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人民币 钱,不值钱了 我们本来很知足,很“淡定”,并不贪心,要求的也并不过分,我们只是希望收入多一点、物价稳一点、房价涨得慢一点,但是越来越搞不明白,为什么这点简单的愿望却那么遥远。
没有最失望只有更失望
最初看到“涨”声一片,我们就皱皱眉,可是“豆你玩儿”、“蒜你狠”让我们大开眼界,稍作平息就来了“糖高宗”、“姜你军”,才怒吼了一句“苹什么”,结果“油你涨”、“辣翻天”来势更加凶猛。忽然我们明白了,“神马都是浮云”!
当然,没有最令人失望的,只有更令人失望的。通胀袭来,不仅仅是你自己存的钱不值钱了,社保基金里面政府代你存的养命钱也不值钱了。还没有缓过神来,又传来了消息说上海的养老金已经入不敷出了,竟然需要每年让财政补贴100多亿元,还有小道消息说养老金连个人账户都出现空账了。你说你怎么能不心惊肉跳?可是,我们想问个明白,但却没人能给出个明确的答案。
既然存钱没法保值,退休金也不能指望,那么我们这些老百姓还能怎么办呢?我们没办法再“淡定”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好像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房子,二是股票。其实,我们大部分老百姓也不奢望有五套十套房子,自己能有个住的地方就行了,如果能帮子女付个首付更是心满意足。只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这些专家也好,媒体也罢,这个说涨,那个看跌,还有人要摆上一席,打赌明年房价的涨跌。甚至在同一份报纸上,今天说开始跌了,再过几天又说开始回暖了。不看还好,看完就能体会到什么感觉叫茫然了。有人说房地产泡沫马上就要破灭,也有人说房价还会稳中有涨;有人观望着新建住房价格,有人看着平均房价,也有人盯住二手房网上交易价格,当然,大家都不会去理会统计局“统计”出来的数据。那么,房子究竟是买还是不买呢?这显然是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比马化腾的“决定”还要艰难。
不过,就在我们面对“买,还是不买”这个问题万般无奈、举棋不定之际,横空出世一个史上最给力的调控政策:2011年要建1000万套保障房!老百姓忽然都有种久旱逢甘霖的畅快感。但是,很快就传出了深圳保障房风波,媒体更是马不停蹄地揭露了一批以保障房之名、行福利房之实的丑闻,转眼之间很多老百姓就明白了:久旱逢甘霖是不假,但是后面少了两个字:一滴!就好像虽然他乡遇故知,但也少了两个字:债主!
一句“无奈”无法形容的无奈
我们转了一圈也没有给自己那点可怜的存款找到合适的栖身之所,就只好又回到了原点。要存钱,可是存款利息怎么都跑不过通货膨胀;要买房,可是偏偏遇上了限购令,而保障房又是干打雷不下雨;要炒股,可是创业板业绩翻脸,中小板妖股频现,主板不是中石油这种“高调”回归的,就是几大银行股这种排队圈钱的。
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吧,不投资了,响应政府号召,我们就消费吧,而且想想自己辛苦大半辈子了,该享受一下生活了,给自己买辆车吧。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如果你在北京,那么恭喜你,你就全家上阵一起摇号吧;如果你在上海,那么也恭喜你,你就多花点钱去参与牌照拍卖吧;如果你既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那只要你生活在某个都市里,我都要恭喜你,因为没有哪一个城市是不堵车的!过年了,在城里被堵烦了,我们就想,回老家吧,好歹能清净几天!于是,让我们无奈的问题又来了,春运期间,真是一票难求啊!其实早在2007年,铁道部就承诺过要跨越式发展,用客运专线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后来客运专线换成了让人更激动的说法:高铁。终于盼来了动车、高铁的开通,我们却发现票不仅更难买了,而且更贵了。
幸福遥不可及,老百姓只能慨叹一句:唉!真无奈!可是,到最后,我发现“无奈”两个字都难以形容我们心中那种无奈!
