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林:新华社的报道应注意格调

  

  7月11日《京华时报》2版转载了一则来自新华社的消息,报道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复馆筹备工作,《京华时报》的编辑为此还专门配了一个尾题:“我驻伊使馆复馆追踪”。有意思的是该消息的大号字标题为“复馆前数拒美军提供安保”,小号字副标题才是“我驻伊使馆正寻找临时馆舍”,也就是说,这则消息的处理完全是将拒绝美军安全保护视为新闻眼,作为报道主题的复馆筹备工作则成了消息的背景。

编辑如此安排自然出于报人特有的敏感,“拒绝美军安全保护”当然更引人注目,更有新闻价值。然则为何拒绝美军的安全保护呢?报道云“复馆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接受美军的保护,就可能面临更大的危险”。这当然也可能有道理,因为美军是伊拉克武装分子袭击的首要目标,目下的伊拉克,哪儿有美军,哪儿可能就更危险,接受美军保护,很可能遭遇“城墙失火,殃及池鱼”。话到这里,正常的理解应该是,美国军事占领当局鉴于伊拉克目前严峻的安全局势,主动提出保护中国驻伊外交人员的安全,这是一种毋庸置疑的负责的、善意的、友好的表示;
而中方之所以谢绝(或“婉拒”)美军的安全保护,纯粹是由于顾虑这种保护对于中国外交人员安全的无效性与负面性,而不应是出于其它什么考虑。这里我首先想指出的是,在目下伊拉克那种极度严峻的安全形势下,婉拒美军保护是把自己的安全压在了恐怖分子、武装分子或说抵抗力量的网开一面、对中国友好、不滥杀无辜。然而此前的大量事件表明,制造事端的伊拉克恐怖分子、武装分子或说抵抗力量从来没有网开一面、从来不对任何人友好,专门滥杀无辜,他们对自己的普通百姓同胞都毫不留情,遑论“非我族类”?如是,拒绝美军的安全保护,对美军不过是少了几趟差,乐得一点清闲,我们却很可能由于“压”错了“宝”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到那时我们就很难再像以往那样去指责“美国军事占领当局未能尽到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因此我驻伊外交人员婉拒美军安全保护的决策不能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之举,我由此更为他们的安全担忧。

  

  然而同样值得关注的问题却在于新华社的报道方式。在谈及美军的提议时,新华社先是说“美军曾数次‘示好’”,后又说“他们的‘好意’都被中国外交官婉拒了”。示好与好意均被打上了引号。打引号是什么意思呢?从中国语言符号系统的惯常表述来看,打上引号的“示好”实际上就是动机有问题的“示好”,所“示”者并非真“好”,而打上引号的“好意”当然是不怀好意。引号的言外之意不外乎是,美军主动提出派兵保护我外交人员居心叵测,图谋不轨甚至暗藏杀机,我外交人员机智地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没有上他们的当。然而如此怀疑的根据何在呢?未见报道。如果毫无根据地怀疑美军的动机有问题而又冤枉了人家,那岂不成了“好心当成驴肝肺”或以什么什么之心度什么什么之腹?这就不仅是不智,而且是不仁了。别说人家提出派兵保护你确乎是出于安全考虑,即便美国人的动机确实有问题,在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之前,我们的新华社这样的官方权威机构,发消息时也不宜轻易打引号,无端怀疑人家的动机。这样轻则落下疑神疑鬼、刻薄狭隘之讥,重则引起外交关系不睦甚至外交纠纷。说到底,一味地把美国人妖魔化、专门与美国人过不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不该或者不必怀疑时偏要胡乱猜忌,对我们解决中美之间的重大问题,例如美国人在台湾事务上干涉我国内政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呢?

  

  打个引号就维护了民族自尊吗?就捍卫了国家主权吗?就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了吗?那不太阿Q了吗?说到底,其实又是狭隘民族主义阴暗心理的流露,这种做法对在国际社会中捍卫中国的权益、树立中国的形象有百害而无一利。

  

  众所周知,在中国目前的新闻体制下,新华社作为中国官方最权威的通讯社,通常是代表中国最高决策层讲话的。作为大国之喉舌,它不仅传达着中国对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基本态度、观点与立场,而且也表现着中国的风度、格调与智慧。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它不应像某些小报或者准小报那样一味地哗众取宠,迎合某种盲目的情绪,更不应该格调低下,风度尽失,小家子气。它应该清醒地、理智地、富于前瞻性地引导潮流,客观地、全面地、及时地向大众传达真实的信息,从而体现出泱泱大国的气度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