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现代化中的乡村发展] 巴西的现代化之路

  巴西在现代化起步之前,传统的农村社会有着浓厚的殖民地色彩。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巴西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巴西农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国家之一,也是当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之一。虽然巴西在1822年已经取得独立,但君主制、奴隶制和大地产制长期存在,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随着奴隶制被废除,君主制被推翻,巴西的现代化进程才正式启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巴西的现代化进程经历了现代化初始阶段、全面推进阶段、飞跃阶段和间歇与改革阶段,不同历史阶段农村社会发展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现代化以来巴西乡村发展历程
  
  一、现代化初始阶段的农村社会。
  19世纪80年代末,奴隶制废除、君主制被推翻标志着巴西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巴西的现代化进程启动。在这一背景下,巴西农业和农村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传统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现代农业过渡,农村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迁。
  1、农业边疆扩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由于通讯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铁路、公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未开发的地区成为垦殖区,农业边疆随之扩展。同时,巴西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822年独立前,巴西人口有380万左右,到1890年巴西人口增加到1433万。
  2、农业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出现新的特点。蔗糖周期走向衰退阶段而咖啡种植兴起,农村工业初步发展。19世纪上半叶,巴西农业由于甘蔗种植业与制糖业繁荣而形成蔗糖周期。但19世纪下半叶开始,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衰败,咖啡业随之兴起。农村工业有所发展,特别是以农产品棉花、甘蔗、咖啡、橡胶等为原料的棉纺织、食品、橡胶等工厂逐渐兴起。
  3、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加快,社会阶层更为复杂,流动性有所增强。由于1889年巴西废除了奴隶制,解放了的奴隶分化为不同阶层,扩充了巴西的社会阶层构成。在东北部,很多解放了的奴隶投靠大庄园主生活,也有一些占据了未被利用的土地,成为占地农。在巴拉伊巴河谷地区,解放了的奴隶先是成为咖啡庄园的分成农,之后成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放牧者。还有很多先前的奴隶流入城市,成为作坊或者工厂的工人。
  二、现代化全面推进和飞跃时期。
  20世纪30―80年代是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巴西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半个世纪里,巴西的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初步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巴西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农业保持稳定和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这一时期,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巴西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从1947到1981年,巴西农业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为适应国内市场的需求,巴西也着手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咖啡的种植面积减少,而棉花、大豆、甜橙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结构的多样化较好的满足了工业化对农产品的需求。
  2、大地产制度受到根本触动,土地集中问题仍然突出。1951年成立全国土地政策委员会,并制定第一个土改大纲,试图限制大庄园规模,将小地产集中起来,但土改方案并未实施。1963年3月,政府宣布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征收大庄园的闲置土地,分给无地农民。但土地改革随着军事政变而被遗弃。20世纪70年代,军政府提出一系列地区开发计划,以图通过土地开垦来改变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甚至有所加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逐渐取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现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起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化资本主义农业企业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封建的庄园经济。农业资本家代替了传统的土地寡头,农业工人代替了半封建性质的雇佣劳动。
  3、社会阶层结构复杂化、多元化。许多传统的大庄园主或者大地产主成为资本主义大农场主。城市小资产阶级向大庄园主租赁土地,成为租地经营农场主。,中小农场主、中小企业家、商人-高利贷者等构成了农村的中等资产阶级。大量无地、少地农民在农场、企业工作,成为农村雇佣劳动者阶层。小农阶层以种植小麦、玉米、木薯等传统粮食作物为生。另外,农业边疆扩展使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事农业垦殖,成为垦殖农。
  4、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农业人口比重大大减少。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过快,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在不到半个世纪里从31%提高到67.6%。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速度也很快。从1950―1980年的30年里,巴西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由60.6%下降到了25.2%,巴西初步完成了以农业为主体的就业结构向以非农业为主体的就业结构转变。
  5、农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得到发展,在农村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19世纪末,巴西农村的合作运动已经产生。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农业合作社在农村特别是在南部、东南部农村发展起来。1960年以来,农村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70年代初建立的全国性的合作社组织――巴西合作社组织。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中小农户组织起来,并通过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成立经济联合体,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对农村的工业化做出了贡献。农业合作社还提高了小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现代化间歇与改革时期。
  20世纪80年代,巴西的现代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现代化的间歇与改革阶段。80年代,巴西陷入经济危机难以自拔,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是巴西的发展战略发生改变,是巴西现代化中改革与调整的10年。在这20年里,巴西实现由内向发展模式向外向发展模式转变,由国家主导型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在改革与调整过程中,巴西乡村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1、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与上一阶段相比有所下降。1982―1986年,巴西农业增长速度为3.9%,1987―1992年,巴西农业速度为3.8%。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10%以下,但改变了工业化以来农业产值在国民总产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状况。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出口农产品无论产值还是增长速度都明显下降。
  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农业劳动力显著减少,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向大规模农业经营单位集中。
  2、农村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减少了对社会的干预和控制,农村民间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农业合作社外,农场工人联合会、小农场主协会、地区消费者组织、信贷联盟等民间组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3、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的联系更加密切,农工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0年,巴西农村每10个成年劳动力中,有4个在非农生产活动中就业。同时,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附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与二、三产业联系更密切,农工联合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
  4、城市化速度仍然很快,但出现人口向农村回流趋势。这20年的时间里,巴西的城市化速度非常迅速。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67.3%提高到2000年的81.2%。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失业率增加、贫民窟大量出现、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之后,巴西出现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回流的现象。1992年,巴西农村成年人口开始恢复增长,农村人口外流的规模大大降低。
  
  巴西乡村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巴西农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巴西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豆、咖啡、柑橘、甜橙等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畜牧业发展也非常迅速,其产值已经提高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农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大庄园式农业寡头体制被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关系――大农业企业所代替。前者是建立在封建的生产关系的大地产制度,由土地寡头把持,土地的利用率很低;后者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地产,使用雇佣劳动,有着较高的生产率。许多大庄园转化成大的农业企业,同时,中、小地产的数量有所增多,地位也相应提高。
  农村民间组织特别是经济合作组织比较发达。农牧业合作社从19世纪末在东、南部已经出现,并快速在全国发展起来。农业合作社是不仅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还从事农村工业的生产,参与政府发展计划,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除了农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外,政治性的民间组织组织如农民联合会等组织数量也越来越多,在乡村社区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城市化水平提高很快,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巴西的主要城市在殖民地时期就已经形成,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城市化水平也逐渐提高,农业就业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00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80%,不仅超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巴西建立了农村养老金制度,只要农民缴纳社会保障金,“退休”后可以领退休金,并有疾病和工伤事故补贴、家庭困难补贴等各种福利。农村实行义务教育,公立学校的日常费用和教师工资都由政府拨给,联邦政府还给贫困孩子的家庭发放上学补贴。农村的公共医疗卫生费用也都由政府负担,在公立医院和卫生站看病免费。
  尽管巴西农村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1、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巴西就形成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地产制。几个世纪以来, 巴西经历了从奴隶制、租佃制到现代雇工制的一系列重大变化, 但大地产制一直延续不绝。土地高度集中导致土地利用及生产经营的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土地占有不均导致社会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公平,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2、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巴西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南部、东南部地区比较发达,这些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存在,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下,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除了农业发展,农村不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还体现在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3、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两极分化严重。1996年,巴西的基尼系数为0.6,是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公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另外,巴西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此外,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发展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巴西现代化的成果,成为了当前巴西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一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硕士,
  第二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