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界,“打眼”就是说走了眼买了假东西,但是,打了眼还不能说,说了就寒碜、就没面子,所以凡是做收藏的人大多对此讳莫如深。 白明,圈里人称他:“片儿白”。一个收集了6万多块古瓷片的收藏家,拥有了京城第一家古瓷片博物馆,坐落在崇文区的花市,起名为“睦明唐”博物馆。50岁的白明,凭借他20多年的收藏亲身经历及朋友们的收藏感受,以《打眼》一书讲述了他瓷片背后的故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白明敢把他“打眼”的亲历故事讲给大家,就是提示收藏爱好者们多长知识少打眼。从宋明清几代到现在,几乎没有专门谈“打眼”的书籍。白明胆大,敢“吃”螃蟹,他说:“最主要的是我受骗也特别多,我就想把这个谈出来,警示我们的收藏大军要谨防古玩行里的陷阱。”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天青色”的汝官瓷,是为有宋以来中国五大名窑,即汝、均、官、哥、定之首,史书上记载:“汝”,五窑之魁也。白明很早就对汝窑青瓷情有独钟,做梦都想得到一件汝窑的瓷器,哪怕是一块瓷片。十年前的一次机会,他坐上了去往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这里正是汝窑的所在地)的列车。一下车他先就被眼前的画面惊呆了:这里的村前坡地上,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坑,这些土坑的四周,到处可见散碎的瓷片。此情此景,令他这个专门到处收“碎瓷烂瓦”的人兴奋不已。
在河南,白明认识了一位朋友老丁,在他的带领下,白明走村串户,见到了真正汝窑瓷片标本,不过,动了收购之心的白明却一片儿也买不到。他们来到了一户人家,房主是一位塌肩驼背的老者。老丁再三叮嘱白明:“不要多说话,也不要多问,看好了喜欢的东西就交钱走人。”待他们进得屋门,那老者就把脑袋探出门外,左顾右盼,确实证明无人跟踪之后,方才把门关上。
老者从被服垛底下掏出来一个大纸包,里边是绿莹莹的一对刻花大碗。这分明是一对“临汝窑”的青瓷大碗,品相极佳。白明知道在宋朝的时候,这一带除了生产供奉给皇宫的“汝官瓷”之外,民间还烧造一种“临汝青瓷”,与当年出产于陕西潼关的“耀州窑”齐名,并列为中国古代青瓷中的上品。想到此处,白明的心前不禁掠过了一阵“功能性战栗”。
老丁似乎一下子就看破了白明的心思,用眼神暗示:“别着急。”然后他就不紧不慢地问老者:“你这两只破碗,要多少钱?”而后,老丁小声地问白明:“您身上带着多少钱?”白明坦白地说:“只有一万多一点儿,你和他商量商量,给我留下一些够回家的盘缠就行。”老丁就说:“好!我替白先生作一回主,两只碗给你一万块钱怎么样?咱可不能让北京的朋友光着腚回家!”
老者表现得很勉强,白明这儿则已经迫不及待地把一捆人民币递了过去。老者和老丁一起点钞票,对着灯泡一张张地验证,看来是生怕有假票儿。白明小心翼翼地把两只青瓷大碗用破报纸包好,揣进了怀里。回到了宾馆,白明不光是没有了睡意,连饥饿感都找不着,就剩下亢奋了。白明寻思着得出去吃点夜宵,要一瓶小酒儿,自己给自己庆贺庆贺。正得意着呢,突然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猛抬头认出了是一位北京的“瓷友”,他身边还跟着几位河南收藏界的朋友。他乡遇故知,这让白明原本就已经兴奋的心情,更加激动不已。
回到宾馆,白明从手提箱里取出宝贝,可这东西摆出来了,白明却没有见着任何人激动或紧张,房间里一片寂静。瓷友中一位年龄稍长的河南朋友肯定地说:“这俩碗的确是假的,这种东西可是骗了不少的人。但是对于咱们来讲,就藏不住狐狸尾巴了,你看这碗上的刻花,太规正!可比宋代的工艺精细多了。再说这火候也不对,那时候可没有这么高的炉温,所以这两件东西的瓷化程度太好了。不用问,宋朝的皇帝要是活到今天,肯定会重赏这个烧窑的人!”最后,他们猜测这两只青瓷大碗出于某某村的丁某某所制,据说在他家里秘密地烧着一座小窑,专烧制“临汝青瓷”。烧好了以后,就散布在别人家,特别是看上去又老实又憨厚的老农家里,然后是逮着谁算谁,这叫“埋地雷”。
第二天白明把老丁叫到了宾馆,老丁则是一脸的无辜,摊开两只手,坚决表示自己没有在家里烧窑,并且当着白明的面给老者打电话,大骂他“伤害了我的朋友”,“我还能说什么呢?知道人家分明是在演戏愣是没辙,反正这钱就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想收是收不回来了。”
出门不认帐的“苦肉计”
