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加拿大人怎样处置旧货|处置旧货增值税规定

  在国内的时候没少听人说,在国外垃圾堆上常常可以见到半新的被老外扔掉的旧物,比如沙发、电视机啦,对于刚刚出国从一穷二白开始的人来说,捡回来用用倒是省了不小的一笔开支呢。当我自己真正来到加拿大温哥华住下来以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在国内听说和想像的那样。开车经过一排排漂亮的花园住宅的后巷,从没有见到有什么可用的旧物被当垃圾丢弃的。每家的后门处放着几个装垃圾的带盖子的塑料大圆筒,等着每星期的垃圾车来运走。如果要丢大件的垃圾那要去专门的地方,还要付费。我跟这里的人说起垃圾堆上拾电视机、家具的事,人家都把眼睛瞪到额头上说:你怎么会这样想呢?
  接下来,生活富裕的加拿大人那务实的价值观,给我这个来自中国的主妇上了精打细算的第一堂课。
  
  精打细算的加拿大人
  
  即使垃圾是可以随便丢的,加拿大人也不会把尚能使用的家具或电器当垃圾扔掉,你想处理的旧物在这里有正常的买卖流通渠道,有很多二手货的顾客呢。想想自己在当初离开国内的时候好多还很新的居家用品就那样扔了,真觉得自己不够精明。
  有一天,我与先生去餐馆吃饭,在进门处拿了几份免费的报纸,一边等餐一边浏览。我在其中的一份《买卖报》上看到了从前在国内听说的那些可以在垃圾堆上拾到的旧物,但不会白白得到,你可以根据报上的广告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按广告上标明的售价,打电话给卖家,价钱还可当面再议。这下我才明白了老外的精打细算。
  《买卖报》是一份周报,放在餐馆和超市等公共场所免费取阅。报纸很厚一打,有几十个版面,我觉得要数清里面登了多少条广告,几乎跟数头发一样难。与其他媒体广告所不同的是,在这上面刊登的广告大多是二手货,而且都是自己家里的东西转让出售。该报规定,凡是私人的家居用品在上面登广告是不收费的,所以不知有多少人家都是通过这份报纸卖掉了自己用过的东西或是用不着的东西。当然有些东西还是很不错的,上面会注明几成新或用了多少时间、产地、品牌等,价钱当然按质论价,但无论如何一定是比买同样的新品要便宜很多,甚至只是原价的零头。
  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里的人会很坦然地把自己用过的零七八碎的东西也登报出售,衣服鞋帽、过期杂志等无所不有。除了等人上门来买,他们还在自家门口摆摊出售。我家的一个名牌吸尘器就是在人家家门口买回的,说是二手货,其实还是很新的,市场价要近200元加币,我却只花了60元。
  那天开车路过一家城市联体别墅,见有家门前满地摆了各种杂物。男主人是个斯文的年轻人,他说大件都被买走了,就剩下些小东西了。我想起出国前自己把一些还很完好的衣服鞋子,让熟人挑了去,还心里发毛生怕伤了别人自尊,反倒跟欠了人情似的。如果在国内也可以这样在自家门前摆摊,我会不会有勇气摆出来呢?如果我真的那么做了,我想我走后肯定会留下不少话柄的。但在这里再不值钱的东西只要是你自己的,你拿出来卖也没人会看不起你。
  在加拿大人们搬迁是很经常的事,所以常常有人需要卖掉自己的东西,其中不少是忍痛割爱的,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寄存它们。在星期一刚刚面市的《买卖报》上,你如看到中意的东西打电话过去,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卖掉了。但你也不必担心旧货商会把价钱抬高,他们大多还是很有职业道德的。从节省时间和汽油费角度来看,去旧货商处淘货比到私人家里去看货更经济,因为单个家庭出让的东西是有限的,看不中就白跑一趟;而在旧货商那里可以有很多的挑选,当然也可以讨价还价。旧货商的广告也同样登在《买卖报》上。他们中做得上档次的就开一间店面,布置得有声有色,而且你可以先打电话联络,问问店家登在报上的某样东西的具体情况。
  唐人街的一间二手家具店,里面的东西显然是经过店主筛选过的,就是不买,去看看也蛮有意思的。我曾经看到里面摆放着一套花梨木客厅家具,居然是全新的,不知什么缘故沦落到二手店里。既然是落到了旧货店里,自然价钱也就跟着抬不起头了。如果你正好喜欢古典家具,买回来摆进海景豪宅带落地窗的客厅,谁会管你是从哪里购得?
  
