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阳光穿过黑夜 [杨海涛穿过黑夜的天籁之音]

  杨海涛1982年出生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天性失明。19岁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7年里,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200次。他的“绝活”是在不懂外文的情况下,用他国语言演唱当地名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妈妈,和你们……”
  
  文/本刊记者 陈涛
  摄影/本刊记者 张立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妈妈,和你们⋯⋯”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站在“鸟巢”的中央,他的嗓音里流出天籁般的《天域》。“歌声里,白云在蓝天上飘过。歌声里,鲜花在草丛中开放。”许多人记住了这位26岁的盲人歌手――杨海涛。
  据杨海涛透露,他之前演唱的《天域》版本是纯中文的,在残奥会上演唱的中英文双语版本,是他在被告知确定参加开幕式演出后,用了20天时间自己学的。外国观众赞叹他发音纯正,具备新闻播音员水平。而他却谦虚地说“发挥正常,基本满意”。
  “我刚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时候,不太爱说话。是唱歌让我更有信心了,音乐已经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杨海涛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出,是他成长20多年来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演出场合。早在演出开始前两个多小时,他就来到后台候场。提前来的目的,就是想感受“鸟巢”座无虚席的氛围,黑暗中的他可以从中找到灵感。
  
  一个晚上学会一首外文歌曲
  
  海涛的歌喉让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之倾倒,而更让他们叹服的是海涛的“绝活”――用当地语言演唱当地名曲。残疾人艺术团经常出国演出,每到一地,都要演唱一首当地的歌曲,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杨海涛。
  7年来,杨海涛先后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近200次。在瑞士,《阿尔卑斯山的玫瑰》的曲作者握着海涛的手说:“你优美的歌喉与纯正的瑞士德语发音令我吃惊!你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在澳大利亚,听完他演唱的音乐家惊叹:“他唱的是澳洲土著英语!”在墨西哥,他把一首当地人都很难演唱的西班牙语民歌唱得字正腔圆、饱含深情。墨西哥副议长赞他“是一个奇迹”!
  
  身为盲人的海涛听力敏锐到能迅速找到放在一张大床上的录音机,只因为它发出了几乎令人难以觉察的磁带转动声,但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海涛来说,要学会这些完全不同的语言是很难的。他清晰记得自己演唱的第一首英文歌曲是《My Dream》。“起初心里真的是没底啊。”慢慢地,海涛找到了自己学外语歌的诀窍――“白天不动,晚上学”。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别人休息,他一个人打开录音机,戴上耳机,一遍遍仔细倾听发音,体会每一个音节和语气,然后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牢记在心中。“琢磨外国人的舌头是怎么转的,怎么发出的这个声音。”有时候,只要一个晚上的时间,他就能学会一首外文歌曲。
  
  农村娃的从艺路
  
  杨海涛1982年出生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一个农民家庭,先天失明让他和弟弟杨海军从小生活在黑暗中。然而上天却赐予他天籁般的嗓音和歌唱的天赋。11岁时,小海涛就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比赛中获奖,但他很长时间里只把唱歌作为业余爱好。
  看不到爸爸妈妈,但是海涛兄弟俩能用心感受到他们的辛苦,身为兄长的他决心要学门手艺养活自己,好让爸爸妈妈少操心。早在银川盲校上学的时候海涛为自己规划的未来就是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从盲校毕业后,他选择到兰州学中医按摩。也是在那一年,他的一曲《懂你》引起当地残联领导的注意,还特地为他请来当地艺术团的老师辅导。
  为了生计,18岁的海涛辗转西安、广东等地打工,做盲人按摩师挣钱。在他看来,音乐带来欢乐,歌唱带来荣誉,但生活还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造。曾经亲手给妈妈治好肩周炎更让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2001年,甘肃省残联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杨海涛的命运。他代表甘肃残联参加了四年一度的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一首《天堂》,举座皆惊。11月,他第一次来到北京演出。12月,他第一次走出国门,去马来西亚演出。回国后,19岁的他正式加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当地残联为他在省按摩中心安排了按摩师的工作,使他更免除了后顾之忧。他也有更多时间花在钻研艺术方面。多才多艺的海涛不仅会唱歌、会按摩,还在学调琴,他说,要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调琴师。
  杨海涛有时候一年往返于银川与北京的次数有30多次,成为北京和银川之间K177次和K178次列车的常客。令人惊奇的是,旅行途中他从不需要人陪伴。“我的行李就是一个大箱子,一般不往架子上放,直接塞到铺位底下,把该用的东西拿出来,然后快到站后把行李收拾好自己下车。”杨海涛说只有到北京需要有人接,因为城市太大、路太复杂了。
  舞台中央,他放声歌唱:“歌声里,我看见了美丽的姑娘。歌声里,我走进广阔的天域。歌声里,我走进幸福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