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史郎(1912-2006) 日本京都府人。曾于1937年和1944年先后两次应征入伍,参加侵略中国河北、南京、徐州、汉口等地的战斗,并在1937年参与南京大屠杀。1987年向世人公布战时日记,并于同年专程赶到南京,向中国人民谢罪。自此,多次赴南京、中国各地及在日本国内,以亲身经历证明日军的战争罪行,以其良知和勇气赢得谅解和尊重。
1月3日去世。
科雷塔•斯科特•金(1927-2006)
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代,她是丈夫马丁•路德•金最坚定的支持者。马丁曾告诉世界:“我有一个梦想。”科雷塔在丈夫遇刺身亡后继续坚持这个梦想,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被誉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第一夫人”。她的墓碑上刻着《圣经》中的名言:如今要坚守信念、希望、仁爱,这三样;但其中最大的是仁爱。这对夫妇的行动,远远超出了一个梦想。他们把民权运动的声音传到了全世界。
1月31日去世。
王选(1937-2006)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并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他的发明,使我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得到了彻底改造。正像一位网民说的,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2月12日去世。
张中行(1909-2006)
生于河北。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哲学诸领域,人称“杂家”。1980年代始,十余年间相继有《顺世论》、《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流年碎影》等著作行世。以其见识深邃、文笔独特受到广泛关注。性格耿直,一生清贫,安于做布衣学者。生前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未名四老”。启功评价他:“说现象不拘于一点,谈学理不妄自尊大。”
2月24日去世。
米洛舍维奇(1941-2006)
在敌人眼里,米洛舍维奇是罪孽深重的恶魔;在支持者眼里,米洛舍维奇是英雄。据说,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无法击倒我”。米氏1983年步入政坛,1990年代执政南斯拉夫。2000年9月,他竞选南联盟总统失利。次年被软禁,同年6月被引渡到荷兰海牙前南战犯国际法庭,被控在1990年代发生于前南地区的武力冲突中犯有反人类、种族屠杀、战争等60多项罪行,包括1992至1995年波黑战争期间,塞族军队对萨拉热窝的包围;1995年塞军在联合国设立的“安全区”内杀害8000名穆族平民。克罗地亚政府发表公告称,米洛舍维奇发起的战争曾导致数十万人伤亡、上百万人逃离家园、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3月11日去世。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1921-2006)
生于波兰,近几十年来最流行的非英语系科幻小说家,出版科幻小说20多部,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2700万册。作品幽默风趣,富于想象与哲理。著名小说《索拉里斯星》曾被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及好莱坞当红导演索德伯格两度拍成电影《飞向太空》。莱姆性格倔强,曾就学医学院却拒绝参加毕业考核,塔可夫斯基为其小说拍的著名电影,被他贬为“太空里的《罪与罚》”。2005年商务印书馆曾推出莱姆的作品《索拉里斯星》和《完美的真空》。
3月27日去世。
加尔布雷思( 1908-2006)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政治,从罗斯福到克林顿,每一个民主党总统都任用他或听取其咨询,使他每每能把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不过他大部分经济学著作都针对一般公众。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批评美国的消费文化造成了物质丰富、社会服务缺乏;攻击企业利用广告诱惑消费者,通过刺激过分的需求来解决消费品生产的过剩。他在环境问题上,比其他人至少领先了10年,指出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对环境所带来的伤害要远远超出消费品带来的好处。他提倡所谓的“新社会主义”,包括住房、医疗和交通设施的公有化,在自由经济高奏凯歌的今天已经显得“过时”。他的许多理论缺乏经济学上的技术细节支持,被同行视为“非一流”,但其实际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4月29日去世。
李钟郁(1945-2006)
结核病防治专家,1983年进入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科学杂志》在1997年称他为世卫组织的“疫苗沙皇”。2003年5月当选世卫组织总干事。上任之初恰逢SARS肆虐亚洲。成功率领世卫组织抗击SARS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阻击禽流感。《时代》将他评为2004年世界最有影响100人之一。世卫组织说,由于李钟郁的努力,全球抗击流行病的准备比以往任何时候做得更好。
5月22日去世。
阿布•穆萨卡•扎卡维(1966-2006)
出生于约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从1980年代末进入阿富汗与当地人一起反抗苏联入侵开始,他的名字一直与“抵抗运动”联系在一起。1999年,约旦指控他试图在庆祝新千年之际袭击美国人和以色列人,并缺席判处他死刑。2001年,他参加阿富汗战争抵抗美军,在战争中失去一条腿,人称“独腿将军”。2002年他赶赴伊拉克建立“安萨尔”组织,策划刺杀了美国驻约旦首都的外交官。2003年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结束后,他组织策划多起大规模袭击,造成美军士兵和民众共计数百人死亡。2004年初扎卡维在费卢杰地区创建“统一和圣战组织”,并于10月宣布效忠于“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将组织更名为“伊拉克圣战基地组织”。
6月8日去世。
希德•巴瑞特(1946-2006)
英国传奇摇滚乐队“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创始成员之一。“平克•佛洛伊德”是摇滚史上堪与“披头士”、“滚石”齐名的传奇乐队,从1967年发表首张专辑算起,已在乐坛活跃近40年。乐队1979年发表的专辑《墙》(《The Wall》)风靡全球,美国唱片协会统计显示,全球发行量超过2600万张。巴瑞特原是乐队的团长、吉他手兼主唱,也是绝大多数歌曲的作者,但在1968年因精神衰弱离队,过去30年来一直深居简出,依靠早年有他参与创作的Pink Floyd专辑的版税生活。
7月7日去世。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
纳吉布•马哈福兹被誉为“阿拉伯小说之父”。他一生共撰写了约50部小说、200多篇散文以及400多篇新闻专访。其代表作有著名家族小说“三街”(《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道路》、《盖贝拉威的孩子们》和《尼罗河上的船家》等。1988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当时人们给予他的评价是“他是中东地区最高雅最值得尊重的作家,并且为宗教宽容发出强烈的声音”。
