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你给我打,我自己常常往外都打不出去――还没等摁完号。另一个电话就进来了。”张宝艳说。这里面有志愿者的工作汇报,有寻子家长的哭诉和感谢,有媒体的采访,还有更多热心人的申请和加入。“我每天接打电话的时间就有好几个小时。”
张宝艳大年初三就从吉林通化赶到了北京,她在北京白广路刚刚设立了一个“宝贝回家”网站的办公室,“以前北京没有办事处,有事我们两口子就跑过来,车票钱、住宿钱,费用也不少。现在方便些,我儿子在长春,我爱人在通化,我成天在北京。”
“宝贝回家”寻子网,由张宝艳和丈夫秦艳友于2007年4月自费创建,是国内第一个帮助走失、被拐、被遗弃儿童寻找亲人、回归家庭和正常生活的公益网站。
失而复得的儿子
“以前我从来没觉得生活中有人贩子。”张宝艳说。在东北很少听说有人丢过孩子,但仍然有警觉,“我们老人吓唬小孩有时会说:‘你要不听话,就让拍花子拍走了。’拍花子就是现在的人贩子,据说是一拍,小孩就跟着走了。”直到1992年,她看到一篇描述拐卖儿童的报告文学《超越谋杀的罪恶》,才深深恐惧起来,于是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子,千万不要跟陌生人走,“找不到爸爸妈妈不要哭,否则人贩子看到你就把你领走了。”
没想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张宝艳的母亲跑到单位找她,告诉她孩子丢了,带到商场买东西,回头一见就没了。“当时我就真是崩溃了,我抬腿就往外跑,一下子就坐楼梯上了,腿都软了。”亲戚和单位同事们纷纷出动帮忙,从商场到火车站地毯式搜寻。幸运的是,4岁的儿子最后自己找回了家。
经历这次孩子走失经历后,张宝艳。就很关注这方面的信息。2002年她从银行辞职,到一家典当行工作。空闲下来,她便萌生了写个剧本的想法,警示家长防止丢失孩子,同时还更“单纯”地想感动人贩子幡然醒悟,“你看把人家弄得家破人亡的。”她看到伤心欲绝的家长们顶着风吹雨淋到处贴寻人启事,单打独斗、倾家荡产却收效甚微。受一些小型“寻子联盟”的启发,她设计剧本里的主人公建起了一个免费公益网站,帮助被拐和走失儿童回家。
把剧本变为现实
剧本的写作断断续续花了3年,一开始起名叫《路有多长》,后来改成了《宝贝回家》。写完之后,几家影视公司看好并答应签约,结果到广电审批时却因为是“负面宣传”而“卡了壳”。于是张宝艳和丈夫秦艳友转而开始商议:能否让虚拟的想法变成现实?
“我们觉得要能找到1个孩子就值。”在高校网络中心工作的丈夫负责技术,张宝艳负责管理,网站于2007年4月30日正式开通。张宝艳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开始一份一份地寻找和登记信息。
网站创始,需要大量对外宣传,甚至亲自调查出差,那些日子张宝艳频繁坐车,“白天坐车吐了,晚上回家,打开电视,电视里有车跑我就吐。”起初他们的公益举动受到了不少质疑:会不会是骗钱,会不会是炒作剧本?寒心的家长们开始都不太相信,直至“宝贝回家”用一个个真实的成功案例获得了他们的信任。“有个家长有次快凌晨两点了给我打来电话哭,他白天在家人朋友面前是男子汉。只有等到没人的时候才独自流泪。如果那天我没有接到他的电话,他很可能就会从楼上跳下去。”
渐渐地,家长们将寻找过程中发现的其他孩子信息也发布上来,志愿者也开始逐步参与进来。张宝艳除了睡觉和吃饭,每天早起就上线,维护网站内容和管理全国70多个志愿者群。其中分门别类,有寻亲群、信息对比群甚至家长工作群等。志愿者加入需要严格的信息验证。在各地的活动联系也非常谨慎,以防寻亲家庭的信息泄漏,给其他商业网站或骗子以可乘之机。
20分钟寻找,21年别离
2008年1月18日,“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获得了通化市民政局的登记注册,有二十多位网站维护人员。志愿者多达3万多人,遍布大陆、港台,甚至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家。
目前网站登记有寻子、寻家者的5000多份数据。2009年,“宝贝回家”创造了志愿者3个小时就找到孩子的纪录,2010年,这个纪录刷新为不可思议的20分钟。
