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日,北约吸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 国正式入盟,成员国一下从19国增加到26国 。此次北约扩大是冷战结束以来北约进行的第二次扩大,(成立以来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自北约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扩大。同年5月1日,欧盟接纳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10个新成员,实现了从15国到25国的飞跃,这是欧盟第五次同时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展。欧洲历史上这次大规模的整合,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几乎同时进行的和平东扩方式得以实现,欧洲又一次被推向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举世瞩目的前沿。它不仅对欧洲、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与政治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北约和欧盟东扩的背景
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介
北约的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冷战时期在美国控制之下,由美国和西欧国家联合组成,旨在抗衡社会主义苏联的地区性军事政治集团联盟。北约自成立至今已有55 年的历史,经历了五次扩大。
1949 年4 月4 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12 国的外交部长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该组织。1949 年8 月24 日公约开始生效。原始会员国有12 个。土耳其和希腊1952 年2 月18 日加入;
德国1955 年5 月9 日加入;
西班牙1982 年5 月30 日加入;
波兰、捷克和匈牙利1999 年3 月12 日加入;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 国2004 年4 月 2 日加入。北约共有成员国26 个。北约地域横跨欧亚和北美大陆,集西方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力、财力和军力于一体。目前,不论从土地面积、人口总数、还是从经济水平和军事实力等方面来衡量,北约都是世界上首要的军事政治集团。不仅如此,北约目前还有20 个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签署国:乌克兰、阿尔巴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芬兰、瑞典、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白俄罗斯、奥地利、马耳他、马其顿、瑞士、北爱尔兰、克罗地亚和塔吉克斯坦。另外,北约还有5 个联系伙伴国和对话国:埃及、以色列、摩洛哥、突尼斯和毛里塔尼亚。北大西洋公约范围实际上已扩展到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其实际影响已遍及欧洲、北美、中亚、中东和北非。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仅是西方最强大的政治军事联盟,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地区性军事组织。北约是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重要载体,是维系美欧政治军事关系的关键桥梁,也是俄罗斯安全、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北约自成立伊始便一直是美国军事战略和全球战略的晴雨表,国际关系演变中一块举足轻重的珐码。
2、北约东扩意欲何为
北约东扩是指北约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中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该组织。北约东扩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4 年1 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第一步是向原华约成员国和前苏联国家推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计划规定参与国必须在北约指导帮助下,按北约模式和标准对本国国防体制、军队编制、防务结构、军队建设和军事训练进行改造,为正式加入北约预做准备。1995 年9 月北约首脑会议通过《北约东扩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东扩的原则、目的及加入北约的条件,正式启动东扩进程。1997 年7 月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确定了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为被接纳的首批前华约成员国的名单。1999 年北约成立50 周年时正式吸收上述三国为新成员。2004 年4 月,北约又吸收了七国新成员,顺利实现了第二轮东扩。
从理论上讲,北约是冷战的产物,理应随着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而消亡,然而北约非但没有解散,反而还在不断扩大。北约东扩是冷战后北约为自己合法生存提出的主要依据。同北约有关和依靠北约的大部分政治家与学者,提出了“北约扩大或者死亡” 的口号。他们认为,扩大将为该联盟提出新的目标,将维持其存在。对此,美国几位前国务卿曾经一语破的:如果北约不东扩,这个历史上最成功的联盟必然要面临最终被丢进历史垃圾堆的危险。北约停止东扩进程将使 “苏联卫星轨道” 永远存在,祸患无穷。为此,北约千方百计地寻找各种理由为东扩进行辩护。概括起来,北约提出东扩的理由大体有:“保持北约活力论”、“消除欧洲分裂论”、“填充战略真空论”、“促进欧洲稳定论”、“应付未来挑战论”、“维系欧美关系论”和推广“民主和平论”。然而,这些理由充其量都是西方卫道士们的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从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现实看,推动北约实行东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北约东扩是美国冷战后提出并施行的“参与和扩展” 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旨在通过继续参与全球和地区事务,扩展“自由民主国家的大家庭”,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因此,“北约东扩首先代表美国的重要政治利益”1, 在美国政府内部被看成是可以与马歇尔计划相媲美的历史性事件。
美国极力推行北约东扩也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确保美国在欧洲的重大经济利益。西欧历来是美国投资和贸易的重中之重地区。据统计,美国对西欧的贸易占其对世界贸易总量的21.8% , 在欧洲的投资占其国外总投资的49% 。在北约中居领导地位的美国提出“经济第一”的口号,在其“参与和扩展战略” 中声称要努力开发中、东欧新兴的“民主市场国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北约东扩也是美、德、法、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东欧争夺市场和投资场所的表现。
北约扩大不仅仅对美国的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会创造一个“巨大的军事装备市场”,使美国的军工企业获益受利。冷战结束后,美国盯上了中东欧极具诱惑力的军火市场。竭力为本国军火商开辟新的销售市场是克林顿政府力主北约东扩的初衷之一。用民主党参议员汤姆·哈金的话说,扩大联盟等于“军备生产商的马歇尔计划”。2 军备问题专家戴维· 鲁普“在这个问题上既不是为了军事,也不是为了政策,而是为了几十亿美元的生意。”3北约东扩代表欧美双方相互需要的共识。首先,北约使美国在欧洲的势力有理由存在。
美国仍然需要欧洲,既要通过北约维护其在欧洲的战略利益,又要通过北约来制约欧洲形成独立的安全防务特性,同时还需要欧洲充当“第一机场” 和补给集散地。其次,欧洲安全也离不开美国的参与。目前欧洲防务力量薄弱。尚不具备独立处理自身安全问题的能力和机制,因此对美国在欧洲的存在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再有,北约东扩是为了阻止德国迅速向中东欧迈进。英、法及其它西欧国家均希望通过扩大北约来制约德国。布热津斯基这样认为:“把德国拴在一个较大的框架内就为解决20 世纪欧洲最大的安全问题提供了可能。”北约东扩同时也是对中东欧国家的请求做出的答复。自东欧剧变、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以来,由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安全真空及来自对俄“帝国野心” 的深忧,中东欧一些国家始终把同西方经济和军事一体化奉为国策。加入北约,近年来已经成为它们的目标。这首先能够从机制方面寻求对国家安全的保证。更为重要的是,中东欧国家急于想加入北约与其说是出于对安全的担心,毋宁说是为了取得西方自由大家庭的成员证,“回归欧洲”。如果从大门——欧盟进入欧洲办不到,哪怕走旁门——北约也行。
