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奥巴马能像“异乡人”蜘蛛侠和超人一样把美国从金融风暴中救出,把陷入伊拉克泥潭的孩子带回家,他当选的示范效应才会真正确立,否则,爱较真的法国人又将有茶余饭后的谈资甚或笑料。
纵观世界各国元首之产生方式,无外乎民主与非(假)民主两种。而同样是民选出来的总统,布什和普京在国外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就远不如巴拉克?奥巴马。
伴随着美国2008年大选的尘埃落定,奥巴马婴儿、奥巴马女郎、奥巴马酒、奥巴马名言、奥巴马大道、“山寨版”奥巴马等冠名创意纷至沓来,尼日利亚一场冲突的交战双方甚至为此签署了停火协议。最意味深长的莫过于,加勒比海岛国安提瓜和巴布达把当地最高的山改名为“奥巴马山”。该国总理发出贺电,称奥巴马当选改变了世界。
许多人将欧美首位黑人总统的诞生视为美国民主的胜利,认为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欧洲前面。这对于习惯于嘲弄小布什的欧洲舆论造成了不小的触动,尤其是对世界人权宣言的故乡――向来重视推销普世价值的法兰西来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法美价值观的竞争
就在一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1940年出生的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克莱齐奥。克莱齐奥童年在法国和非洲度过,他曾在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等地的大学任教,其作品融入了欧洲、非洲和拉美等地的不同元素,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法国媒体当时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获奖,而是他的多元化背景代表了法国的开放精神,并且,负责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勒斯?恩达尔此前批评美国文学界充满偏见和无知的一段话,也让法国人十分受用。这显示长期以来,与美国的竞争一直是法国人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格,不管是在母语推广、飞机销售还是吸纳海外人才方面。
而自9月中旬以来,美国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也给了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奇很大的表演舞台。他不但提议举行了欧盟内部的一系列金融峰会,还在旨在说服布什出面召集一个全球峰会的戴维营会谈中批判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称“这类资本主义是对我们信仰的资本主义的背叛”,并且带有羞辱性地提议全球金融峰会应选址金融风暴的“发源地”纽约举行。对于萨科奇借峰会“修正”资本主义的倾向,美国总统布什早已有所警惕,他当时就强调峰会不应寻求削弱全球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并且最后定在华盛顿召开这场会议。
尚未从批判美国放任资本主义的优越感和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喜悦中回过头来,法国人就听到了奥巴马当选的消息,尽管这在外交利益上是符合法国公众期待的,但在价值观层面,还是给法国人带来一丝沮丧。好在法国媒体枪口掉转得快,马上把矛头指向本国政府。11月9日,法国小报《星期日周报》(Le dimanehe)刊登了一篇以奥巴马竞选口号“是的,我们能!”为题的宣言,强烈要求法国政府为少数族裔谋取真正平等的政治权利。这篇由许多名流签名的宣言认为,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它表明今日法国离美国这样的国度还很遥远,“在那里,公民知道如何超越和化解种族问题,选了一位黑人作为自己国家的总统”;当然,奥巴马当选不失为生动一课,“我们应该好好倾听”。
同期《星期日周报》还采访了意大利出生的法国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这位5年前红遍全法国、人气远超萨科奇的歌星毫不避讳地表示,奥巴马在美国的胜出映衬出法兰西共和国的失败,“因为法国权力的代表始终是这样一张脸:上了年纪的白人男性;因为法国忽视了自己的多样性,处处是认同危机,让年轻人备感失望,无法为自己的国家骄傲”。
