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里, 我国声乐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重声音不重情, 不重角色的现象。就是说。有许多学习美声唱法的人, 往往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和提高, 而不大注重对作品中人物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 在声乐界出现了“声情并茂”的提法。我认为这种提法的出现, 主要是针对“角色不清、情之不茂”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声情并茂”的倡导是中国声乐史上的一大进步, 因为这种倡导符合科学发声法的基本原则。我认为歌者在演唱一首新歌时,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和设计角色。
一、歌者若想为自已演唱的歌曲设计一个恰如其分的角色,必须首先弄清楚这首歌的歌词是以第几人称出现的
我们试把很多歌曲拿来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多数歌曲都是以“我”“你”“他”或以复数“我们”“你们”“他们”为角色的。这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色的歌曲又为多数。演唱以第一人称“我”为角色的歌曲时,歌者本人就是这首歌规定的角色,讲的是自己经历的事或自己的感受等。如《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和《我爱你、中国》(瞿琮词、郑秋枫曲)等;以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为角色的歌曲,歌者在演唱时或是讲述和歌颂别人的事迹,或是赞美别人的行为和品格。如《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词曲)《黑龙江岸边的玫瑰花》(丁毅、田川词、王云之、刘易民曲)《我的太阳》(意大利民歌)等等。演唱以“我”为角色的歌曲与演唱以“你”和“他”为角色的歌曲时,在表现上是有所区别的,我想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当然,我们也发现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有人称,比如有些歌曲是在歌唱某一事物的。如《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黄河颂》(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等,演唱这类歌曲时,歌者应该为自己设计一个角色。比如演唱《南泥湾》时,演唱者可以设想自己是当年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参加者, 如今看到南泥湾已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心中无限自豪和喜悦,并对南泥湾充满了热爱之情。我相信,凡是用心的歌者,他们都会从自己演唱的歌曲中找到人物和角色的,否则你的演唱在感情上很可能是空白的。
二、歌者要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角色的人物特点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不同职业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他们在举止言谈和感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歌唱时也一样,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又应该各有特点。比如《玛依拉》(哈萨克族民歌)的角色是一位天真美丽、热情奔放的少女, 而在《杨白劳》(歌剧《白毛女》选曲、黎英海改编)这首歌中是一位五十岁的老爷爷,这俩位人物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职业上,都有着明显差别的。同一个歌者在演唱这俩首歌时,无论是形体表演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应该把这两个人物区别开来。当然,这两首歌的歌词本身已经规定了歌中人物的特点,但是在有些歌曲中,对人物的年龄、职业以及性格特点等没有具体的规定。如《共和国之恋》(刘毅然词、刘为光曲)这首歌就是这样,其歌词是这样的:
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
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
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
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我恋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
纵然是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
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我们从以上歌词中不难看出,歌中的“我”从年龄上看可以是青年人,也可是中年人,甚至可以是上了年记的人;从职业上看可以是做各种工作的人,如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都可以。演唱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设计这个角色。我在演唱在首歌时是这样设计的:歌中的“我”是一位阅历很深的、久居海外的华侨学者,他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他盼望回到祖国的怀抱,心中非常激动,表达了他对祖国的依恋之情。有了这样的设计,就在我心里树立起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演唱时就有了感情的支柱。
除了设计角色的年龄和职业等特点外,还应该赋予角色以个性。就是说,歌者应从歌词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角色的性格特点,研究歌中的人物是属于内在涵蓄的,还是热情开朗的;是属于稳重深沉的,还是诙谐幽默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演唱的歌曲富有活力,使你的演唱更加生动逼真。否则你的演唱很可能会“千人一面”,使人感到乏味。
歌者应把歌中的角色放在规定成设计的环境中去。我们去演唱歌剧中的某一首咏叹调时都会注意到,在剧中已经为这个角色规定了一个特定环境,例如时间、地点、场景以及周围的气氛等。同样,在我们的演唱的作品中,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大都为我们规定了一个相应的环境。例如,我们在演唱一些《草原之夜》和《摇篮曲》时,应该规定在一种安静的环境和气氛。有些歌曲的歌词本身就把环境交代的很具体,如《康定情歌》这首歌,歌词是“李家的大姐人材好哟,张家大哥看上她哟”短短几句歌词就交待了时间是在月亮弯弯的时候,人物、张、李俩家,地点四川康定,此歌的心情受周围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如月亮和李家的大姐,张家的大哥使歌者产生了一种喜洋样的心境。演唱这首歌与演唱前面讲的《草原之夜》《摇篮曲》时,在用声和用情上是截然不同的。但不是所有的歌曲都为我们规定了具体的环境,例如:《嘉陵江上》(端木蕻词、贺禄汀曲)和《我和我的祖国》(张黎词、秦咏城曲)这两首歌,从歌词的内容出发找不到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这就要求歌者为其设计一个相应的环境,当然这种环境不能随时所欲地设计,应该从歌词的内容出发。我认为演唱者可以置身于一种集会中,歌者作为与会者中的一员,向其他到会者讲述自己的心事或经历等等。《嘉陵江上》这首歌的歌者是在向周围的与会者诉说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情,是在一种群情激昂、对日本侵略者充满无比仇恨的气氛中演唱的:而《我和我的祖国》则可以设想是在一个青年人的集会上演唱的,表达热血青年要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无限忠诚的心情。
总之、无论演唱什么样的声乐作品,都应该尽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具体环境中,这样会使你在表现上更加真实,也会给听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否则你的演唱很可能是缺乏真情实感,没有感染力。如果歌者在演唱每首歌时都能像以上讲的那样,对歌曲进行认真地分析和设计,可以肯定地讲,他会在表现上有很大的突破,而且对作品的分析能力也会超出自己的想象。著名声乐理论家凯利对此有以下这样一段话:“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需要经常练习它,就如需要练肌肉一样),他将对其结果感到愉快惊奇,如果他坚持下去,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从这中间他将能够即时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相似的心理状态。”我认为如果歌者在演唱每首歌之前,能够认真分析作品,根据歌词的内容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甚至写上一篇演唱心得那就更好了,不过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