北约东扩矛头无疑针对俄罗斯。如果说冷战期间西方对苏联的警惕是由于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的威胁,那么,冷战后西方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们则显得更热衷于从俄罗斯300 多年的扩张与争霸的历史中,解析俄罗斯目前和未来的对外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固然无法与昔日的苏联同日而语,但它毕竟是欧洲大国与核大国,还有庞大的核武库,对美国国家利益仍是最大的潜在挑战者。因此,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国际地位,通过北约东扩来遏制和防范俄罗斯,造成俄难以复兴的条件,正是美国的战略意图。
3、欧洲联盟简介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52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组建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1 月1 日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5 年4 月18 日,六国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将上述三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于1967 年7 月1 日开始运作。1993 年11 月1 日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欧盟(欧洲共同体)经历了五次扩大。
1973 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 年1 月1 日,希腊成为欧共体第10 个成员国;
1986 年1 月1 日,葡萄牙和西班牙同时加入,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 个;
1995 年1月1 日,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盟,欧盟成员国扩展至15 国。欧盟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10 个候选国的谈判从1998 年3 月开始,2002 年12 月13 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决定结束与10 国的谈判,正式邀请10 国于2004 年入盟。2003 年4 月16 日,欧盟15 个成员国在雅典同10 个候选国签署了入盟条约。在分别完成各自的国内立法审批程序后,这10 国从2004 年5月1 日起正式加入欧盟。欧盟共有成员国25 个。
4、欧盟东扩的历史必然
自从欧盟创建以来,加深欧洲的一体化和扩大一直同步进行。欧盟东扩是指欧盟将中东欧二次大战后建立的原社会主义国家等纳入欧洲统一进程,从而建立一个欧洲人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和平统一的“大欧洲”。20 世纪80 年代末的苏东剧变、华约和经互会组织的解体,使得阻碍欧洲统一的两大障碍即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顷刻之间消失了,通过一种和平方式东扩从而实现统一的可能变成现实。面对共同的欧洲文化归属和中东欧转型国家重返欧洲(文化)大家庭的愿望,20 世纪90 年代中叶欧盟推出了东扩计划,并把它同欧元与共同安全和防务一起看作是后冷战时期欧盟实现欧洲安全和稳定的三项主要行动。1993 年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制定了欧盟东扩的三大框架原则:建立稳定的、制度化的国家机器,保障民主、法治秩序,保护人权,切实尊重少数民族权利;
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
承担成员国义务,把政治、经济货币联盟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也成为入盟候选国的选择标准。欧盟东扩既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必然性步骤,也是中东欧国家冷战后“回归欧洲” 的简捷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实现中东欧国家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欧盟现有成员国的均质化发展。欧盟东扩的动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4
从欧盟的视角看,首先,东扩战略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决定。目前欧盟的经济实力已经与美日等量齐观,成为当今世界一支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因而它完全拥有作为国际格局重要一极的资本和实力。但是,欧盟在外交与安全等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意志,难以用一个声音讲话,被称为“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军事上的侏儒”。欧盟要想成为未来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一极,就应吸收欧洲地区具备条件的更多国家加盟,以增加其在世界格局中的政治权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东扩战略也是欧盟权衡经济利益的结果。一方面,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压力下,欧盟迫切希望拥有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
另一方面,处于转型改制时期的中东欧国家拥有1 亿多人口的市场容量,在地缘上与欧盟紧密相联,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这对于目前面临经济衰退和财政危机困扰的西欧国家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为了开拓中东欧市场,欧盟也需要尽快把中东欧国家接纳进来。第三,东扩战略更是欧盟出于地缘安全的考虑。冷战时期,欧洲一直是在美苏对峙中求生存,依赖美国保障自身安全,难以有所作为。吸收中东欧国家入盟,欧盟不仅可以使其疆域大为扩展,而且可以防止未来俄罗斯的再度渗透。东扩不仅可以确保欧洲地区的安全与和平,而且有利于摆脱美俄的控制,在世界多极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自主权。
从中东欧国家的视角看,中东欧国家历史上一直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欧洲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西欧那种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整合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纷纷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对于中东欧国家来说,重新融入欧洲、与欧盟全面接轨、实现欧洲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安全与繁荣,而且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加入欧盟带来的大量资金支持与援助可以使其迅速摆脱目前经济上的困境;
尽快建立一个能承受国际竞争压力的市场经济体系;
推动其国内民主政治建设,尽快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尊重人权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制国家;
还可以使其彻底摆脱俄罗斯的控制,寻得新的安全依托和政治归属感,并获得在欧洲事务中的发言权。
因此,东扩无论对欧盟还是对中东欧国家来说,无疑都是件“双赢” 的事情。值得指出的是,在关于欧洲未来的讨论中,“认同” 已经成为一个使用频繁的关键词。综观后冷战时期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关“欧洲认同” 方面的讨论 5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欧盟东扩。德国著名学者哈贝马斯指出,当前欧盟各国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而政治联系则相对松弛,所以有必要超越民族界限,建立一种新的认同形式。6