8月30日去世。
魏斐德(1937-2006)
国际著名明清史专家。1959年哈佛大学毕业,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自1965年起,开始在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系任教直至今年6月退休,在该校担任东亚研究所所长11年之久。还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和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主席。用史景迁的话说,魏斐德体现着“像是行吟诗人与特工相混合”的迷人气质。主要著作有《洪业:清朝开国史》、《中华帝国的衰落》、《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主义与城市犯罪,1937-1941》等。
9月14日去世
奥莉娅娜•法拉奇(1929-2006)
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7岁时便投身新闻事业。作为记者法拉奇表现出勇敢乃至冒险的职业精神。她曾于上世纪60、70、80年代穿梭于战火硝烟间,采访越南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及南美战乱。她还采访过很多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包括基辛格、甘地、阿拉法特、西哈努克亲王及我国领导人邓小平,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她在采访中表现出特立独行的“犀利”,并因此备受争议。晚年长期寓居美国,直至前不久自感来日无多她才叶落归根,回到家乡度过最后岁月。
9月14日去世。
王光美(1921-2006)
中国20世纪最为传奇的女性之一,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原全国政协常委、大型扶贫计划“幸福工程”发起人。她的一生有很多身份:大家闺秀、数学女王、中国第一个原子物理的女硕士毕业生、万人仰慕的“第一夫人”、12年的阶下囚,以及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她的一生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
10月13日去世。
何家栋(1923-2006)
何家栋早年是“一二•九”运动中所涌现出来的爱国青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加入共产党。1950年代初主持创建工人出版社。1952年被开除党籍后,执笔整理了《赵一曼》、《方志敏战斗的一生》等一批革命传记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文艺书。近年来他发表了一批研究国际、国内现实问题的文章,受到知识界关注。早年真诚地投身革命,晚年真诚地反思历史,这样“两头真”的老人,为数不少。何老则是他们中间最有力量的反思者之一。
10月16日去世
霍英东(1922-2006)
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香港的贫苦家庭。1950年代,创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和有荣有限公司,后组建霍英东集团。立信置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贡献极大。房地产业发展带动建筑材料业,他进军海底采沙业,成为“海沙大王”。因对香港经济做出重要贡献,他被推举为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与他人共同创办的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成为澳门经济主要支柱和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后,霍英东率先积极开始了在内地的事业,晚年致力开发对联结香港、支持珠三角与广东经济建设有极大贡献的南沙项目。
10月28日去世。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2006)
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货币主义经济理论的宗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主张自由经济,反对政府过多干涉经济。人们常常将他与主张政府调控经济的凯恩斯相提并论,弗里德曼始终对凯恩斯心怀敬意,尽管他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凯恩斯。他的世界观本质上颇为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最出名的口头禅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的理论深刻影响了1980年代的两位国家领袖――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66年至1984年间,他每隔两周为《新闻周刊》撰写的专栏,是运用经济分析阐明当下事件的典范。
11月16日去世。
邹承鲁(1923-2006)
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对呼吸链酶系的研究为我国酶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960年代,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制工作。这一重大发现当时在国际上的影响,不亚于中国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90年代末期以后,在很多科学家沉默时,一反多年来在学术界只做不说的习惯,一次次站出来拆穿“核酸风波”、“基因皇后”、“人体器官克隆”等一个个骗局。
11月23日去世。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1915-2006)
皮诺切特是近40年来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1973年他依靠政变上台,上台以后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使智利在1980年代开始了被称为“智利奇迹”的稳定增长,成为(至今还是)南美洲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国家。同时他也是坚定的民主制度拥护者,甚至用不民主的方式推行民主体制,据说他曾暗杀了一批智利左翼政治人物(左翼人物一度走私军火进行武装斗争);1990年,他遵守诺言还政于民。他用专制推行民主,用铁腕扑灭反民主的人,与其他独裁者的追求刚好相反。但他逮捕10多万人,以及其中涉及的酷刑暗杀,却使他在接下来的16年里心惊胆战,先是流亡英国,随后在1998年被捕,遣送回智利以后随时面临牢狱之灾。据专门调查皮诺切特统治期间侵犯人权事件的“雷霆报告”(Rettig Report)指认,共有2095人的死亡牵涉到皮诺切特。
12月11日去世。
约瑟夫•巴伯拉(1911-2006)
著名卡通《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作者比尔•汉纳已于2001年去世。汉纳负责故事,巴伯拉负责绘画,两人凭《猫和老鼠》在卡通界一炮而红。他们所创立的汉纳•巴伯拉动画团队创造出了《猫和老鼠》、《瑜珈熊》、《摩登石头人》等深受喜爱的动画形象。其中《猫和老鼠》留下161个动画片,几十年来,赢得7届奥斯卡金像奖,破过无数的纪录,也笑破了千万人的肚皮。1995年,巴伯拉在接受采访时骄傲地说:“人们都跑来告诉我,‘我看着您的动画片长大,现在又陪着我的孩子重看一遍。’动画永远不会过时。”
12月18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