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二十国集团峰会]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各国经济普遍受累,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避免危机重演的呼声日盛,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首次平等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会议就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监管、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问题达成原则性共识,就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取得一致意见,但下一阶段具体落实仍面临诸多困难。
  
  国际金融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
  
  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动荡,使得国际社会纷纷反思二战后确立的国际金融体系,呼吁对其进行改革。目前的国际金融体系显然已经难以适应21世纪的全球化金融挑战,一些过时的机制和举措对于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早已失去作用,必须在“透明、完整、负责和良好的内部及跨国合作的原则下改革国际金融体系”。2008年11月7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4国财长在巴西就金融危机对策举行了磋商,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缺陷,有必要对其监管框架进行改革。此外,4国财长还要求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关切。法国总统萨科齐和英国首相布朗提出召开国际金融峰会,讨论改革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的国际金融体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称,各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临时做法,反映出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存在严重漏洞。为确保持续稳定,保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国际社会应考虑对其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改革”。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强调,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重演,当前全球金融与发展的首要任务便是体系与机制的改革。联合国任命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施蒂格利茨领导成立一个高级工作组,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使发展中国家有更大影响力而提出建议。
  
  美国通过其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转嫁风险
  
  通过一次次的金融动荡,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不改革美国主导的、美元为主的国际金融体系,就意味着其他国家会屡次被动地卷入金融危机,多年积累的外汇财富缩水,被迫为美国的过失“买单”。美国仅从自身的宏观经济状况出发,决定美元流动性扩张大小和汇率起伏,而较少顾及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交易、储备货币的地位,从而对世界经济以及别国经济带来频频冲击。前不久,美国总统布什还声称,强势美元是符合美国利益的。表明美国的评判标准是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自从1971年美元放弃与黄金挂钩后,美元失去贵金属支撑和约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美国不断走高的贸易赤字以及美元的全球泛滥。美国金融学家理查德-邓肯指出,一旦货币与黄金之间的链条被切断,灾难就会很快来临。美国利用扩大发行美元解决赤字问题的同时,也推高了全球通货膨胀,能源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而大量美元流入与美国贸易往来的国家,催生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泡沫,破坏了经济稳定。日本“失去的十年”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证。美元流动性过剩在美国国内也带来周期性动荡。2001年的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仍旧是老套的扩大预算赤字和放松货币政策。举措短期奏效了,却为今天的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下,美国政府处理一场危机的举措,总是埋下另一场危机的种子,而且一场比一场激烈,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从整个体系和机制上人手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IMF成为美国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IMF是成员国之间在战后就国际货币等问题进行协商、合作的平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就演变成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等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工具。IMF是“华盛顿共识”的积极倡导者,而华盛顿共识就是提倡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也就是美国化。当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IMF所实施的“胡萝卜+大棒”政策就是证明,它在向危机国提供资金援助的同时,也向受援国提出加速市场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等要求,以此打开发展中国家的大门,将其纳入整个资本主义体系。2007年6月,在美国大力推动下,IMF执行董事会通过了《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取代了《1977年汇率政策监督决定》,规定一国政策造成“基本汇率失衡”或“经常账户长期、大规模赤字或盈余之后果”,IMF就可以认定该国操纵汇率。评论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另辟蹊径”以设法逼迫中国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IMF还过多干预受援国经济主权。按联合国宪章规定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关系以及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管辖权。国际组织行使职权时,不得干预成员国内政,不得侵犯成员国的主权,这是国际组织行动的准则。IMF在拯救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实践中,却动用大量的干预手段,对受援国的经济主权进行干预。IMF在处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表现最为明显。在与韩国签订贷款协议时,IMF要求韩国大幅度开放其金融市场,允许外国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人韩国市场,允许驻韩外国银行或企业全面参与韩证券交易活动。这实际上是让韩国用相当一部分金融主权换取贷款援助。为此韩国公众把1997年12月3日与IMF签订贷款援助协议日定为“国耻日”。IMF在与印尼签署协议时,不仅要求其削减财政开支、紧缩通货,扩大开放金融市场,同时还要求其政府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剧了印尼社会大动荡,最终导致苏哈托政权倒台。
  