认同(identity)一词在汉语中有认可、同一性、身份和特性等含义。它的概念出自于社会心理学,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在某种情景下,行为体在与他者的比较中产生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认同可以有个体认同(individual identity),也可以有集体(collective identity or group identity)。前者回答“我是谁?”后者回答“我们是谁?” 集体认同起码包括两个因素:第一,团体内(in-group)属于该共同体的一种成员资格。这种成员资格往往是共同体成员间的精神纽带,成员通过这种纽带,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7 第二,团体外(out-group)与我们不同的“他者” 的存在。任何共同体都是在和其它共同体的比较中认识自身的。所以,对内,集体认同能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共同体社会的凝聚力所在。对外,集体认同能够设立明确的边界,从而被外界认可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体认同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很多种,如宗教认同,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等等。)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最为基本的一种认同与归属形式就是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一方面对内产生凝聚力,能够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使一定区域的人们联合起来实现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它还有对外排斥的一面,这种对外排斥往往发展成盲目自大排外的狭隘心态。在二战前的欧洲,民族认同的狭隘性成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欧洲认同是一种新型的集体认同,它是一种超国家的认同形式,是对现有民族认同狭隘性的一种超越。对内,欧洲认同的形成,将发展出一种新的归属形式,欧洲人凭借这个欧洲认同结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对外,欧洲将进一步通过与他者的比较认识自己的特性,逐渐把自己和其它共同体区别开来。
欧洲认同的基础是什么?许多学者毫不犹豫地把答案指向欧洲的共同文化和历史传统。8 综观近年欧盟东扩计划实施进程,人们不难看到,除政治、经济和安全因素外,欧盟东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文化因素的制约。
陈乐民先生说:“欧洲,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概念,或文明概念。”9从战略的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到,正是欧洲大陆无休止的战争,使人们在欧洲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政治意识,或者说是战略意识,即通过把分裂的欧洲重新联合起来以实现欧洲的和平。这种联合不同于欧洲历史上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一直存在的军事上的结盟,而是为了永恒和平而追求的欧洲统一。10 追根溯源,欧洲一直存在着追求统一的思想。正是这样的战略理念,导致欧洲人历经曲折最终走向了一体化的目标。“欧盟东扩最终目的是维护和加强连接欧洲国家间的文化纽带,通过文化凝聚力和欧洲不同文化的共处方式,使欧洲避免政治不同性。”11
二、北约和欧盟东扩的影响与意义
北约和欧盟这两个性质不同的组织同时进行扩大,是冷战结束10 多年来西方为巩固冷战“成果”,以其价值观改造中东欧,进行势力范围扩张所采取的重大实际步骤。如果说冷战结束使欧洲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西方的倾斜,而“两扩”则以组织形势确定了西方主导的欧洲政治和安全格局。欧盟扩大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使欧盟占据了欧洲政治的主导地位;
北约东扩从组织上确定了冷战后的欧洲安全格局,加强了美国军事上对欧洲的主导地位。两扩将根本改变欧洲地缘政治和安全形势,牵动着欧美俄三角互动关系演变的敏感神经。
1、北约东扩的重大影响
北约东扩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北约新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北约东扩是冷战结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震动和争议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北约的首轮扩大把北约的防线向东推进了大约700 至900 公里,更加接近俄罗斯边界,面积增加了485 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6000 万。北约的第二轮扩大后,总人口达8.199 亿;
总面积达2397.98 万平方公里;
军队人数达474.76万,零距离接触俄罗斯,又将置4000 万人于北约的安全保护伞下。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军事问题分析专家迈克尔·奥海隆承认,“从根本上说,(北约东扩)是再度肯定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美国的实力以及威慑力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7 国正式加入北约的仪式并未选择在北约总部,而是在美国白宫南草坪上大张旗鼓地举行。这给外界传递的信息是,7个国家与其说是加入了北约,毋宁说是加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反恐联盟。与1999 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个前华约国家加入北约相比,新一轮东扩标志着北约从地区性政治军事联盟向全球性政治军事组织迈出了新的一步,对确保美国及北约的战略利益,对欧洲安全格局乃至整个世界安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进一步向中东欧拓展阵地,欧洲的地缘安全格局被大大改写。冷战时期华约、北约双雄对峙,如今,几乎所有前华约成员国都已被北约收编,甚至连原苏联的3 个加盟共和国也戴上了NATO(北约)的徽标。北约以输出安全带动输出政治,让前苏联东欧阵营的新成员接受了它的价值观和理念,同俄罗斯分道扬镳,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对美国言听计从,成为美国赏识的“新欧洲”。这表明与冷战结束时一样,加速形成一个完整而自由的欧洲是美国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
第二,有利于美国实施其推行的大西洋战略,通过强化对欧洲的掌控,进而控制欧亚大陆,维持其惟一超级大国的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北约影响和势力范围在不断扩大:军事干预波黑内战,发动科索沃战争,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支持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推动北约在阿富汗实施并扩大维和行动。目前,美国又极力敦促北约以集体名义参与伊拉克的维和与重建,而且还要求北约在“大中东” 地区发挥作用。19 国变为26 国,比数字扩大更有意义的是地理上的扩展。因为这些国家覆盖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的广大中东欧地区、俄罗斯的传统上的势力范围,而这些地区如今已成为北约的“领土”。为此,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东扩“为实现这一地区的安全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这对美国近期反恐和挤压俄罗斯,长期控制欧亚、掌控两洋(大西洋、太平洋)和维护美国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无疑具有重大作用。
第三,俄北关系进入新的合作与冲突并存期。北约与俄罗斯虽然建立了“20 国机制”(现在已经不是“20 国机制”,而是“27 国机制”了),但它是双方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俄罗斯通过“北约—俄罗斯理事会” 赢得了对北约安全事务更大的发言权,增加了对北约的牵制。北约第二轮东扩突破了俄从波罗的海到黑海一带列为北约不能逾越的“红线”,直抵俄西北部边界,距离圣彼得堡只有几十公里。有人称北约东扩将成为也可以说是“苏联第二次解体”。12对此,俄罗斯对北约的策略表现出矛盾的两面,软硬的两手。一方面不得不以务实的眼光看待北约东扩,但同时又称北约扩大“是旧思维的一种惯性”,一再声明反对东扩的立场没有变,频繁军演回击北约东扩。应该说,这既是俄罗斯的无奈之举,也是俄罗斯的明智之策。今后,北(约)攻俄守的基本态势仍将继续下去。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将是对抗与合作同行,斗而不破,在曲折中前进。
