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中国 去北京值得吗 [青春中国,志愿北京2008]

     赛会志愿者:今天,你报名了吗?      “我是在去年10月报名奥运会志愿者的。当时,同学们见面就问‘你报了吗?’我们都觉得报名是应该的,班上26个人,20个人都报名了呢。”在“志愿中国?人文奥运”网络大讲堂的会场,北京外国语大学三年级学生赵静笑着对记者说。
  赵静报名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项目由“迎奥运”志愿者、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和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四个部分组成。赛会志愿者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受关注度最高的一个。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期间,将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直接为赛会提供服务,其中奥运会赛会志愿者7万人,残奥会赛会志愿者3万人。他们主要在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非竞赛场馆进行志愿服务,涉及礼宾接待、语言翻译、交通运输、安全保卫、医疗卫生、观众指引、物品分发、沟通联络、竞赛组织支持、场馆运行支持、新闻运行支持、文化活动支持等工作。
  2006年8月28日,北京地区的奥运赛会志愿者招募率先拉开帷幕,北京80多所普通高校都设置了报名点。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招募活动还没开始,赵静就四处打听,“我有一个学姐,现在在外交部工作。2001年,她做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那时我还在上中学。她跟我讲的时候,我特别羡慕,心里想,有朝一日我也得当一回世界大赛的志愿者。所以我特别努力地学英语,希望有机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派上用场。”赵静说。
  外语水平是选拔志愿者时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招募的通用政策规定,志愿者申请人应具备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外语优势会为申请人在赛会志愿者的竞争中增加砝码。像赵静这样外语专业的学生十分受青睐。
  除了高校学生,北京地区赛会志愿者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普通民众。
  来自黑龙江省的张先生,今年3月在其居住的西城区团委指定的网络系统上报名,“原来以为只有北京市民可以报名赛会志愿者,后来听说只要是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都可以报名。不方便上网的,还可以填写纸质报名表。据说北京18个区县都有奥组委设置的报名点。我周围的同事几乎都报名了。”
  志愿者招募工作开展后,京外省(区市)人员,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人赛会志愿者的招募也相继开始。
  2007年1月19日,面向京外30个省区市招募赛会志愿者的工作启动。30个京外省(区、市)各招募赛会志愿者100人,其中奥运会80人,残奥会20人,共计3000人。2007年3月28日,面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人赛会志愿者的招募工作也已启动。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2008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申请人的队伍日益壮大。截至2007年4月28日17时,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报名总人数已达488684人。其中北京地区报名人数为294340人,在校大学生占七成。京外省区市报名人数为176607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华侨华人和外国人报名人数为17737人。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更新。
  目前,青岛、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香港六个京外赛区志愿者招募工作,在北京奥组委统一领导下,由各赛区赛事组织机构负责,正在按计划积极推进。未来将有更多人加入到赛会志愿者的大家庭中。
  
  前期志愿者:辛苦并快乐着
  
  章晨是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新闻系一名普通的四年级学生。她拥有一个让周围同学羡慕不已的“头衔”――北京奥运会前期志愿者。
  前期志愿者是在奥运会筹备阶段,经过招募选拔,参与奥组委的日常工作或专项活动,义务为奥组委提供服务的人员。他们大多是高校学生,也有一些专业人士。在北京奥组委秘书行政处、总体策划部、国际联络部、体育部、新闻宣传部、工程和环境部、技术部、法律事务部、媒体运行部、场馆管理部、新闻中心、志愿者部等部门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
  北京奥运会前期志愿者项目于2004年3月开始,计划到2008年8月初结束。在这期间,奥组委根据需要,以3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招募。2004年全年招募24人,2005年85人,2006年239人。2007年3月,北京奥组委向社会招募前期志愿者119人。
  在很多人眼中,北京奥组委是一个庄严神秘的地方,而亲身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与奥组委零距离接触的前期志愿者们,无疑是人们眼中的幸运儿。他们所做的工作也因此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其实,许多前期志愿者做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甚至可以用琐碎和繁重来形容。
  在奥组委,章晨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接听关于奥运志愿者的咨询电话。最多时一天要接听80多个热线电话。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工作琐碎、无趣,而章晨却十分认真地对待。为了保证回答的准确性,她经常查阅各种资料,每次回答都耐心而有条理。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齐龙,是奥组委秘书行政部负责资产管理的志愿者。他的工作是和奥组委的家具“打交道”――分清新家具、旧家具,房间家具数量和编码,为每个房间出具家具清单。
  杨丹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在奥组委媒体运行部综合处担当志愿者。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她都跟电梯和复印机做伴,忙着复印公文、传送公文。为了提高文件传递的速度,她先是熟悉盖章、复印、登记、取文等最基础的流程,然后用小本记下部门内所有人员以及其他部门公文流转人的姓名、电话,甚至体貌特征。
  做过奥组委前期志愿者的崔玉开说,“做志愿者很辛苦,但在工作中我收获了满足与荣誉,我感到非常快乐。也许志愿者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奥运会正常运转都离不开他们。能为奥运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因为服务阶段、工作部门不同,奥组委的前期志愿者们可能互不相识,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选择――报名奥运会赛会志愿者,继续为2008服务。他们的志愿服务经历,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城市志愿者:今年“五一”不休息
  