  旧物淘宝的情趣
  
  在温哥华商业中心的罗伯逊街,开着许多名牌店和装饰漂亮的咖啡馆、西餐馆。有天晚上,先生带我去那里散步,我在一家橱窗前挪不开脚步了。虽然店已打烊,但橱窗里依然亮着灯光,可以让人欣赏里面的货品和摆设。里面的东西都是相当别致的家具和家居饰品摆件,一件一款,各不重样。那些东西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相框或靠垫也给人感觉有贵族的气氛,但又不似通常高档家具店里感觉那么新贵逼人。有一盏台灯仿若花瓶的喇叭口里含着颗闪亮的水球,吊牌上的标价居然才11元。我疑惑地问先生是真的吗?他点点头笑了说,这是一家洋人开的旧货店。我希望先生能在白天开门的时间带我来把这盏灯买走,但是他总是没有空。其实我后来发现男人是不大肯去旧货店的,他们没有女人淘旧货的雅兴,除了个别觅古董的男人,但那样的男人又多了发意外之财的奢望,而不像女人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和过日子的精细。家里零七八碎的小玩意大多是女人买回来,或者再加上点自己的手工,也因了这些细节,家才有了那份过日子的情趣。
  还有一天,阳光明媚,先生带我出去拍照,路过一条大街时,我欣喜地发现这里有很多店家都是出售旧家居用品的。我坚持要先生停车下去逛逛,也不管他说我要把好端端的一个节日埋没在旧货堆里。原来这里是二手家具一条街,货品参差不齐,但因为店家一个挨一个,还是可以逛一逛的。这些店以洋人开的居多,能够看到许多欧美老电影里的陈设。有的店里索性全是卖古董家具,但和国内的那些旧红木家具店不同的是,人家的货品除了硬碰硬的家具外,更有许多实用又有趣的家居用品,如老式的打字机、18世纪小姐用的梳妆镜、神甫送给冉?阿让的那种烛台……再配上店家的匠心布置,你会在这里获得某种灵感生出一些联想来。我在一把阅历不浅的摇椅里坐下,便想起西方电影里常见的贵族小姐,边上有位女仆替她读着小说的某个段落。
  更多的旧货商是没有店面的,他们收购来的东西堆放在自己的车库或地下室里,卖掉一样是一样。主要是靠在《买卖报》上登广告,顾客打电话约好上门。他们的东西脱手很快,而且不断有新货,以实用和实惠为主。我认识一位李女士,她和丈夫都从事二手货生意,丈夫负责送货,李女士在家接待顾客,更多的时间他们会在外面收购。其实他们的货很多也是从《买卖报》上看到的广告里一家家收买来。我从她手里花30元买走过一台老式的地灯,可以提来提去,铁艺的架子里围着一圈橘黄色灯罩,开灯后灯光显得很温暖很安静。冬天的晚上或天气阴沉的日子里,把客厅所有的灯关闭,让地灯的橘黄色灯光和壁炉里的火光相应,你会感到居家的日子是很幸福的。
  在有了许多购物的体验后,我开始理解《买卖报》上的生意为什么这么兴隆了。加拿大每天都有成批的新移民落地,他们来后不容易马上就找到工作,住房多是临时性的,常常会搬来搬去,幸亏有二手货市场,使新移民不用太大的破费便很快能安置家庭日常所需。
  
  我们的观念是不是该转变呢
  
  出国前,不少人跟我说加拿大的家具肯定便宜,因为出木材嘛。可实际上这里的家具是很昂贵的,因为人工费。但我记得在国内的“宜家”家具似乎不是一般的工薪阶级所能消费的,多是吸引了年轻的白领。现在回想起来在国内的宜家买和这里同样的东西,还是要便宜,至少不需要多付14%的税。《买卖报》上的二手货有不少注明“宜家”的,虽然它不像意大利家具那样高级豪贵,但因其时髦、价廉,在二手货里也是颇受青睐的。当然买所有的二手货是不必加税的,就这点也省了不少钱呢。
  这里的人哪怕只卖5块、10块的东西也会在《买卖报》上登出来,而不是随便扔掉或送人,这也不完全是他们小气,他们觉得送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你送给谁呢?这不比圣诞节送礼,怎么轻巧的东西加上精美的包装都是一份祝福。
  我想起自己出国前,在卖掉房子之后让我头痛的就是处理家里的东西,家里大多东西都是一年前为了结婚才购置的,买的时候精挑细选,腿都跑细了,可现在想卖掉又不好找卖主,送给别人人家也未必领情,说起来终究是你用过的。再说自己匆匆要出国去,即使可以带了走,运费也不能不算算,于是你白白送了人家,还得谢人家替你减轻负担。
  出国前已看到国内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少印刷品质不俗的免费刊物,但不是在大众化的场所可以拿到的,我比较多的是在北京、上海的咖啡馆和酒店里取阅这类刊物,而且很多是英文的,内容多是介绍当地的餐饮、娱乐等,好看倒也好看,但对于居家过日子却没有切实的资讯,当然这类刊物本来的意图也不是面向大众生活的。如今国内的刊物愈来愈注重提高生活品质了,不过,在赏心悦目时也常常有点遗憾,就像现在的商店里不难买到漂亮高档的东西,却偏偏找不到很便宜但总是少不了要用的针头线脑。可中国人的日子还没有到掉了几颗钮扣、脱了一行针脚就把整件衣服丢弃的物质文明吧!
  其实,像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也有很多新移民,也有很多出国的人,还有更多买了新房同时需要更新换代家具和家居用品的家庭。这里自然就存在着很有潜力的二手货市场,如果也有一份《买卖报》,将会给很多人家带来实惠,特别会受主妇们的欢迎。这样的资讯传导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国人的价值观更趋务实,剔除那些不切实际的虚荣。
  
  (本文责任编辑:蒋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