许能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改善很多东西,让我们的进步更加健康。彼此的学习与竞争让两个文明古国焕发新的活力。鹿死谁手,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