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欺网络于一时,不可能欺网络于一世 几年前,人们还认为网络只是一个虚拟世界,它不能现实地成就或毁坏一个人。那时的经典说法是,“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龙,还是一条虫”。但是,现在再也没有人这么说了。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正相反,你混在现实社会中,可能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龙或是一条虫,甚至你也容易把一条龙混成一条虫,把一条虫混成一条龙。但是,要在今天的网络上,蒙混过关和被埋没的可能性都比较小。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立志要欺世盗名,愚弄公众,最好不要到网上去,而你要有真实而真诚的诉求,在网络上也比现实世界更易获得认可,获得同情和响应。
我想说的是,互联网是“比现实社会更现实的社会”。这是互联网进入微博时代的特征。2010年,中国的“微博社会”重新检验了许多在传统现实社会中被人们默认的东西,而更多的正在等待检验。“西太大”事件只是一小小的案例。
在传统社会形成的公众人物,正在经受微博时代的验证。许多公众人物在微博上受到了再教育,变得更谨慎更有敬畏心。这也有无数的例子。传播得比较广的,是郭德纲先生在网络的“继续教育”下“成长”的故事。网上可以查到郭先生自2010年8月徒弟打人事件以来的两次道歉。事件之初,郭先生很有点不在意,还对着网民干。第一次的道歉,也有点油腔滑调,内心不服的样子。但在“社会各界”的“继续教育”下,最近的第二次道歉,就“思绪万千”、“颇多感慨”了,并且归结到个人的“过度膨胀”。作为一个靠公众知名度吃饭的艺人,话说到这个程度,也就差不多了。
那么,谁是“社会各界”,谁在“继续教育”他,我想“最有耐心”的,应该不是有关方面(有关方面的“封杀”实际上没有起作用),而应该是微博时代的网络。在过去这一年,有过郭先生同样历练的不少。周立波先生算一个。此公于2010年底接受了一次网络检验。原本,周先生表演的小丑娱乐,公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但是,他在微博上暴露了一种跟许多网民大相径庭的价值观,引来无数的鄙薄。周先生开始的对策,跟郭德纲先生差不多,以一人之力对抗网民,用更丑的话和网民对骂。周先生要经过实践,才认识到“口才极佳”也不可能是网络的对手。然后,他采取的办法是沉默。
应该注意到,早先已经有许多名人“不适应网络生存”而退守传统社会去了。例如余秋雨先生。开始他也把网络作为传播手段,但他的博客成了公众骂他的园地。他先是把博客评论功能关了。但是,人们把他的文章转到另外的地方,另辟园地开骂。于是,秋雨先生不上网了。这等于说他被网络检验过,并贴上了标签。
不过,一个人如果不主动到网络世界去表现自己,如果不是因为某种原因被网民拎到网络上拷问,也可能免于网络的鉴定。但要进入网络,又要欺骗网络,是不行的。你可以欺网络于一时,不可能欺网络于一世。你也不能臆想自己去引导网络。网络就是公众意愿的载体,一个公众人物应该把它视为自己惟一的呼吸和生存的环境。
这一原理,当然同样适用于政治人物。对于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先生,有许多不一样的社会评价。但有一个说法一定没有争议,那便是,他是中国公众最为熟悉的宣传干部。因为他始终不离不弃地跟网络奋斗在一起,从“QQ时代”到了微博时代,网络呈现和放大他的官方工作。中途,他也有点受不了这份考验,关闭过微博。但这正是他“被网络教育”和检验的过程,他也应该承认网络改变了他不少。
在传统社会,再好的制度设计,公众和公共人物的距离也是遥远的,够不着的。公众人物的懿行或败德,也容易混淆。但在网络世界,这是不成问题的。网络已经可以使大众和公众人物交流,无距离地表示赞同、质疑和反对。而公众人物的名声,也被网络锁定,网络就是他们的一道“验证码”。有人把这称为“大众启蒙精英”。但这其实更应该看作一种互动,是大家在培养精英。
上个世纪上半叶,李大钊先生有过一篇名文叫《庶民的胜利》。现在看起来,李先生的欢呼或许有嫌草率。但在今天,面对网络说,这是庶民举票的平台,庶民可能在这里取得胜利,公众人物有可能在这里被驯服,应该没有多少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