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影响世界?|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2000年以来,崛起和盛世的民族主义热情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但在“崛起”和“大国”的问题上,人们之间是有分歧的,一些人根本不承认中国在崛起,因为国内的问题堆积如山,很多人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另一些人则欢呼雀跃,声称中国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指日可待,要建立“中国治下的和平”。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中国崛起是一个真问题吗?如果是,我们拿什么来影响世界?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这些问题,张剑荆先生在新著《中国如何影响世界》里写出自己的思考。作者认为应该将中国崛起置于中国总的转型背景下,不能因为中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不去研究崛起,甚至否认崛起的事实。但是中国的发展能否持续、转型能否最终成功,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中国的前途,取决于中国能否克服近代以来的制度弊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制度形态。他并提出了“强权如瓷器”、“国家形象也是国力”等许多新颖的判断。
  在这本书里,作者特别提到了国家形象和自我认知对一国外交决策的影响,并认为国家如果失去了自我形象与世界现实的平衡,完全从自我出发去行事,依据自我的需要去选择和诠释事实,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中国而言,百多年列强的入侵和冲撞所带来的屈辱记忆,和过去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使很多国人的自我认知在极度的自大和强烈的自卑之间徘徊。在挫折之时倾向于诿过于人,渲染悲情,对自己的问题和失误视而不见;稍有成就之后,往往流于浅薄的自大和睥睨一切,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甚至裁决事实来满足自我认知的需要。对于外部世界,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对形形色色的阴谋论深信不疑,认定英美西方国家和日本对中国不怀好意,它们的所有举动,不管看起来是善意还是恶意,都会被诠释为包藏祸心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2007年的两件事似乎可以代表人们对中国影响力的态度和认识。2007年,一个美国家庭主妇想进行一次尝试,在一年中坚持不买中国商品,结果她失败了。经过一年没有中国商品的日子后,她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消息传到国内,舆论大喜,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言语之间,似乎中国的商品供应可以左右整个地球。
  2007年2月27日(星期二)中国股市在暴跌近9%之时,纽约华尔街股市也写下2001年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许多人据此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宣告中国股市在全球的举足轻重。
  从第一个故事里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但众所周知,这种非原材料的初级商品供应优势,系基于人为压低的廉价劳动力,亚洲其他国家,如印度、越南,劳动力价格越来越低于中国,而且可以提供比中国更优惠的投资条件,在这种竞争中,中国的供应优势可能越来越不明显。或者说,这种低端产品的供应,本来就构不成震撼世界的优势。很多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是有可能出现减速的。
  第二个故事其实在事发的第二天就见了分晓,因为第二天上证指数的反弹并没有带动其他股市的上涨,全球股市仍在继续下跌,但许多人对此却避而不谈。现时的情况是,中国股市的表现虽然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但美国股市仍是世界的老大,“美国动一动,世界颤一颤”的金融格局并没有改变。
  而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中国还没有形成精细的财富创造模式和全新的发展经验。从19世纪到今天,中国的转型已经进行了100多年,但前景仍不是非常明朗、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就认为,因为内部问题的困扰,中国至少在2020年前都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大国。他并提醒人们注意仅仅通过统计数字进行预测的风险,因为这忽略了一个国家内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曾断言: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这些说法发人深思。
  今天的中国就好比一列高速行驶的巨大的列车,全世界都想知道它驶向何处,所以,中国如何影响世界就是一个如何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而我们要走什么道路,力量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更要紧的是坐在列车上的人们对于前途的判断和内部的平衡和可持续。历史上有很多在很短时间里积累起巨大力量的国家,从某个时间点看,他们都是不可战胜的,但他们的最终灰飞烟灭则表明了,真正的成功在于可持续,对自己力量的过分自信则往往会酿成悲剧今天的中国刚刚站在崛起的起点上,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正如作者在全书最后所说的,人类是在时间的河流上航行,最大的力量也不能控制住时间。中国的前途和历史地位,要靠时间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