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导向的中小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创业板这个融资平台。 如果把中国创业板从孕育到诞生看作一场万米长跑的话,现在已进入最后一百米的冲刺。
但这一百米,并不好跑。
启动:一波三折
都说中国创业板“十年磨一剑”,而更为确切地说,它走过了整整十一年。
事实上,1998年1月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应该被看作是创业板萌生的种子。从那时到现在,它可以称得上是经历了三届政府的“元老级”方案。
过去的十一年,无数人对中国创业板充满期待,而他们的期待也一次次地在现实面前化为无奈和失落。
1998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决定,由国家科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制总体方案,进行试点。
同年8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视察深圳证券交易所,提出要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功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在证券市场形成高科技板块。一时间,有关创业板即将诞生的消息不胫而走,由此引发了媒体有关“创业板是否从主板抽血”等系列讨论。
事实上,当时人们的想法过于单纯,创业板的设立并非和主板争夺资金那么简单,它更多地事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蓝图,利益也涉及方方面面,因而在此后的无数轮论证过程中,方案一波三折。
2000年4月,刚刚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周小川在“2000年中国企业高峰会”上表示,证监会对设立二板市场已作了充分准备,一旦立法和技术条件成熟,我国将尽快成立二板市场,这里说的二板就是现在所说的创业板。
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再次点燃市场热情,讨论再次升温。然而,一盆冷水从天而降:2000年下半年开始,以纳斯达克为代表,以高科技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全球各股市开始单边下跌,科技网络股泡沫破灭,国际市场哀鸿遍野,中国创业板难产。
于是,从2000年底开始,红极一时的中国创业板话题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一沉寂就是三年。
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对发展中小企业提出包括直接融资在内的一系列要求,使得创业板市场的推进有了紧迫性和必然性。
同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品种,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党的文件中再次出现创业板字眼,这又一次激发了人们极大的热情。
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同年5月,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市场。这个在主板市场框架内相对独立运行的“新市场”的诞生,标志着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出有益的步伐。但是,“中小企业板块”毕竟不是创业板,依附主板的事实让人们对创业板的期待再次陷入迷茫。
一年后,深交所在北京南郊低调举行中小企业板一周年纪念活动的时候,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对笔者有关“何时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的问题笑而不答,沉默意味深长。直到两年后的2007年8月,我们才又一次听到创业板迈出的实质步伐:国务院批复以创业板市场为重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方案。
从2000年算起,尘封了近7年的创业板市场建设又一次浮出水面。
加速度:再遭寒流
200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建立创业板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同年3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2008年将加快推出创业板,积极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力争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争取在上半年推出创业板。
话音即落,证监会紧锣密鼓,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就创业板规则和创业板发行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然而中国创业板命运是如此多舛,八年前的一幕再度上演:2008开始,一场始料未及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国内外资本市场遭遇寒流,单边下跌的股市让创业板的诞生再次蒙上阴影。
和八年前的科技股泡沫不同,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谓空前:中小企业资金成本急剧上升、贷款更难。自主创新导向的中小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创业板这个融资平台。
在传统金融体系不能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时候,推出创业板的呼声再次高涨。
撞线:就差一百米
十年来多少人望穿秋水,等待中国创业板的诞生。然而当年信誓旦旦排队的风投公司很多已经不见踪影。据了解,原定为创业板001号的北大科兴生物有限公司的创业者们更是各奔东西,而其他等待上创业板的高新企业也已灰飞烟灭。
而最新等待的2000家中小企业则更是在融资的愿景和当下资金链的紧绷中小心翼翼地摆布着平衡关系。
尽管经历了太多等待,但现实依旧残酷:创业板的进程再次被搁置,从去年《办法》已经结束征求意见到现在近一年,但有关方面对创业板的推出时间并无下文。刚刚闭幕的两会上,证监会官员最新表态,将择机发布《办法》,但推出创业板仍“没有时间表”――此前所说的“两会之后立即推出”的传言再次被证实有误,沦为主板创投概念炒作股票的题材。
百米撞线何其难,难就难在当下仍有几大问题尚无定论,首先是创业板融资需求与高门槛的问题。
就目前公布的信息而言,中国的创业板门槛依旧很高。
在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创业板IPO办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设立多道“门槛”:想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需过的第一关为“发行人应具备一定盈利能力”。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需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三成。
此外,“发行人应具有一定规模和存续时间”,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发行后股本不少于3000万元,以期控制市场风险。
凡此种种,有资深风投专家表示,这些不高不低的硬性规定注定了中国的创业板无法出现类似百度等低起点高增长的企业。“创业板”之创业又何从谈起呢?
此外,创业板与股指期货如何平衡?说白了,这是一个制度建设和产品的关系,但它们之于市场价格中枢却要求迥异:创业板所需要的是一个市场点位相对较高的时机,股指期货则要求在市场底部切入为佳。目前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再加上拟上市公司业绩可能出现巨幅波动,让创业板的推出举步艰难。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重启IPO与推出创业板孰先孰后?据透露,新股发行改革将最先实施,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了,才能让日后的创业板更健康地运行。
市场对以往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体制性不公现象诟病颇多。因此要重启市场的融资功能,发行制度改革是一道不得不跨过的坎。这个坎儿,还有上面说的那些个坎儿,能在今年跨过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