第四,欧美、欧俄及俄美关系又添变数。欧盟东扩以后,欧美关系更加复杂。欧洲国家大多既是欧盟成员国,又是北约成员国,这两种身份同时存在,使人们对它们的行为难以预先判。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得到加强,有利于美国更加实用主义地利用北约。北约毕竟并非为美国一家所有,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老欧洲”国家的独立倾向和影响在增长。因此,美国力图通过东扩引进与其关系更为密切的中东欧国家来分化和制衡“老欧洲”,减低他们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力量。此次东扩后下一步的行动自然是美国驻欧部队的东移,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压制“老欧洲”的独立意识。北约与俄罗斯直接对峙,必然使一些新入约的国家与俄关系紧张化。波罗的海3 国在此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不仅欢迎北约派飞机保护其领空,还要在其领土建立军事基地,同时驱逐俄外交官。这种依仗北约刺激俄罗斯的做法,其实并不符合这些与俄有着传统关系国家的利益。“老欧洲”国家法、德、意出于“借俄制美”的战略考虑,曾经主张暂不将波罗的海3 国列入下批入盟的国家名单,以免过分刺激俄罗斯,为俄国内的反美反西方情绪提供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也希望在北约机制内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利用其军事大国的地位,加强欧洲独立防务能力的建设,帮助欧洲在防务安全问题上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此外,俄罗斯强大的核武库始终是欧洲盟国的安全忧患。如果北约东扩引起同俄罗斯的紧张关系,首当其冲是北约中的欧洲国家。俄罗斯则一直在试图改造北约,促使北约向政治性组织转变,希望随着北约进一步扩大和欧洲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的改善,北约的军事作用逐渐削弱,变为政治组织。
第五,加大对中亚国家渗透,间接影响到中国安全利益。北约此次扩大是“新北约” 的三大要素——“新使命、新能力、新成员” 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北约实施“新使命”——“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去维护安全、去打击来自任何地方的威胁”和提高“新能力”——部队能“快部署、远距离、持续、成功完成使命” 。目前,在北约的20 个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国中,中亚国家有5 个。美国及北约利用这一计划和反恐之机,加大了对中亚安全的渗透力度,使中亚在美国和北约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前移。哈萨克、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均向美国及北约提供了空中走廊。乌向美提供边境军用机场,使美军首次得以进入中亚战略要地。北约已提出在吉成立北约中亚工作组,得到了吉的积极响应。由此可见,美国及北约在中亚驻军及军事存在将长期化。
尽管北约尚未把中国作为对手,然而北约向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阿富汗和蒙古等地扩展,导致北约部队抵近中国边界,北约的某些军事设施可监控中国部分地区的空中和地面动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安全利益,带来一些不确定因素。但与此同时,北约东扩可能会使中国在大国战略博弈中获得新空间。13
2、欧盟东扩的深远意义
欧盟东扩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是欧洲统一道路上的里程碑。扩大形成了一个横跨东西欧25 国、面积400 万平方公里、人口4.5 亿(比美国和俄罗斯的人口总和还多)、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额分别占世界的20%、约达10 万亿欧元的新联盟。欧盟东扩的深远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对整个欧洲来说,欧盟东扩是欧洲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1、从安全层面看,欧盟的扩大将增加欧洲大陆的政治稳定和安全系数,最终消除由于第二次大战、东西方对抗和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实现欧洲统一是21 世纪欧洲和平与自由最可靠的保障。东扩以后,欧盟的传统边界将向东北方向扩展到与俄罗斯接壤、向南延伸到地中海,向东南扩大到西亚地区。东扩拉近了欧盟与东部和南部“动荡弧” 的距离,未来东部新边境的安全问题成为欧盟关注的重点。2、从经济角度看,东扩是欧洲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将扫除贸易壁垒,建立世界最大的单一市场。它既是欧盟21 世纪拉动经济增长、保持经济活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推动器,也是中东欧国家摆脱经济困境、实现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扩大后的欧盟将在世界贸易中占有更大份额 14, 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与贸易相关的国际机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欧元区的扩大将有助于欧元继续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从而增加欧洲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分量。3、欧盟的扩大也会促进文化多样性,加深对其他民族的了解。4、东扩不仅是欧盟在地域上的扩大,更是其生命力和价值观念的拓展。欧盟不仅是一个经济、政治联盟,同时也是一个价值联盟。15 欧盟东扩标志着欧盟从经济、政治联盟向价值联盟发展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不仅有经济意义,尤其具有文明和制度‘东扩’的意义”。16 5、东扩还将提升欧洲在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地位,增加其在大国关系中的权重。未来一二十年,一个包括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内的欧洲联盟必将成为多极化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不仅有能力处理欧洲自身的事务,不再充当欧洲政治舞台的配角,而且会促进大国关系的演变,对欧洲和世界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俄罗斯来说,欧盟东扩使俄同欧盟的紧张关系开始缓解。双方在贸易方面的遗留问题已经接近全部解决,从而为欧盟5 月1 日的扩大扫清了障碍。俄罗斯原来担心其与波兰、捷克等国的传统贸易关系由于10 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而受到影响,拒绝对这10 个欧盟新成员国一视同仁,扩展欧俄双边合作协定的范围。现在俄方同意做出让步,以换取欧盟对其可能蒙受损失的补偿。欧方表示,将尽量避免波罗的海3 国加入欧盟给俄居民往来加里宁格勒“飞地”带来负担,并支持俄罗斯尽快加入世贸组织。俄罗斯此举显然是由于不满北约的进逼,转而通过改善与欧盟的合作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
对整个世界来说,欧盟东扩使欧洲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杰出的榜样。以欧洲认同为基石的欧盟东扩,为全世界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彼此之间由于认同和身份的差异而引发的矛盾起到典范作用,使各种文明冲突和族裔冲突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具有不同体制的国家可以走到一起。尤其对“独联体” 国家如乌克兰等国正在产生“模仿效应”,使其加快入盟的进程。这将改变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 国家与欧盟的经济实力对比和与北约的军事力量对比。此外,还将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产生“催化效应”,促使摩洛哥等国早日实现盼望已久的入盟夙愿。因此,欧盟东扩势必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安全。
欧盟欧盟扩大不仅有利于欧洲的繁荣与稳定,而且为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首先,从经济方面看,中国作为欧盟的战略贸易伙伴,将得益于单一市场的扩大以及进入新成员国市场手续的简化和更多的商机。中国对欧盟的贸易、出口将进一步增加。欧盟的平均关税率将由9%降到4%,有近5 亿消费者的市场将是中国经济从中受益最大的地方。自从1998 年新成员国开始根据协议履行入盟的权利和责任的四年时间里,中国对10 个新成员的出口已经增加到两倍以上,从23.73 亿欧元增长到2003 年的73.36 亿欧元。2003 年,中国同欧盟的贸易额超过日本,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欧盟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目前,中欧双边贸易总额已经超过1000 亿欧元。今后,中国希望与欧盟有更多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特别是来自欧盟中小企业的投资。此外,欧盟东扩使得欧盟与中国为亚欧大陆的稳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中欧间的总体关系更加密切。
