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水,65岁,山西省稷山骨髓炎医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所创中医治疗骨髓炎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997年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00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模”,是全国首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唯一的一名农村医生。
“如果说我为医疗事业做了一些成绩的话,这点成绩对于整个社会是微不足道的。我是残疾人,明白残疾人的痛苦,研究这个病,就是为了更多人不要残疾。”
他是一个仅有6个手指的残疾人;他是一名医生,却因为残疾没有上过一天卫校;他亲尝百草,一次次在自己身上做药物试验;他以非凡的毅力,攻克了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医学顽症骨髓炎,创造了诊治17万人无一例截肢的纪录;他是全国86万乡村医生的优秀代表,更是8296万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杨文水是“不懂得宣传”的老先进,这一点是很出名的。记者几次三番与他联系,原由意义说了几次,直到确认不是有偿宣传,老人家又问,“是残疾人杂志?”这才欣然应允。与老人家有几十年交情的稷山县委新闻中心副主任杨明有说“这很正常”,杨文水就是这样的人,目前仅有的一些报道都是他获得全国劳模、全国自强模范后几家中央级大媒体追着来的,前前后后县里安排好,杨文水不用说太多,儿子杨金录和杨明有都说得比他好。
老人这次谈兴不错,领着记者在医院的前前后后跑了个遍,他想用自己的心路历程激励那些同自己一样的残疾人,“因为我的人生就是在一次次打压中起来的”。
书读完了,药材也尝遍了
左手怎么残疾的,65岁的杨文水不太记得,那时他还不到6岁,后来大人告诉是在地里拣麦穗时被战争遗留的雷管炸伤的。
自己残疾,知道得病的痛楚,年幼的杨文水一直想学医。五六十年代,农村医疗条件落后,疫病流行,巫医兴盛。镰刀把手割了,压上旱烟叶,就算完事;病重的,就请人送鬼,七天七夜不让人接近,耽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看到这些,杨文水更下定决心:有生之年,一定要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初中毕业,杨文水满怀信心地报考卫校,分数够了,卫校却以他左手残疾为由拒收。杨文水据理力争,我还有一只手啊!苦苦哀求,无济于事。回乡后,不甘心的杨文水坚持自学中医知识,有时间就去村卫生所当助手,负责配药发药。
卫生所的工作是业余的,每天还要下地劳动,挣工分。杨文水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卫生所没有药柜,他就把各种草药,分门别类地装进纸糊的口袋里,码放在土炕上,捧着《本草纲目》,对照相关条目,品尝药材的味道,熟悉药性药理。厚厚的书读完了,药材也尝遍了。练习针灸时,他就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浑身扎遍,却乐在其中。
熟悉中医后,他又转向西药和中成药。买不到参考书,他就找各种药品说明书,一张张贴在本子上,自制一本“常用药物学”认真研读。每当病人来抓药,他都要仔细询问得的什么病,认真记到本子上,然后再把方子抄上。短短3年时间,积累了50多万字的笔记。
一次偶然的事件,杨文水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神医”。村里一个小孩得了肺炎,一直高烧不退,别的医生都没办法,杨文水试探着对家长说:“我替孩子扎扎针看看?”虽然有些疑虑,焦急的家长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杨文水连着七天给孩子针灸推拿,真的痊愈了。慢慢地,杨文水的医术传开了,乡亲们有啥疼啊痛的,都来找他。
土法炼丹,治病救人
1967年秋天,杨文水正在地里干活,有个名叫黄喜枝的小女孩由家人领着找到他。女孩被砸伤的大拇指烂得不堪入目,手指已经截了一节,仍被县医院建议继续截。
杨文水从未见过如此重症,翻遍医书,才断定小女孩得的是骨髓炎。
骨髓炎,中医里俗称烂骨头病,是医学界公认的仅次于骨癌的顽症,大多由外伤引起,轻者溃破流脓,重者断骨截肢,造成终身残疾。西医一般采用抗生素消炎和实施截肢手术控制病灶,但是国际上最高治愈率不过50%,而复发率高达35%。
根本找不出一个对症的方子,但是看着父女俩渴求的目光,杨文水只好咽下了“这病我没治过”这句话。抱着一线希望,他大胆配制了去腐生肌的药外敷用外敷,同时,给患者内服清热解毒等汤药。没想到,一个月后,这只小手竟奇迹般的痊愈了。
但是第二年,杨文水用同样的方法,连续给两个骨髓炎病人治疗,却不见效果。就在这时,听到了不少冷嘲热讽,“大医院都治不好的病,一个赤脚医生那能治得了!”
