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辞: 萧亮中在本年度的活动并不多,2005年1月5日,这名年轻的人类学者因为保卫金沙江积极奔走而积劳成疾,猝然辞世。海内外许多朋友正是被他影响、感召而开始关注将因建坝而受影响的山河和世代和谐共居的原住民,并有所行动。他行于乡土,归于乡土,他独立且不懈于追问,在行动和关怀缺失的当代中国社会,堪为知识分子之楷模。
2004年秋冬,虎跳峡―金沙江流域即将修建一库八级大坝的消息,引起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使得金沙江成为关注的焦点。正是萧亮中,推动了一批民间及媒体人士去关注和捍卫这条孕育了长江的河流。
2004年2月,建设电站的消息打破了乡间的宁静。老乡们四处求援,同时也告知在京求学多年的本乡子弟萧亮中。接下来的几个月,萧亮中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人员联系工作,6月份回到金沙江边做乡村调研。他在日记中谈到那次调研的情形:“在金沙江边,我初步了解了老百姓对建坝的态度,值得欣慰的是,大家的抵制态度都很坚决,一些甚至表示要进行抗争,这时,一些农民精英有了一些思考……我也向接触的农民朋友强调:这块土地是你们居住的,搬不搬应该由你们来决定,而不是哪一个集团和地方政府决定的。”
7月初,亮中从家乡回到北京后,就开始四处联系民间环保组织、研究机构及媒体。
经过近两个月反复修改后,由他执笔统筹的《呼吁书》结集各方意见最终定稿。9月26日上午,9家民间环保组织以及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从避免地质危害、保护生态环境、保存多民族文化和关注移民生存状态的角度,向有关部门呼吁,停止虎跳峡“一库八级”梯级水电站的建设。
为了让人们了解更多外面的信息,萧亮中陆续将各种与河流相关的书籍及资料寄往江边。此外,他频繁与当地农民精英进行电话沟通,并与民间组织和媒体一道协助他们参加联合国的论坛,参加国际河流的会议,将他们推到公众面前――他始终强调只有金沙江边的民众才是保卫河流的主体;这些精英分子是联结民众的中坚力量。在其辞世前的两三个月里,萧亮中奔走于北京和金沙江之间,多次请假陪同媒体记者及专家前往金沙江―虎跳峡流域考察。
熟悉萧亮中的朋友知道,他生前曾反复地强调,自己并不是一个环保人士。萧亮中以一位人类学家的视野,关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历史命运的问题,思考云南文化多样性及多民族和谐存的社区网络的现状及意义,也同时体会着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在现代化及全球化的席卷之下,无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同质化的焦虑。
虎跳峡可能的毁灭最终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预示着中国社会艰难转型的符号,而萧亮中的逝世则如同一个隐喻,涵纳着现代化、发展和民主、正义、可持续、文化、传统这些价值间的博弈。
亮中去世之后,人们惊觉他品性的珍贵:他要血肉之躯去抵挡时代的洪流,他要以绵薄之力去捍卫一种式微的利益,他要以一人之心去悲悯一条大江。在他注定成为一个悲剧的同时,却也点燃了这个时代里一丝微弱的光亮。
(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