然而,欧盟东扩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新成员国的入盟也对中国经济形成一定的挑战。一是中东欧产品在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与中东欧的竞争性加强了。新成员国地理位置靠近西欧、劳动力素质高且价格低的特点将会吸引很多西欧国家的外资向这一地区大量投入。新成员国的商品将替代部分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因而与中国产品的竞争随之加剧。二是欧盟对中国的技术壁垒自动延伸到中东欧国家中去了。原先这些新成员国将在入盟后对中国的鞋类、陶瓷和餐厨具进行配额限制,这部分产品将不能再自由进入新成员国市场。三是新成员国将采用欧盟标准,而欧盟则往往会打着技术标准、卫生检疫和环保等旗号,高筑非关税壁垒。欧盟还会不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加大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力度。这些都是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因素。不过从长远看,欧盟的扩大对中欧贸易还是有利的,因为欧盟市场扩大了。
三、北约和欧盟东扩面临的新问题
1、北约面临新课题
团结一致还是有名无实,这是北约东扩后面临的最大课题。维持北约内部的长久和谐与统一将是未来新北约的一项艰巨任务。北约不是铁板一块,由于组织不断扩大,成员国的庞杂必然造成矛盾的增多和组织的松散。原有成员之间以及新老成员之间的各种利益和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在伊斯坦布尔峰会上各成员国就在很多问题上各唱各调,即便在一些大的原则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可在许多关键性的细节问题上却难有进展。
新成员军事融入尚需时日 。北约要实现新入约国军事现代化,将耗费大量的资源,新老成员将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专家统计,北约至少需要10—15 年的时间才能解决大部分由于东扩带来的财政、物资和组织问题。北约大规模东扩后,具有绝对作战优势的美国和其他盟国之间的“不对称”进一步加大,从而影响到北约整体作战能力和机动性。在防务能力上,西欧与美国相差一代,中东欧国家与美国相距更远。如斯洛伐克军队才有3 万多人,况且装备和人员素质都很差。所以,这些国家在军事上对北约的贡献“十分有限”。新的7个成员国一直在吃力地改革,来满足北约制定的高标准。但是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又要同时加入北约和欧盟,而欧盟和北约在满足标准上都没有给候选国留下任何通融的空间。这将使候选国面临困境,一方面要满足北约,另一方面又要使欧盟满意。“僧多粥少” 将是这些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即使这些国家按照北约的要求在国防上大幅增加投入,在人员培训和设备更新以及安全观念上都得到“令人满意” 的改变,他们也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来和北约“齐肩”。在相当长时间里,他们还只是北约成员中军事力量弱小的国家。所以,从军事角度看,北约不需要新成员,而且新成员对北约是包袱。甚至有一些俄专家指出,东扩并不能使北约强大,而只能使其实力被削弱。美国在“9.11” 事件后的对阿富汗战争没有动用北约,而只是要一些成员国参与,虽然有其他原因,但北约各个成员国防务能力不一,影响整体作战能力,恐怕也不能不说是美国的顾忌。针对北约内部的这一状况,北约前秘书长罗伯逊呼吁各个成员国大幅增加军备开支,更新武器装备,尽快与美国发展到同一水平上。罗伯逊说:“要不现代化,就会被边缘化。” 随着更多新成员的加入,北约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缩小北约内部防务能力差距,提高整体作战协调能力,将是北约东扩后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
由此可见,北约东扩在加强自身力量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内部已有的矛盾。有一种观点认为,北约将日益变得有名无实,这次扩张将进一步促进北约的虚化。
2、欧盟面对新挑战
贫富差距悬殊。新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偏低。据统计,10 国加入后,只为欧盟GDP 总量增加5 个百分点。新成员国中人均GDP 最高的塞浦路斯仅相当15 国欧盟平均水平的2/3,而最低的拉脱维亚仅为1/4。东扩后,欧盟内部的GDP 差距从15 国时期的3 倍扩大到7 倍。如何消除加大的贫富差距,引导这些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是摆在欧盟领导人面前最为紧迫的课题之一。欧盟扩大后的麻烦还不止于此。新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普遍快于老成员国,这将加快整个欧盟的经济增速。因此,新成员国的加入,将使欧盟的就业形势更加紧张,劳动市场的分布也将随之扩大而变化,农业补贴问题最让人头疼。前荷兰首相科克率领的研究小组称,贸易往来、投资及人口流动三大因素是欧盟东扩能否成功的关键。
机构改革有待深化。欧盟现有的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扩大后的新形势。东扩将使三大机构——欧洲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面临瘫痪的危险。欧洲委员会委员由20 位增加到30 位,更多决定将通过投票来作出,这可能给业已发展缓慢的欧洲发动机增加阻力;
欧盟理事会将是欧盟东扩的最大输家,它将对小国有利,欧盟先锋国家间的“强化合作” 将难以实行;
欧洲议会议员数量增加对欧盟影响不大,欧洲议会政治上的构成才会对欧盟产生决定性影响,反欧盟倾向将会加剧,对欧洲统一持怀疑态度的势力将出现在议会里,欧盟的社会、经济改革措施有可能引发对建立自由欧洲进行惩罚性投票的危险。目前正在进行的旨在改革欧盟机制的制宪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各种想法纷呈,争论激烈。
内部矛盾错综复杂。欧盟内部不仅有大国与小国、老成员与新成员的矛盾,还有三大机构的权力大小以及成员国在其中的权力分配的争夺的矛盾。新旧成员国的心态和预期各不相同, 新老欧洲间的分歧在欧盟扩大后表现得更为明显。10 国入盟后,欧盟内部的凝聚力会相对下降,行动的有效性将会受到限制。欧盟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一个适合大家庭的游戏规则。从政治层面看,最紧迫的问题是欧盟在今后全球格局中扮演何种角色。伊拉克战争在欧洲内部造成了强烈的政治紧张。欧洲——无论是“老欧洲”,还是“新欧洲”,都必须对其全球利益给予准确的定位,并且确定以何种适宜的手段达到、更确切地说是保卫这一利益。欧洲必须为自己边界以外所发生的事情承担更大责任。
尽管欧盟东扩带来种种新挑战,但总体而言,新老成员国都将从欧盟东扩中大大受益。任何重大事件都会引起人们的担心,欧盟的扩大也不例外。欧盟前几次扩大的经验表明,新老成员国能够顺利地融合在一起,短期的问题(如果出现)很快会被远期的好处抵消。17
3、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北约和欧盟,是战后西欧稳定和发展的两大支柱。北约提供了军事安全,欧盟提供了经济基础,两者合起来构成了西欧的政治稳定。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如果从“回归欧洲” 这个角度来看,应该说目标是一致的。两个组织采取了相同的战略,基本上都在向同样的国家扩大,都要求那些国家进行改革以作为加入的条件。双方要求这些国家进行的改革也惊人的相似。无论北约还是欧盟都是为了实现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在东欧国家推行民主化和市民社会化。而且,这已经成为欧洲实现一体化和建设大欧洲的基础。这次东扩北约和欧盟的新成员大幅度重叠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冷战结束以后,由于美欧之间在理解自由民主价值观和推行自由民主制度以及许多具体问题上产生了深刻分歧,为了保障自己的战略主张得到有效实施,美国竭力弥补北约的政治属性,欧洲竭力弥补欧盟的军事属性。这样,北约和欧盟在不知不觉中就滋长了一种新的功能,即分别成为被美国和欧洲利用来向对方施加影响和压力的工具。这是今后研究美欧关系时需要重视的一个观察点。18
首先,美国在北约框架内占据主导地位,欧盟在自身扩大上占据主导地位。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之间, 存在很大程度的互补性。19这主要表现在欧盟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CFSP)”领域。欧盟扩大后,其边界在向外扩展,外交和安全问题将比过去更加突出。因此,欧盟需要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有所进展。目前,欧盟所关注的重点是维护欧洲范围内的和平与稳定,增强解决突发危机的能力,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时必须借助北约的力量。因此,北约的东扩对欧盟是具有正面意义的。即,通过北约机制协调与美国的关系;
解决欧盟自己难以解决的欧洲问题;
防范新邻国可能对扩大了的欧盟造成的威胁。
其次,双扩之后,北约和欧盟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微妙,两者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合作表现在,北约与欧盟越走越近,双方成员国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如2003 年达成的《柏林附加协议》为北约提供的硬安全与欧盟根据其欧洲安全和防务政策而着手实施的软安全之间提供了密切合作。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欧盟已经在马其顿和刚果(金)执行了两次军事使命。它还打算派军队前往波黑取代那里的维持稳定部队。这是大西洋两岸分减负担的良好例证。2003 年7 月29 日,北约和欧盟公布了将在巴尔干地区事务方面合作的联合框架。该战略步骤的目标是确保双方关于该地区未来的共同设想能够实现。框架文件列出了北约和欧盟在巴尔干地区采取协调行动维护安全与稳定的相互关联的7 个核心领域:防止冲突和处理危机;