无奈的私家车
不堵车,堵心了
有网友对每个城市的堵车现象做了个总结,简直太形象了!他们把首都叫“首堵”,上海是“一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深圳是“深度地堵”,成都是“成天堵”,重庆是“重复地堵”。
堵车的经济学
于是,首都就这个“首堵”出了一个新政,在2010年12月23日公布出来,也算是给大家一个“圣诞大礼”,名字很长,叫做《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我觉得,我们在治堵方面陷入了一个误区,总是先想到怎么限牌,怎么限行,出发点就是减少路上的车的一个数量,让人感觉很奇怪。可能是因为我经常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来回跑,通过对比我就发现,其实香港的道路还没有北京宽,而车也很多,但它就不怎么堵车,而且大部分时候开得还都挺快。
所以,我想跟各位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堵车经济学。它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降低汽车的密度,而不是减少汽车的数量。我给各位看个数据好了,就以平均每1000人所拥有的道路长度为例,中国香港是0.29公里,新加坡是0.91公里,北京是1公里,日本是9.34公里。从这个数据来看,北京跟新加坡差不多,应该并不拥堵,最起码应该比香港好得多。但是如果只算北京市区的话,就是四环之内,就会发现不一样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道路占全市道路大概不到22.5%,其人均里程大概只有0.225公里,基本是全世界上最短的,密度高达每公里680辆车。各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如果我们按照每辆车长度为4米来估算的话,一辆车的位置竟然要停3辆车。拥堵到这种程度,简直太可怕了!
而香港虽然每1000人拥有的道路长度只有0.29公里,但是它有个“三七定律”。就是说,私家车占七成,公交车占三成,但平时真正上路的时候,却是公交车占七成,私家车只占三成。因为大部分的私车车主平时上下班都选择公交工具,他们只有在节假日才会把车开出来。经过这样一个调整,我们发现香港每公里的密度大概只有133辆车,是北京的五分之一。
摇号的副作用
搞笑的是,一个月放2万个号,如果这次你摇不到的话,就下个月再摇。这样积累下来是多少人?我们看下这个比例,截至2011年1月8日,首轮的申请指标结束,共收到21万个申请,然后摇中的比例相当于12比1,也就是说,每12个人只有1个人能摇到。但各位别忘了,这些摇不上号的人,是要参加下个月的摇号的,再加上下个月新参加摇号的人,这个比例就不止是12比1了,如此积累下来,到最后都有可能是好几十比1。可能一个人摇了三年,都摇不上。不过还好,人家说了,对于这样连续三年都摇不上号的人,因为考虑到他的痛苦,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直接给个号,也算是个安慰奖吧。但这也只是个传说,还不知道是不是有这么个安慰奖呢。
除此之外,北京的治堵方案还产生了很多副作用,比如说像2010年底,限牌摇号新政实施之前,在北京的4S店排队购车的人特别多。其中有一个哥儿们去买宝马,排队排不上,一怒之下,拿个锤子把宝马的窗户砸破了,说这个车没人要了吧,我付维修费2000块,然后把这个车开回家了。大家抢车竟然抢到这种程度!北京还有一个措施叫错峰上下班,就是说北京市的单位,原来是上午8点半上班,现在可以9点上班,中央直属单位的话,还是8点半上班,这个措施实施不久问题就出来了,因为上下班时间不一样,有些工作根本没法进行。
无奈的火车票
家,回不去了
现在更可怕的是什么?我们产生了高铁崇拜,叫做高铁“大跃进”,这个高铁“大跃进”本身,真是太可怕了。
绿皮车让民众回归幸福时代
在我们“十二五”规划当中,在2020年之前要兴建的高铁是画实线的,2020年之后呢,考虑要建高铁的,或重新规划的画虚线,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很多的虚线现在都变成了实线,比如说郑渝高铁、昌吉赣高铁,还有赣州到深圳的高铁等等,它们应该都是画虚线的,结果现在的计划是要在2013年通车!还有,新疆也规划了3000公里高铁,它竟然也需要高铁!