  “五一”黄金周,当忙碌的人们纷纷停下脚步享受悠闲假期的时候,有一些人却比平时更忙碌,其中就包括在北京城市志愿服务站上工作着的城市志愿者们。
  5月1号到7号,由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申请人和城市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北京各大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旅游景点、餐饮住宿的1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上,为公众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医疗等志愿服务。
  赵先生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北京奥运会骨干志愿者之一。作为奥运城市志愿服务站点负责人,他一大早就 来到北京图书大厦前的广场上,张罗志愿者们整理制服、码放材料、布置站点。“五一期间为了保证地铁四号线的施工,我有三天要24小时值班,下了班再来这里。虽然有点辛苦,但是为了奥运,值得。”赵先生说。
  北京市农科院研一学生王宁,在西单城市志愿服务站工作了两天,为来咨询的人们贴了2000多个“微笑贴”,发放2000多份奥运宣传材料。从小生活在西城区的她对周围街道十分熟悉,每当有游客前来问路,她总是非常热情地回答。“对地理了解是我的优势,”王宁自信地说,“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奥运会志愿者。”
  “五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共有4000名骨干志愿者参与城市志愿服务,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北京站站点,同仁医院的志愿者们向来往游客积极宣传防暑降温常识,还准备好了防暑降温药品;在什刹海荷花市场站点,一对志愿者夫妻热情地向过往游客介绍奥运会志愿者的工作,并用英语向外国友人介绍北京历史文化和什刹海地区特色酒吧、风景名胜;在天坛北门站点,志愿者们自制了详细、精确的交通路线图,向外地游客介绍从天坛北门到各大公园和旅游热点的公交搭乘、换乘线路……
  利用假期进行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春节,北京城市服务的志愿者们就开始行动了。
  2007年2月17日至24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团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展了北京城市志愿者“春节服务周”活动。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会志愿者申请人,社会志愿者和部分外籍留学生中选拔出的2000余名城市志愿者,在5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为公众提供以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助、区域特色服务等志愿服务。这期间,志愿者累计接待报名咨询及其他公众共计约195000人次,分布在城八区28个站点共计约14万人次,分布在十个郊区县的22个站点共计约45000人次,发放各类志愿者宣传材料和物品共23万余份,接受现场纸质报名人数4000余人。
  从“春节服务周”的50个站点、2000名志愿者,到“五一服务周”的100个站点、4000名志愿者,奥运会城市志愿者的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志愿者有效运行模式初步形成,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初步确立,激励保障体系也已经建立。这些都为奥运会城市志愿者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介绍,北京奥运会城市志愿者招募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预计将招募40万城市志愿者。在赛会期间他们将主要服务于北京和其他奥运城市的500个服务站点,为国内外媒体记者、观众、游客以及广大市民的生活、工作、出行等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志愿者是怎样“炼”成的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曾说:“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志愿者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他们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
  毫无疑问,志愿者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标志。
  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悠久的志愿者文化相比,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志愿者还很“年轻”,但成长十分迅速,并逐步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从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到多哈亚运会、雅典奥运会等大型赛会,中国青年志愿者们以一次又一次的全心付出,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王雪峰,曾把青年志愿者比作钢。他说,炼钢的时候,在钢水里加入不同的元素,钢的品质就会不一样。而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志愿精神是最重要的元素。
  志愿精神体现为自愿地参加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体现为满腔热情地为社会服务,以积极的精神实践生命的价值。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存在内在一致性。
  从汉字的构造来看,“志”与“愿”是形声字,它们的形部都是“心”。这表明志愿工作是一种用心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义举,是在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驱动下做出的个人自由决定。
  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标志是心心相扣的心形。它象征志愿者、运动员及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宾客心连着心,用心服务、奉献爱心,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光彩。舞动的人形,展现了志愿者以奉献为乐的志愿者精神。
  对于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申请人来说,除了志愿者精神,他们还要接受包括奥运知识、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医学常识、安全风险与防范知识等奥运通用课程的培训,主要通过面授、远程培训、实践培训等方式进行。经过选拔,一部分赛会志愿者将参加专业培训,成为专业志愿者。在比赛时,奥组委将对赛会志愿者进行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志愿者申请人会逐渐分流,一部分成为赛会志愿者,另一部分成为城市志愿者。
  目前,针对赛会志愿者的通用培训已经展开,对包括驾驶员志愿者在内的专业志愿者的培训和考核也在积极推进。
  2008年,这些中国的青春力量,将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我们拭目以待。
  