防务与安全领域的改革;
加强法制和警察建设,以便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腐败、非法移民及贩卖人口等活动;
打击恐怖活动,不论它是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础,还是以极端宗教信仰为基础?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边境安全和管理事宜;
军备控制和消除非法武装;
欧盟和北约保证将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咨询体系及类似外交工具尽快推动这一进程。到2007 年,北约的26个成员国中将有21 个同为欧盟的成员国。届时,在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当中,将只有挪威、冰岛和土耳其三国尚未加入欧盟。土耳其希望在2010 年后加入欧盟,挪威和冰岛可能最终也将加入欧盟。虽然欧盟不会成为一个新的超级民族国家,但是它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位统一的外交部长,向众多国际机构派驻共同代表,共同组建一支联合军队,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防务资源,并为确立欧洲战略前景献计献策。这将改变北约框架下的大西洋两岸关系的性质。目前,在安全保障问题上,美欧正在逐步弥合分歧,统一步调。北约与欧盟主张携手反恐。因为两者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民事干预和新军事装备部署等领域,“有共同利益和各自责任。”北约与欧盟合作,稳步地实现大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对于美欧双方都是有益的。
从竞争的另一方面看,北约和欧盟毕竟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组织。虽然北约和欧盟几乎同步实现东扩,但是北约新一轮东扩主要是欧美军事安全防御范围的扩大,更多地体现了美国通过北约加强对欧洲的控制,进而控制欧亚大陆的战略图谋的需要;
欧盟扩大的目标是通过拓展疆域,加快欧洲一体化建设。两者关系错综复杂,既体现了欧美跨大西洋关系中共同利益的交织,又显露出各自不同战略目标的利益碰撞。从根本上说,欧盟与美国在北约扩大上的期望并不一致。欧盟希望通过内部的团结和自身力量的强大来摆脱北约和美国的控制,而美国则希望通过北约的扩大加强对欧洲的影响与制约,并使北约更能为自己所用。但北约毕竟并非为美国一家所有。北约中像德、法这样的“老欧洲”国家的独立倾向也在增长,对美国产生抵触情绪。无论美国人如何强调北约的“欧洲利益”和北约东扩的必要性,北约始终是美国控制欧洲并为其全球称霸服务的工具,欧洲人对此看得十分清楚。
在美国人眼里,北约似乎同欧盟越来越相像,越来越习惯于欧洲的思维。如果北约成为欧洲团结的舞台,那决非是美国所愿。但经过伊拉克战争之后,欧盟更加明确地希望建立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法德正争取实现长远意义上相对于美国的独立。北约与欧盟的东扩,形成了美国和法德在欧洲争相扩大影响力的格局。欧盟最近在“防务支柱” 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组建独立于北约的军事指挥机构和快速反应部队,就是为了制衡美国在北约的霸主地位,谋求逐步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美国对欧盟谋求独立防务持矛盾心态:既想减少美国在欧洲的介入让欧洲人承担维和责任,给美国人减轻压力,又担心欧盟的防务翅膀变硬,致使美军失去留驻欧洲的理由。所以,美国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欧洲独立防务”,但实际上却将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看成是“小北约”,骨子里并不希望欧盟走得太远,最终脱离北约,在军事上把美国排斥在欧洲之外。北约组建快速反应部队,虽然强调的是反恐需要,但其真实意图是限制并架空欧盟快速反应部队。以此遏制住欧盟崛起的势头,进而给欧盟独立防务敲个警钟。
四、北约和欧盟东扩后的前景
1、北约东扩后的前景
还将吸纳更多的欧洲国家。此轮扩大后,北约还剩20 个“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国。其中,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已明确提出加入北约。芬兰、瑞典这两个中立国家也在酝酿是否加入北约。东扩的下一目标将是巴尔干地区。北约内部对下一轮扩大存有争议。美国主张北约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新一轮扩大;
一些欧洲国家担心北约无限扩大会使自己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主张今后北约扩大要谨慎从事。在可预见的未来,北约的扩大对象可能只限于欧洲国家。原因在于:1、《北大西洋公约》第十条规定,“欧洲任何其他国家”凡能发扬该公约原则,并对大西洋区域安全有所贡献者,经缔约国一致同意,应被邀请参加北约。如果北约要吸纳亚洲或其他地区的国家加入北约,北约必须修改第十条。2、北约的现有欧洲成员国担心北约无限扩大,会得消化不良症,甚至会使北约名存实亡。在此情况下,美国即使想吸收某个非欧洲国家入盟,也会相当困难。
进一步南下。北约日益看重其南翼安全,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约面临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及可能的进攻、失败国家、流氓国家、地区冲突和内战等6 大威胁。威胁源之一就在北约的南翼,即巴尔干、地中海一带。因此,北约一方面于2004 年2 月至3月在地中海举行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另一方面加强与地中海南岸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旨在发展欧盟与地中海南岸经济关系的“巴塞罗纳进程”转往北约框架内实施。这个“战略联盟”除了包括业已参加上述进程的地中海南岸12 国外,还将扩大到伊拉克和新的“大中东地区”。目前,美国准备提升与5 个联系伙伴国和对话国埃及、以色列、摩洛哥、突尼斯和毛里塔尼的关系(外加约旦和阿尔及利亚),致力于开展具体合作。这些国家已经与北约开展交流。
推出“大中东地区新伙伴关系计划”。如果吸收中东国家为成员,有可能导致北约的机动能力下降。因此,美国打算采取北约与中东国家“合作”的形式。即推动与大中东国家之间建立强大的军事关系,可将该计划称为“和平合作”。北约可以帮助训练维和部队、打击恐怖主义和保障边境的安全,同时可以帮助该地区实现防务改革。这一计划将与“21 世纪信托基金基构”互为补充,有助于最终实现大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并让它们融入国际社会。与此同时,北约拟邀请中东国家埃及、以色列等参加其“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认为此举可扩展北约集体安全保障能力并有助于中东民主化。
2、欧盟东扩后的前景
2004 年的扩大是欧盟历史上最大规模、最雄心勃勃的一次,但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欧洲宪章规定,“任何欧洲国家都可以申请成为联盟的成员,未来的欧洲联盟将包容欧洲所有的民主政体,只要它们尊重欧洲共同的价值标准,认同欧洲的文化、法律规范,愿意加入欧洲共同市场”。20随着成员国由15 个增至25 个,今后几年还有若干国家会陆续加入欧盟。欧盟将对所有民主的欧洲国家敞开大门,这些欧洲国家要能够承担对成员国的经济挑战,并具备取得成员国资格的标准。今后10 年欧盟扩大的议事日程已经部分拟定。首先,目标是帮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这两个尚未作好在2004 年入盟准备的候选国,能够在2007 年以前加入欧盟。
其次,审核土耳其的地位问题。土耳其是目前准备入盟的另一个候选国。土耳其的生活水准是欧盟平均水准的大约25%,与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大体相同。它的大约7000 万人口将使它成为仅次于德国的最大欧盟成员国。入盟谈判尚未开始,主要是因为土耳其尚未满足政治标准。但是欧盟领导人在1999 年确认,土耳其“是一个预定以适用于其他候选国的相同标准加入欧盟的候选国”。对土耳其是否已经满足了政治标准的审查将于2004 年底进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谈判将在此后立即开始。
再有,除了上述候选国,今后还可能有其他候选国。这些潜在的候选国位于巴尔干西部地区,包括阿尔巴尼亚以及克罗地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和塞尔维亚—黑山等前南斯拉夫国家。欧盟将鼓励这些国家按照各自的路线图最终加入欧盟。2003 年2 月,克罗地亚提交了加入欧盟的申请,欧洲委员会正在予以审查。然而,目前还不能断定扩大对仅剩下的可能入盟的候选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的国家,即冰岛、挪威、瑞士和列支敦士登有什么样的影响。21 挪威政府完成了两次入盟谈判,但是在全民公决中两次被否决。瑞士于1992 年提出了入盟申请,但是后来决定退出申请。它们是否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尚无定论。
但与此同时,面对欧盟东扩进程,人们呼吁不应无限制地扩大欧盟。因为作为一个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区域性组织,无限的扩大必将使欧盟丧失原有的力量优势,而流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性组织,其凝聚力必将大打折扣,欧盟自身利益也将受到影响。