布吕尼的批评让人无从反驳。尽管非洲裔居民在法国为数不少,法国也以无种族偏见的国家自居,然而现实是,法国政商两界至今仍然基本上被白人占据着。萨科奇政府中有两名北非裔内阁成员和一名黑人人权部长,而议会中仅有一名来自法国本土的非裔议员。
不过,今日法国政治文化并非不可救药。事实上,布吕尼能在接受采访时公开批评法国政治的脸谱化,并希望“奥巴马效应”能帮助重塑法国社会,就已经表明了这个国家具有怎样的开放度。可资对比的是,在有“种族博物馆”之称的印度,国大党于2004年赢得了大选,其党主席索尼亚?甘地本应成为总理,但却迫于反对者对她意大利出生背景的强烈排斥而最终选择了不出任,留给世人诸多遗憾。而法国,好歹已经有位匈牙利裔当总统。
“异乡人”的象征性
能否像美国人一样选一个黑人或者“异乡人”当总统?若问中国人这个问题,能肯定的是,多数中国人通常并不拒斥异乡人。诸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崇洋”等等或褒或贬的习语,都说明中国文化具有某种开放性。但若真要在政治上选个异乡人来做总统,究竟有多少赞成票就不得而知了。而法国人却在这方面给出了答案。
据法国伊弗普民意调查所(IFOP)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法国有80%的被调查者宣称准备“有一天在总统选举时投票支持一位黑人候选人”。调查显示,92%的社会党左翼选民、94%的民主运动(MODEM)中间选民以及73%的人民运动联盟(UMP)右翼选民将投票支持一位黑人候选人。不过,只有47%的人认为黑人候选人“有可能”当选法国总统。
这项民调还显示,有72%的法国人宣称准备投票支持一位亚裔总统候选人,其中包括80%的社会党选民、79%的民主运动选民、65%的人民运动联盟选民。相较于黑人候选人47%的成功率,只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亚裔候选人有希望当选。当然,考虑到亚裔在法国的比例,这个数字仍然值得骄傲。有报道说,在巴黎东南部的13区,聚集着来自越南、中国等国的大量亚裔人,其中仅华侨就达到45万人,约占巴黎市区总人口的4%。亚裔在法国首都的高比例存在,加上亚裔总体比较勤劳智慧,无疑可以在此类调查中获得加分。
有意思的是,就在人们批评法国社会缺乏多样性,指责非裔至今只能站在法国银行或商场门口当保安,最多在国家队里踢踢球的时候,有两件事做了适逢其时的回应:一是政治上的“悄悄改变”,11月12日,萨科奇任命现年44岁的喀麦隆裔黑人皮埃尔?恩嘎哈尼为普罗旺斯-蔚蓝海岸大区的区长,引起舆论关注;二是文化上的微妙选择,法国秋季最负盛名的两个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和雷诺多文学奖日前分别授予了法国及阿富汗籍作家拉希米和几内亚人莫内南波,后者是享誉世界的非洲裔法语作家,1960年代末离开几内亚。这些被舆论捕捉或有意放大的新闻,显示法国政治和社会的多元化进程仍在碎步前进。
不过法国的这些改变相比于美国的政治海啸,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近200年前,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花了很大篇幅讨论美国的种族问题。在他看来,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3个种族中,欧洲人在知识、力量和生活上都有优势,而黑人和印第安人则非常不幸。那些野蛮的欧洲人对待其他种族就像后者对待动物一样,“他们奴役其他种族,对不从者加以消灭”,黑人“对于自己处于卑贱的地位心安理得”。如果托克维尔今天继续在美国考察民主,他一定会详细记下那些已经或将要刻在奥巴马身上的种种“改变”,不必像过去一样担心“凡是白人强大的地方,黑人都被迫处于屈卑和被奴役的地位;凡是黑人强大的地方,黑人就消灭白人”,因为奥巴马的当选象征着美国人对种族主义的彻底抛弃。
历史将造就怎样的奥巴马?是一个卸下历史重负的马丁?路德?金,一个以偶像派气质呼风唤雨的黑皮肤肯尼迪,还是一个带领美国人度过空前经济危机的罗斯福?抑或是上述三者的“三位一体”?其答案不仅对美国人而言重要,对欧洲人也是。假如奥巴马能像“异乡人”蜘蛛侠和超人一样把美国从金融风暴中救出,把陷入伊拉克泥潭的孩子带回家,他当选的示范效应才会真正确立,否则,爱较真的法国人又将有茶余饭后的谈资甚或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