白明对于赝品有两种看法。一是历朝历代都有做前朝东西的,这里面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尊古,确实有人喜欢、就是仿古的艺术品。但是,把一个东西做了旧,然后摆出来,再想办法吸引人来上当,把赝品当真货卖给人家,这叫欺世。尊古也好,欺世也好,这个东西本身并没有罪,有罪的是人,我们要抨击的是人。白明说他认识的一位景德镇瓷器大师,仿制烧出了很精美的瓷器,他把它放在他的博物馆里向大家推荐欣赏。
有些人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就丧失了道德的准线,他想把自己的赝品买出去,就设局编排一套完整的连环计,你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人家的局,成为了一个角色。其实,你在表演,他也在表演。这就是白明说道的“心魔”――两个人都是演员,他是想把不值钱的东西卖给你,你是想花很少的钱买到好东西。结果俩人PK去吧。
在白明刚结婚不久,他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找到他,说别人有一件古瓷器要急于出手,6万元,和他手里的拿的画册上的图片一样,据说市场上能卖到30万,这位朋友知道白明有个香港的亲戚,撺掇着他做中间人,这样白明可以净赚20多万。这时的白明开始心动了,白明给亲戚打电话,亲戚当即决定过几天到北京。
于是,白明找到了他的这位朋友,要拿这件东西,朋友说:你要先交6万元钱,白明无奈,只好回家去找钱,他把家里的积蓄都拿出来也凑不了6万元呀。白明只好把自己爱人的玉器陪嫁,还有父亲送给他的一把精致小提琴加上,勉强的把这件东西拿走了,第二天他带这东西如约来到了北京饭店,亲戚派了两个懂行的人,他们一看东西就说,和寄的图片不一样,不是那件东西,这个是赝品。
白明这可傻了,顿时天旋地转。白明立即抱着这件东西往朋友家去,还没等他敲门,就听见他老婆在屋里又嚎又哭,朋友说:“我老婆正在抽“羊角风”,你回去吧。”白明一听就知道坏事了,他那里肯回呀,把门敲碎也要问个究竟,1个小时后,门终于开了,他老婆也不闹了,朋友在一把椅子上威严坐着,白明没说话,就把东西往那儿一放,朋友就说话了,“这件东西不是我的。”白明就像迎头挨了一闷棍,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扭头就走了,他知道什么都要不回来了,从此再也不见他的这个所谓的朋友了,15年后,就是这一棒,打出了他现在的古陶瓷博物馆。
精心设计“连环计”
白明讲述了他一位收藏朋友的亲历故事。这位朋友在外地出差时,去逛古玩店,让他遇到了两家古玩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先是花两万买了一个乾隆年间的盘子,后又被另一家忽悠着以五千元买了回去,一来一去,只算是“跑南京给人送了一万五千块钱”。而精明的古玩商到哪都一样,除了“连环计”、“埋地雷”,还有国内做旧,国外“引爆”,再加上各种各样神乎其神的传说故事,骗局真是一局胜似一局,把局都做到国外去了。
“血的教训”里得来的潜规则并不代表就一定可以不打眼了。白明说,“我是一身除了跟打得跟筛子一样的眼儿之外,一个漏儿都没有捡回来,您说的这个概率有多大,我说它比飞机失事的几率还要小,太少了”。
“打眼”与眼力本身有关,更关乎人的贪心。白明的收藏感悟是“摆正心态,意在研习,以鉴赏为乐,以收藏为趣”。这是在根本上让收藏者多学知识少受骗的制胜秘籍。而想要从“打眼”到“开眼”再到“长眼”,白明说“想开眼首先一条,我们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和大量的学识,来滋养你去对艺术品产生认识”,他就曾经有幸在一个著名收藏家那里看到一个价值148万的竹雕笔筒,一个干巴巴的笔筒要148万,白明说什么也不相信,可专家偏偏一二三四地说得白明思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这样的精品面前,钱的分量相对就轻了”。
白明凭借他多年的打眼经历,提高了他识别古陶瓷的眼力,多年来,他收集了各个朝代,各个窑口大小6万多块古瓷片,给初学者提供了一个提高鉴赏能力学习的大课堂,在他的博物馆你可以用手处摸到瓷片,观看到瓷器的断面,给初学者提供了一个提高鉴赏能力的大课堂。最后白明奉劝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您可千万别因为看见人家拣过漏儿就眼馋,正所谓“十贪九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