“越过欧洲界限的扩大将不会深化联盟,而只是解体联盟。” 22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人对欧盟东扩界限的反思。因此可以说,尽管欧盟的大门没有关上,但其扩大速度将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明显放慢。
3、北约与中国关系的最新进展
2002年10月10日,中国驻比利时大使关呈远在布鲁塞尔会晤时任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的消息曾传遍全世界。双方围绕安全领域初步列出了十大议题交换意见。中国正式提出就战略看法、共同安全威胁以及北约在中国中亚邻国的行动与北约举行磋商。双方表示今后将进行定期接触,讨论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军事政治集团组织的北约接触对话,不仅在北约53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而且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破天荒的新举措。这一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政治举措,是由北约自身的调整变化、俄罗斯对北约态度的根本性转变、中美关系的趋好升温、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以及中国外交的变化导致对北约的新认识诸多因素所决定。
自中国和北约开始接触后,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之间的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2003年10月,北约最高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首次讨论了北约和中国的关系问题,并做出了重要决定——加强与中国的对话。此后,中国和北约的交流次数增加,对话渠道变宽,相互了解加深,猜疑和误解减少,对话更富有实质内容。这无疑为今后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进入布鲁塞尔北约总部的中国人比以往增多是一大明显变化。过去经常出入北约总部的中国人仅仅是中国各新闻单位派驻布鲁塞尔的几名记者。如今,中国外交官和中国学者也开始出入北约总部。
双方主渠道交流相当活跃。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同北约总部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就一些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看法。不仅如此,2003年夏天,中国驻比使馆的外交官应邀参观访问了“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同年8月,北约在接管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指挥权之前,曾主动向中国驻比使馆通报了有关情况,力图打消中国对安全问题的担心。
中国学者也加入了与北约对话和交流的行列。2003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学者分别访问了北约总部,与北约官员进行座谈。与此同时,北约官员也首次对中国进行了访问。9月底,3位北约官员参加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关于区域安全与国际和平的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杂志《国际展望》还刊登了北约一官员的文章。该所西欧室主任张祖谦的文章《北京来电》也出现在北约的官方杂志《北约回顾》上。学者的加入显然拓宽了中国和北约交流的渠道。
对于双方接触以来关系取得的进展,北约方面认为对话和交流非常积极和有价值,可以让双方找到解决共同面临问题的不同方法。北约负责对外事务的副助理秘书长兼北约代发言人杰米·谢伊说,“由于北约过去的作用,中国对北约或许还有一些顾虑或犹豫,但这些顾虑和犹豫正在消失,中国和北约现在能够自由和开放地对话了,这是至关重要的”。“北约非常高兴同中国接触,因为这使北约有机会向中国解释北约的变化、北约在阿富汗和中亚五国的行动以及北约的军事转型,同时听取中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的看法。”。中国方面对此也持肯定态度,认为双方就国际安全形势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有助于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然而,中国和北约的对话毕竟刚刚起步,正处在“交流信息的阶段”,目前中国和北约还没有建立正式的对话机制。中国在北约眼中属于“三不”国家,即“非北约成员国 23、非北约伙伴国、非地中海对话国”。北约希望同属于“三不”的中国建立何种关系?谢伊说,日本和澳大利亚都不是北约的伙伴国,同北约距离遥远,但同北约就安全问题交流经验是有益的。看来,日本和澳大利亚模式将是中国和北约建立机制化联系的一个重要参考。谢伊表示,尽管无法预测今后四五年中国和北约的关系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他希望双方保持定期接触,并认为双方扩大对话的潜力是存在的。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与北约未来的关系取决于三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因为从本质上讲,北约是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的“军事工具”。然而在不同的时期美国的战略重点有所 不同。“9.11”事件后,美国主要战略任务从遏制中俄两国转为打击国际恐怖活动。(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昔日的战略“对手”成为有条件的策略“盟友”。正是在此大背景下,2002年10月,中国与北约才有了第一次直接接触。其次,取决于北约主要战略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利益的直接影响。目前,北约仍然是一个军事政治联盟,北约的战略、任务与中国的利益相悖,双方合作点有限。但如果未来北约能以“打击国际恐怖活动”作为其主要战略任务,那么它与中国的合作点将会明显增多。第三,取决于中国对北约东扩的认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从现实看,北约东扩对中国的影响利少弊多,中国宜采取坚定且灵活的策略。北约东扩在当今形势下,对中国打击和遏制国内外恐怖活动及防止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为一种长期战略威慑的工具,北约向中国边界的靠近,会对中国安全带来负面影响,构成军事上的“软遏制”。即使北约会解释其“东扩不会构成威胁”,也会对中国民众造成相当的心理压力。然而北约东扩对中国的影响目前还是隐性、间接的,但只要我们政策对头,避免被动,争取主动,北约就不会有干涉中国的机会。
4、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最新进展
中国和欧洲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广泛战略共识,构成了双方全面合作的基石。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和欧盟关系发展一直节节上升,近年来双边关系“正在驶入快车道”。2004 年被称作中国外交的“欧洲年”。5 月2 日至12 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对德国、比利时、欧盟总部、意大利、英国和爱尔兰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继今年初国家主席胡锦涛成功访问法国后,中国领导人对欧洲的又一次重大外交活动。
温总理访欧选择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机。其一,访问开始于欧盟扩大后的第二天。温总理是首位访问“25 国新欧盟” 和欧盟总部的外国领导人,也是继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4 月和欧盟理事会秘书长兼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3 月访华后,中欧之间的又一次高层访问。其二,温总理5 月6 日访问欧盟总部,又恰好是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29 周年记念日,中国与欧盟在布鲁塞尔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其三,中欧关系在2003 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全面合作蓄势待发。欧盟委员会以及欧盟国家的许多领导人近年来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并表示期盼温总理访欧共商合作大计。其四,温总理访欧,是在中欧都处于发展崛起的背景下进行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欧盟是世界上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欧洲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大洲。在欧盟实现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和平东扩之际,中国率先向新欧盟伸出了橄榄枝。温总理的出访充分表明中国对扩大后的欧盟更加重视、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积极支持的态度。