  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
  
  成立于1999年的二十国集团,不仅包括七国集团、欧盟等发达国家,还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土耳其等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3,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85%,较之七国集团更具代表性,是商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合适平台。同时二十国集团也为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了良机。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都是现行国际经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也是现行无序国际金融体系的受害者。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又被动卷入祸起美国的次贷危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推动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使之体现实力和地位不断提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巴西总统卢拉表示,在没有二十国集团成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做出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任何决定是不合适的。因此,2008年11月15日召开的这次会议被普遍认为是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集团,逐步成为塑造国际金融、经济秩序主导力量的开始。特别是以中国、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在国际重大经济、金融 制度与规则的制订中,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并进一步体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
  
  会议达成原则性共识
  
  在为期一天的2008年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除了二十国集团,联合国、WB、IMF以及金融稳定论坛等国际机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峰会,与会各国排除分歧,承诺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美国总统布什强调,会议在紧急情况下召开,是朝着实现长久变化迈出的第一步。法国总统萨科齐高度赞扬说:“这是一次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首次取得一致的历史性会议。”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指出,一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而且涵盖面更广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会后发表的宣言中基本上包含了各方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期待。美国总统布什会前确定的五大目标都已实现,包括:了解当前危机的成因,反思世界各国应对危机所采取措施的效果,为改革当前的金融和监管制度定下原则,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确保自由市场原则。关于跨境资本流动,会后发表的宣言只是宽泛指出,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协调和合作”。在市场干预问题上,宣言则强调,必须坚持自由市场原则,因为这对经济增长和繁荣至关重要。与会领导人还就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行动计划,该计划涉及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完善问责制、加强监管、促进金融市场完整性、强化国际合作以及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五个领域,并为五个领域的改革分别设定了短期和中期目标。对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呼吁,此次峰会宣言强调,将继续推进IMF和WB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使其更充分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增强其合法性和有效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应享有更大发言权和代表性”。与此同时,金融稳定论坛等多边组织也必须吸收新兴经济体加入。会议宣言中把布什强调的自由、开放市场原则放在了首位,暗示欧洲和发展中国家要求的全面改革和严厉监管不能损害自由市场原则;在当前危机成因中避免了对美国的直接指责,而含糊的、没有具体对象的批评是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履行相应责任、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导致的危机;把下阶段实质性会议定在了2009年4月30日之前,也就是美国新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凸显了美国的特殊地位。
  
  具体落实尚有难度
  
  领导人会议只是确定原则,而具体落实要靠各国部长的讨价还价。符合原则的各国具体要求有着较大的差异,对改革的力度也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美国、欧洲以及发展中国家。美国主张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基础上采取“适度的”改革,反对限制自由开放市场体系,特别是反对法国和德国支持的对大型金融机构、对冲基金等的严格监管。美国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并非自由市场体系的过错,应继续推进自由市场原则,而不是创造新的市场体系。美国实质上是想继续维持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优势地位。欧洲主张全面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实施更严厉的监管,扩大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欧洲试图通过挤压美国金融优势空间,缩小与美国差距,同时做强欧元。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拥有更多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对IMF和WB进行全面改革,增加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2008年11月8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会议,部分讨论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具体措施,但分歧严重,这将是下阶段具体落实会议的预演。此次峰会还希望在2008年底前就拖延达7年的多哈回合达成一致,但考虑到世界经济低迷时贸易保护普遍抬头,这个目标具有相当难度。于2008年11月23日结束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表示了对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宣言的支持,提出了一些更具体的举措。比如,在未来12个月内,避免为投资、货物和服务贸易增设新的壁垒,不实施新的出口限制措施,在各领域均不实施包括刺激出口措施在内的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举措。对于多哈回合,APEC提出更为现实的目标,致力于2008年12月在现有进展基础上就谈判模式达成一致。APEC会议的务实态度值得下一次二十国峰会借鉴。
  
  中国作用备受关注
  
  中国在二十国峰会前夕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低迷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齐陷衰退泥沼的背景下。世界银行资深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若中国接下来两年能维持8%至9%的经济增长,对全世界的经济将作出巨大贡献,带动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并让全球经济更快摆脱衰退的厄运。中国作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美国国债最大的海外持有者,中国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看法也备受世界关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二十国峰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应该坚持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方向,努力营造有利于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的原则。这些看法得到了大多数与会国的支持,同时各国也期待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部分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中国的能力范围,毕竟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自身经济平稳发展就是中国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