如果是为了老百姓致富的话,搞些绿皮车的建设完全够用了,搞高铁的话,可不是为了老百姓更富裕,而是为了旅游的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除了春运经济学,还有一个春运政治学,就是一张小小的车票背后的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比如说最极端的模式,我们叫春运的计划经济模式,它的背后是什么?是倒票这个现象的出现,就是铁路内部的人用计划把这个票拿出来,给黄牛党去倒票,这个现在已经被否决了。另外一种模式呢,就是一些经济学家提的,春运的纯市场经济模式,就是全部推到市场去,提高票价,让买得起票的人回家,买不起就在原地过年,这是另外一种极端。
我的建议是什么呢?取消动车,取消高铁。当然不是完全取消了,只是不要再大举兴建这些东西了,这些都是好看的好玩的,我们统统不要,我们希望铁道部门能够让绿皮火车增加密度,固定时速的密度,能够像日本、德国一样,增加几十倍的运力,这不但不需要多加钱,相反还可以降低成本,然后票价还可以下降,让老百姓真的能够又快又便宜地回家过年。
要知道,高铁规划就是两三万亿,而每年春运2.3亿人次,其收入才240亿,这就意味着投在高铁的这三万亿的资金,能让我们的春运免费100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有必要搞高铁吗?现在有句口号,叫“高铁开启幸福时代”,那我的呼吁就是“绿皮车让民众回归幸福时代”。
我们得面子外资得实惠
我们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我们的“春运难”根本不是速度的问题,而是铁路运输的密度问题。如果说能够增加3倍到30倍的运输密度的话,春运难的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就拿2008年来说,也就是铁道部门给自己打94分的那年,那一年广州市几乎是全员出动,所有的义工、政府官员都出动,一起帮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上火车,而且他们的态度真的是非常好。然后任何一列火车,只要是在你回家的方向上的,只要是有位置的,你凭一张车票都可以上。那次就相当于是一个政府总动员,春运问题解决得非常好。从那次春运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政府的动员能力有多强大。但是现在,这个强大的动员能力用错了地方,它跑去动员动车、动员高铁了,这是不对的。
一个是买票难,还有一个是买票贵,我们的春运叫豪华的春运。最后,“铁老大”的发言人,我们的铁道部副部长发话了,说到“十二五”结束的那个年份,也就是2015年,完全解决春运难的问题。以前用的词叫基本解决,现在是说到了“十二五”要完全解决。希望我们的“铁老大”不会在之后的某个时间,比如2014年的时候,又发什么言,比如说号召大家摇号买票!
无奈的大学生
素质,被教育没了
在中国所有的部委当中,民众满意度最差的是哪个?有两个指标可以看,一个是某知名网站做的民调结果显示,教育部和铁道部排倒数两位;另一个是全国人大的代表给各个部委的部长投票,反对票数第一的是教育部长,第二的是铁道部长。
“药家鑫”敲响教育的警钟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董藩,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教授。两位看似毫无关联,却因敲响中国高等教育的警钟而被纠结在一起。药家鑫让我们悲愤地看到了漠视生命的又一个版本。
更可怕的是,在董藩事件和药家鑫事件的背后,不仅是这种畸形价值观的存在,更说明我们的教育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更可悲的是,药家鑫事件一出来,他的学校就给出了一份报告,竟然说药家鑫这个事情等于是给他们学校栽了赃了!还说药家鑫这样的学生是禽兽不如、咎由自取,最好大家能够把这件事情赶紧忘了。还有李启铭事件,就是高喊“我爸是李刚”的那个学生,事件发生之后,他的母校河北大学竟然规定学生不准接受任何采访,不准谈论这个事情。
才女作家蒋方舟不就写了个《致清华大学的一封信》吗?说的就是清华大学学生的状态,就是不“care”。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她身边的同学,就是清华的大学生,现在根本不愿意讨论什么国家的事情,对社会的很多现象也都不在乎,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跟他们都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大学这样失去人格
最近出现了两个新创办的大学,这两个大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部分地突破了我们教育部的权力垄断。一个是上海纽约大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联合搞的一个学校,算是招商引资进来的,完全由纽约大学来管理,学生毕业所获得的也是上海纽约大学和纽约大学的文凭。 按照我们的现行体系,如果你有国外的学历,只要拿到教育部认证一下,你的文凭就被认可了。还有一个是南方科技大学,是我们自主创新创办的,朱清时任校长。媒体评论说,这两个大学的创办是我们中国建立现代大学体系的一个路径和一个希望。像南方科技大学,各位晓得它的招收对象是谁吗?很有意思,竟然是高中都没毕业的高二学生,而且,它还在学校的招生简章中说,学校颁发的毕业证是自己印的,能不能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还不知道。更有意思的是,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发现着急的不是学生,也不是家长,而是教育部。教育部着急上火地说,我要认定这个学位,有个词很形象,叫“追认”。
那我请问,凭什么说这个学位证书就非要你教育部认定?如果你连颁发学位证书的能力都没有的话,你还能叫大学吗?你只能算是教育部下设的一个教学点而已,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你只是中国制造的一个车间而已。
为什么说我们的大学现在已经失去了人格?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钱的问题,就是所谓的经费。所有大学的经费基本都是靠政府拨款,而校长也是由政府任命的,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因此今天的大学校长,就在这个拨款的网里面,整个人格都被阉割了。所以说,现在的状况就是什么事情都归教育部管,甚至应该由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也是教育部发,这个太可笑了。
我觉得用一个词来概括挺合适,就是“学术GDP主义”。我们政府现在不是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考核官员吗?现在呢,又用“GDP”来考核学校和老师,其实就是把教授变成了一个打工仔,只要完成计件,数量够了以后就可以评各种职称了。
(来源:《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