离家21年的苏永固被破门而入的人贩拐走时还不到5岁,亲人的面孔在脑海里早已模糊。20lO~11月中旬,“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小梅在帮助四川小伙肖来强(本名赖强)找回父母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其家人以前的寻人启事提到,当年当地还有一名叫赖成的孩子同时被拐,小梅便记在了心里。11月20日,小梅在网上偶然发现了福建小伙苏永固的寻亲日记,便主动联系了他,表示愿意提供寻找帮助。对方谨慎地表示着感激,告诉小梅自己的身体特征及童年记忆。偶然提到:当年有个跟他一起被拐的四川孩子听说刚刚找到了家。听到“四川”和“刚找到家”这两个关键词,小梅立即联想到了成功找到家人的肖来强。
不出所料,苏永固说那个孩子就叫肖来强,当时被卖到了邻村。随着交流的深入。苏永固回忆的细节与现实不断贴合起来,仅仅用了20分钟小梅就激动地告诉苏永固:你就是那个被拐失踪21年的四川孩子赖成!
罕有交集的两个案例就这样重叠联结到了一起,苏永固借助两地志愿者的帮助迅速与四川的家人取得了联系,经验证,家乡的父母终于确认这就是他们失散多年的孩子。多年的流离和辛酸,回家的心愿竟然不可思议地一朝实现!
表面上看这次成功出于偶然。而实际上若非志愿者的细心与热情,断不会将茫茫人海中的千头万绪梳理清楚、联系起来。而在全国各地,“宝贝回家”千千万万的志愿者们,都像小梅一样以火一样的执着,通宵达旦地奋战在网络与现实之中。他们时刻注意着身边的福利院与街头的流动儿童,一旦发现可疑,都会及时上报,综合协调,甚至会装扮为情侣、陌生人等实地进行跟踪调查。“宝贝回家”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而高效运转,如今通过“宝贝回家”,已经有180多个家庭找到了他们失踪的子女,重获团圆与宁静。
期盼有一天能够关闭网站
公安部非常支持“宝贝回家”的公益事业,2009年召开打拐专项会议后,专门邀请“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征求意见。张宝艳和秦艳友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等得到了公安部的采纳,找家的儿童经网站协调可在异地免费采血,收集到公安系统的数据库中。此外各省市公安机关的打拐办都加入了“宝贝回家”网站QQ群,建立了联合打拐机制。
“宝贝回家寻子网”逐渐成为了信息最全的寻子平台。由于怕影响“宝贝回家”的公信力,他们起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赞助,完全自费维持运转。每月电话费都上千,网站经济非常紧张。但即便有时出差在外吃饭,寻子家长抢着付账,回来之后他们就把钱打到家长的手机上了。2010年,张宝艳联系上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达成协议,成立了一个“宝贝回家慈善基金”,拥有了公募的资格,从此可以合理合法地接受社会各界的慈善捐助。
乘着前不久刚刚兴起的“微博打拐”运动东风,“宝贝回家”与新浪做了一个技术对接,还与百度展开合作:百度梳理了“宝贝回家”的数据库。只要上传照片到信息平台,就可用人脸识别系统迅速匹配,为寻找失踪儿童提供帮助。
2010年11月中旬,正在外地出差的张宝艳突然接到中央电视台打来的电话,得知自己入选了“十年法治人物”。“这是我们第一次获得这么大的荣誉。这说明家长和社会认可了‘宝贝回家寻子网’。”她表示“宝贝回家”将继续无私无偿地帮助寻找被拐与走失儿童,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进行打拐。并为相关立法的完善贡献微薄之力。
但她内心里的真正愿望,其实是有一天能够关闭网站:宝贝回家路,到那时不再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成长,所有的家庭都能温暖团圆,再也没有母亲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