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进取,整合共荣】大东亚共荣

  受台风影响而被推迟的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和第2届东亚峰会终于在1月13-15日在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举行。会上,东盟10国领导人做出三大历史性决定:提前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启动东盟宪章制定进程和通过《东盟反恐公约》。从中不难看出,东盟在深化合作、长远规划和制度化建设方面正在迈向更快、更紧密的一体化新层次。
  
  背景: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加速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早在1967年8月8日,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在曼谷向世人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30年来,东盟从最初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逐步发展为重要的区域性国家联合组织,影响力日渐高涨。随文莱(1984)、越南(1995)、柬埔寨(1995)、老挝(1999)和缅甸(1999)的先后加入,东盟已经成为涵盖东南亚10国和5亿人口的大型地区组织,具有非常鲜明的“亚洲特色”。但受社会经济、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多样性影响,东盟各国发展很不平衡,推进域内合作存在难度,一体化进程前期步履缓慢。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区域一体化成为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差异不再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藩篱,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全球化浪潮之中,制度多样、力量分散的东南亚国家急切地意识到,只有完成内部整合,步调统一,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通过共同繁荣获得自身发展。他们认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正是全面启动“大东盟战略”的重要机遇期。199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1994年,东盟地区论坛成立;2003年,东盟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建成“东盟共同体”;2007年1月,东盟宿务峰会提出将“东盟共同体”的完成时限提前5年,即2015年完成东盟一体化目标。扩充后的新东盟整合速度不断加快,已进入为一体化目标而冲刺的实质性阶段。
  与此同时,各成员国继续秉承东盟一贯坚持的“协商一致,互不干涉”原则,主张兼容并蓄的合作方式,既照顾到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又巧妙统一各自的利益;既符合亚洲国家的文化传统,又能维护东南亚国家在强手林立的周边地区中保持竞争力,这种独特的合作模式被称为“东盟模式”并得到广泛认同。此外,东盟还以自身一体化为核心,运用“东盟10+X”的形式积极推进与周边强国的多维合作,维护地区平衡,促进开放合作。事实证明,东盟已成长为亚太地区合作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稳居东亚合作领域的主导地位。
  
  会议:签署系列文件,加快整合脚步
  
  2005年7月,因国内形势和国际舆论羁绊,缅甸放弃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改由菲律宾接任。12月,菲总统阿罗约总统宣布,将于2006年12月在宿务举办第十二届东盟峰会和第二届东亚峰会。但出于诸多原因,菲政府以台风为由将2006年底峰会推延到2007年1月举行。此举虽一度遭到国际社会的非议,但可喜的是,刚刚落幕的东盟系列峰会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东盟在加强组织机制建设、确定远景目标、解决地区热点和推进多方合作等问题上均取得重要进展,达成多项共识,得到积极评价。
  1、通过《关于制定东盟宪章的宣言》,并决定成立高级别研究小组,负责起草东盟宪章。下任东盟轮值主席国新加坡的总理李显龙向媒体说,东盟宪章草案将于今年底之前完成并提交第十三届峰会讨论。作为东盟机制化、一体化的实物文本和法律文件,东盟宪章将成为该组织成立40年来最重大的阶段性成就,将标志着东盟结束松散组织机制,正式朝着具有约束力的区域性组织方向发展。金融危机后,由于印尼等传统大国的影响力明显下降,东盟近十年来长期缺少可担当领导角色的核心力量,东盟的运作事实上出于无人主导的散漫状态。宪章的制定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领导权问题对东盟长远发展的束缚,增强东盟内部的法理性凝聚力。
  2、签署《在2015年前建成东盟共同体宣言》和《东盟反恐公约》,就维护海外移民劳工权益、促进能源合作等问题达成共识。东盟各国领导人以“建设关爱与共享的大家庭”为主题,就本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非传统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决定将东盟共同体的建立时间提前5年,充分表现出东盟各国对加快整合的积极诉求。系列宣言文件的签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长期以来国别差异对东盟内部整合的阻碍力,谋求“早期收获”计划、依赖大国投资和艰难缓步发展的不同国家在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框架下将得到更多的分享机会和实利,从而减少内部龃龉,加快合作进程。面对当前东南亚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诸如恐怖主义和能源危机等,签署合作文件既能增进东盟国家间的合作意识和整体意识,又能在共同应对威胁的同时加深彼此理解与互信。
  3、东盟与中、日、韩、印等对话国举行年度首脑会议,签署系列合作文件。东盟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密切同外部的联系,从整体的角度发展同周边的合作关系,继续发挥在大国间平衡和协调的作用,提升地区关系主导形象。
  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积极评价双方过去一年来在各领域友好合作取得的进展,并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和《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共同发展的信息通信领域伙伴关系北京宣言的行动计划》,续签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将10+1合作引向深入。在东盟与日本领导人会议中,日本承诺将为推动东盟一体化进程、防控禽流感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在东盟与韩国领导人会议中,双方就加强打击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举办“东盟文化周”等议题达成共识。东盟与印度领导人会议则认为,东盟与印度的合作关系互补性强,合作领域广。由此可见,东盟与对话国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关系正在不断深入,东盟作为整体与周边大国间交往合作的功能日益提高,这从另一方面凸现了东盟一体化的必要性、紧迫性和有效性。
  