杨文水由此开始研究骨髓炎,并立下决心:决不实施致残或留后遗症的疗法。
古籍《疡科纲要》里记载了一种叫“三仙丹”的拔毒提脓特效药,可以用于骨髓炎的治疗。方子已经失传,杨文水决心自己炼制。没有炼丹的工具,他自制了锅、炉,自己拉风箱。炼丹需要油,在那个限量供应的年代,一次就把家里全年的猪油用完了。白天要下地劳动,于是,每天深夜,杨文水守在炉子旁直到天亮,长期的汞气刺激使得面部麻木,头痛恶心。
为了试验丹药,他把家里的大黄狗的腿打断,待溃烂后敷上三仙丹,大黄狗疼得全身发抖,但终究还是治好了。为了体验药性,杨文水甚至拿自己做试验。他在腿上割了两个一寸左右的刀口,分别敷上两次炼成的三仙丹,一阵麻木之后是揪心的疼痛,差点没昏厥过去,而另一种,是一种比较轻快的痛感……哪个药效好,疼到什么程度,心里都有数了。60多次的试验后,“三仙丹”终于炼成了。
小小丹药,疗效神奇。不仅周边乡镇的患者纷纷求治,连别的县的患者也慕名而来了。后来,卫生部的干部过来考察工作,提出要看杨文水的研制设备,杨文水直说不能看,人家笑了,你还要保留啊。杨文水打开家门,一看,那些设备比原始社会的还原始。
一根手指手术照做不误
1997年5月13日,是杨文水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全国自强模范,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有幸在座谈会上汇报了自己的奋斗事迹。江总书记面带笑容,紧紧地握住杨文水只有6个手指的双手。
就是这双手,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也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
仅靠“一根针,一把草”的治疗方法,只能解决小片死骨、单纯堵道和没有死骨的病性,而对已有一大片死骨和骨瘘孔的患者则难以见效。想提高治愈率就必须手术取出死骨,而知识的欠缺,还有这只残手……1973年,杨文水决定自费进修,卖掉家里唯一值钱的自行车,步行100多里到运城卫校,托人给编到了医士四班。他打算得很好: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兴高采烈去报名,结果班主任一看他的手:一个手指也想做手术,还是回去当你的赤脚医生吧!杨文水又一次被拒之于校门外。尽管说得很淡定,但是感受得到,“医士四班”这四个字已经像烙印一般烙在了老人的心里。
不让学就自己学。但是手术到底怎么做,杨文水没进过卫校,更没参观过手术室。无奈之下,他想到一个法子。过去农村的小孩夭折了,不兴土葬,往往扔在河滩上就完事。夜里,杨文水偷偷将小孩的尸首抱回来,对着书本在油灯下细细揣摩,研究每一根骨头的位置,如何连接,就这样有了最直观的人体解剖图。天没亮,又赶紧给送回去。
现在,杨文水的手术技巧,被晚辈的医生们称为“魔鬼级”――闭着眼就能摸出每块骨头的占位和其他脏器的移位。只剩一个小指的左手,看起来肉乎乎,可操起手术刀,稳准狠俱全,一丝都不抖。
这是苦练“一指功”的结果。杨文水从拎铁皮水桶练起,打满一桶水,用左手小手指提起来,每天坚持练两遍,直到能拎起60斤重的一桶水走出500多米远。将一把大头针撒在地上,然后用小手指一根一根地捡起来。细针被拨过来、拨过去,捡起来又撒下去,光秃秃的手掌和小手指无数次磨得鲜血淋漓。一年后,杨文水已能用左手灵巧地捡起地上的针和线。
恰巧,他的右边脸上长了一个面疮。检验“一指功”功夫,正好在自己身上开第一刀。他左手一指按住毒疮边沿,右手拿手术刀稳稳扎下去挖掉,右手放下刀,左手一指轻轻压上止血棉,止住血。右手的针要缝合,左手一指捏着细线,轻轻一挑穿了过去,与右手配合得天衣无缝,几分钟后手术完成了。他以实际行动证明,残疾人一样能做健全人所做的高难度工作。
既有妙药,又有做手术的“绝活”,需要做手术做手术,不需要的内服外敷,杨文水先后治疗了17万多人次,患者遍布海内外,令人惊奇的是竟无一人截肢。他的中医治疗骨髓炎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称为“人类伟大的创举”。
抱着金饭碗不会吃
八十年代,村卫生所改制,要把杨文水转为国家正式工,杨文水不愿意,“就转我一个,大伙儿怎么办?”一直到现在他也没转正。有人说:“杨文水,你的药那么灵,发财的机会来了!”但在村卫生所里,杨文水的药膏只收成本费,老百姓花几元到十几元钱,就能治好病。症状轻的,他不收钱。当时,农民一天挣二毛钱,在杨文水的医院住一天院才三毛钱。因此,需要更新医疗设备时,杨文水根本就掏不出钱。让卫生部门支持,人家一句话,你这不是抱着金饭碗不会吃嘛!自己解决!
没有任何外来支持,杨文水硬是把三间旧瓦房的村卫生所,发展成今天这所全国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疗效和科研最高的中医专科医院,每一寸钢材,每一方木料,都是他的心血。有人建议把医院搬到稷山县城去,杨文水坚决不同意:地方大,各项费用就高,势必会转嫁到病人头上了。
杨文水尝过苦日子的滋味,用有限之力,帮别人渡过难关,是他的心愿。来这里的病人大多都四处求医过,倾家荡产的都有。杨文水在每个病房的后边建了一个小厨房,置备了燃气炉等各种厨具,病人可以自己开伙做饭。这间小厨房方便了患者,却占去了两张病床的面积。有人算了一笔账,全院125间病房如果不设小厨房,可以增加250张病床,这对于求诊者始终饱和的医院来说,仅床位费一项每月便是上万元。
曾经贫困的南梁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南梁村只有一条4000米的泥土路和外界相通。于是,杨文水出资8万余元,将这段路拓宽铺油,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如今家家接通了自来水,也全是杨文水出资建水塔、购水管,挨家挨户地装好的。他还和全县429户残疾人家庭签订了中药材收购保证书,只要是残疾人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在价格上优惠,而且常年保收,即使市场饱和滞销,杨文水也照合同全部接受。在村里,杨文水很受人尊敬,据说,即使村民发生口角,最多只在医院门外争论几句,是绝不会进医院的。
医院的花园里,伫立着一尊李时珍像,香火不断,老人说,每一个出院的病人都会自发地过来供上几柱,他当医生不图挣钱,这里能一直旺着,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