  奥运志愿者的前世今生
  
  “没有志愿者就没有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说。
  100多年前,在希腊雅典,奥运志愿者伴随现代奥运会诞生。他们身上凝聚着奥林匹克精神,见证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每一步。顾拜旦:第一位“奥运志愿者”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它以坚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为依托,顺应社会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产物,也是体育国际化的需要。
  1892年,法国教育家顾拜旦(Plerre de Coubetin)正式提出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构想。他认为志愿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有着高度的契合,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通过志愿者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在朋友和同时期各个体育协会首脑的支持下,通过类似于志愿者性质的工作,顾拜旦创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1894年6月16日到24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来自美国、英国等12个国家的79名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主张。同年6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1896年4月6日到15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由于开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伟大功绩,顾拜旦被视为第一位“奥运志愿者”。
  
  早期志愿者没有“名分”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有900多名从事与奥运会组织有关的外围工作的“志愿者”。之后,1900年巴黎奥运会、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以及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志愿者”这个词都没有在官方的报告中明确出现。当时的志愿者以家庭成员或朋 友组成的小组为主,规模很小。他们以匿名的方式从事体育联合会、体育俱乐部和与奥运会组织有关的部分工作。虽然处于萌芽中的奥运志愿者没有正式的“名分”,但他们的行为是利他主义的,与当代志愿者的核心精神一致。
  
  童子军:志愿者的雏形
  
  童子军运动由巴登?鲍威尔(Baden-Powell)1907年在英格兰发起。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提供志愿服务的童子军和军队第一次出现在正式报告书中。国际奥委会专门给一名瑞典妇女志愿者颁发了特殊奥林匹克奖章,因为她的六个孩子参加了奥运会,小儿子作为童子军参与了维持秩序、传递信息的志愿工作。在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童子军主要负责传递信息、维持安全和秩序、帮助公众,同时也从事各种体力劳动,如运送旗帜和排除障碍物等。在巴黎奥运会上,童子军还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
  
  志愿者第一次大发展
  
  1952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是奥运志愿者发展的里程碑。在这一届奥运会上,组委会为了节省开支,动用大量的志愿者来承担各种工作,其中包括女性志愿者、青年组织、学生等。奥组委首次对奥运志愿者进行培训,让他们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
  “二战”后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剧增,规模扩大。国际奥委会为了保持奥运会的纯洁性,拒绝商业的加入,这一保守做法致使奥运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76年蒙特利尔甚至因为举办奥运会而债台高筑。到了70年代后期,愿意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只剩下洛杉矶。为了节约开支,各届奥运会的组委会都动用大量志愿者参与各项工作。
  这个时期,童子军依然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上,志愿者由男童子军、女子引导员和空军训练团的成员组成。虽然志愿服务的回报只是食物,但童子军们的工作却让比赛场馆的经理非常满意。
  培训也是这一时期奥运志愿者工作的关键词。1960年罗马奥运会将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结合在一起,只有那些具备最好的法语、英语和其他语言知识的人才能被选中。在这届罗马奥运会上,志愿者第一次担任广播员。
  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志愿者工作进一步细化,他们除了做接待、信息传递等常规工作,还特别为国际奥委会成员等领导提供一对一的个人服务。
  
  升格为“正规军”
  
  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是奥运志愿者发展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6703名志愿者组成了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的奥运会志愿者团队。
  1984年的洛杉矶奥组委是由私人组织的,政府没有参与,28742名志愿者成立的志愿者部给组委会的经费、组织和管理带来极大支持。就志愿者的数量和工种的种类而言,洛杉矶奥运会是奥运志愿者发展的重要阶段。之后,志愿者的功能被确定下来,以后历届奥运会中基本没有改变。
  
  走向专业化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官方报告组成部分的奥运会术语汇编第一次给出了奥运志愿者的清晰定义:“奥运志愿者是在举办奥运会过程中,以自己个人的无私的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接受报酬或其他任何回报的人。”
  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到雅典奥运会,奥运志愿者的组织已经包含在组委会和人力资源计划中,朝着组织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对志愿者进行的培训内容也日益丰富和规范化。20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将培训任务交给南半球最大的一个培训机构(TAFENWS)。该机构为11万名奥运志愿大军(包括100多名员工)提供了100多万小时的培训。
  现代奥运志愿者已经成为奥运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为举办国的奥组委增加人力资源,节约成本,而且作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为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