  对华:积极搭乘中国经济快车
  
  1991年东盟与中国建立对话关系,双边交往日臻频繁,互利合作不断深化,并由此带动东亚经济圈乃至政治交往日益密切的新发展。
  东盟各国发展程度不一,很难形成整体对外战略。但中国作为区域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发展最突出的大国,对东盟的意义非同一般。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东盟在处理对华关系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共性――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合作互益,实现双赢。东盟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对华政策理念:采取更加积极的对华接触政策,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引擎,拉动东盟发展,提升整体实力。东盟各国的领袖逐步意识到,中国的发展对亚太地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而非潜在的威胁,作为息息相关的地区整体,东盟与中国需要建立相互依存的利益平衡关系,需要全面接触、扩大合作。
  中国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宿务系列峰会中的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10+3”)、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以及第二届东亚峰会,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双方在2010年前建成世界最大自贸区的目标指日可待,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关系稳步发展,空间广阔。但必须看到,东盟对中国也难以避免存有戒心,时刻防止中国力量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轴,在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政策上时有摇摆,尚显脆弱。但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政策,使得东盟对华态度日益积极,东盟各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地区安全与共同繁荣,中国与东盟将携手前进。
  
  前景:“共同体”蓝图在望,任重道远
  
  在过去的40年里,东盟建立了安全共同体,反对相互攻击,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增强了组织凝聚力,促进内外部合作,在国际场合逐步建立整体形象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团结。东盟正在逐步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增进成员国对东盟整体的认同感。从宿务峰会就可以看出,短期内达成了大量共识,体现了东盟各国普遍认同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东盟共同体”的蓝图充满信心。宿务峰会给“东盟方式”和摸索之中的“东盟共同体”带来了积极信号,也带来了务实、可靠的实质性成果。东盟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在全球化潮流中不断提升竞争力。东盟在强调制度化建设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为解决纠纷、促进合作,最终实现和谐统一的“东盟共同体”创造了良好机遇。
  同时也应看到,东盟一体化进程虽然在形式上得到进一步加快,但在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的条件下,还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发展历史和程度的局限,东盟在短期内还很难成为欧盟那样组织严密、结构成熟的地区性联盟。东盟各成员国间的政治体制差异尚难一步跨越,各国之间在领土、文化、民族、宗教和资源等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相对发达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在贫困线上下徘徊的缅甸、老挝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相去甚远,贫富差距所导致的矛盾随时都有激化的可能。此外,领导权问题一直是困扰东盟发展的重要原因。曾经以“盟主”形象主导东盟事务的印尼,在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走下坡路,影响力大不如前;一度表现突出的泰国,去年遭遇政治颠簸,引领东盟的势头锐减,目前的东盟实际上处于无人主导的散漫状态。因此在现阶段,东盟的主要精力仍将集中在内部建设上,联合自强,逐步解决政治转型、经济发展和社会动荡等内部难题,把“东盟共同体”的美好理想与现实努力相结合,争取早日实现稳定、团结、发展和进步的大东盟,最终迈向名副其实的东盟一体化。
  (本文责任编辑: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