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温总理访欧之行的宗旨。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自1975 年建交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合作与摩擦中不断增加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欧盟于1995 年推出第一个 《欧中关系长期政策》文件,确立了欧盟对华长期战略的基本方向。2001 年5 月15 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对华战略》文件,该文件成为目前欧盟对华政策的重要指导文件。2003 年10 月,欧盟发表了《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 的文件,将欧中关系提升到一个新层面。中欧领导人多次强调,中欧正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边高层会晤不断增加,双边合作也从政治、经贸、教育等传统领域向科技、文化、环保和安全等方面不断延伸。中国政府于2003 年10 月发表了第一个对欧政策文件,标志着中欧总体关系迈向一个新台阶,中欧双方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如普罗迪主席所说,欧中是两支正在成长的力量,需要互依互强。欧盟希望温总理的访问能为年底举行中欧首脑会晤时双方进一步扩大合作做好准备。
温总理此次访欧发表了题为《积极发展中国同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的对欧政策。并就进一步推进中欧关系发展提出五点建议:加强中欧领导人对战略问题的讨论;
扩大中欧经济技术合作;
健全中欧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保障机制;
促进中欧之间的全面交往;
完善及时有效处理分歧的协商机制。在11 天的时间里,温总理与往访国和欧盟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出席各种活动共97 场,还分别跟对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或联合公报。中国与5 国6 方共签署了15 个双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56 项贸易合同、27 项合资合同、一批合资合作意向协议,涉及数十亿美元。温总理在出席“中欧投资贸易研讨暨洽谈会” 所作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了五条进一步拓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建议。由此,中国与欧洲主要大国,都建立了稳固的高层会晤机制。中欧关系目前正处于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时期。
2004 年10 月8 日至12 日,法国总统希拉克第三次访问中国,中法签订了价值40 亿美元的合同,也是为了纪念“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开幕。法国把中国视为抗衡美国的一股力量,一直非常重视中国,但总统率领50 多名企业领导人、组成庞大的经济代表团访华实属罕见。其深层原因是为了支持因欧盟扩大而受到威胁的国内产业。中法之间的联手互动,确实有助于多极世界和谐发展。在政治上,借助法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中国可以继续改善与欧盟的关系,包括最终取消军售禁令,从而抵消美国在军事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在经贸领域,双方在通讯、能源、交通和航空等重大领域里的合作,将有助于中国在自己认为合理的基础上扩大国际合作。因此,中法关系的日益密切是中欧关系加深的一个缩影。
2004 年10 月9 日,中欧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成为参加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成员国,将在伽利略联合执行体中与欧盟成员国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伽利略计划是欧盟2002 年正式批准的一项战略科研计划,预算总额超过30 亿欧元,旨在建立一个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定位服务。目前世界上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美国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 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作为世界上两大航天技术巨头,中国与欧盟在伽利略计划上的合作意义重大。中国的参与在政治上体现了对欧盟独立发展航天技术的支持,同时也是自身的一种现实需要。中欧携手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
然而,欧中关系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欧盟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尚未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这与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不相符。欧洲专家认为,欧盟解除对华售武禁令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从战略上看,欧盟认为向中国出售武器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多极”的世界,可以制约美国的力量。另外,禁售令其实是象征性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许多欧洲国家都以“特例”方式对中国输出高科技军事产品。目前,美国的阻挠是欧盟解除禁令的最大障碍。短期内,特别是在美国大选前,欧盟解禁可能还很困难。但是禁售的最终取消将会极大地推动中欧关系在政治层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 欧洲统一前景美好,但是充满挑战,任重道远。只有一正一反看清硬币的两面,才能打破传统观念与固化思维,尽览欧盟历史上这次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扩大向我们展示出的制度变革双向互动的历史画卷。在一个充满多样性的欧洲寻求统一性,把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通过某种纽带联合为一个统一的共同体,这确实需要欧洲人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反复探索。欧洲一体化毕竟是大势所趋,欧洲的政治家最终会找到共同利益的汇合点。
1 亨利·基辛格:《美国必须支持北约东扩》,【美】《洛杉矶时报》1997 年1 月12 日 。
2 【德】《焦点》周刊 1998 年8 月 。
3 《同毒品贩子的手法是一样的 —— 美国军火工业将从北约东扩中获利》,【德】《明星》画刊 1997年2 月13 日。
4 参见方雷:《欧盟东扩战略探析》,《国际政治》月刊 2003 年12 月,第105—106 页 。
5 Vgl. Hans Michael Baumgarten : Ein philosophisches Konzept fuer Europa. In: Die politische Bildung. 6, 1996 Jg. 42 , S.93—95; Wolfgang Mickel: kulturelle Aspekte und Probleme der Europaeischen Integration . In: Aus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 B10/ 1997 , S.25—37; Walter Reese—Schaefer: Supranationale und transnationale Identitaet. Zwei Modelle kultureller Integration in Europa. In : Politische Vierteljahresschrift 38 Jg, 1997, H2, S.312—329; Trutz Rendorff; Wie christlich wird Europa sein. In: Venanz Schubert (Hg.): Deutschland in Europa. St. Ottilien 1996.S. 187—203.
6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欧洲是否需要一部宪法”,哈贝马斯主编,曹卫东译:《后民族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51—161 页。
7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版,第5 页。
8 Heikki Mikkeli , Europe as an Idea and an Identity , London : Macmillan Press Ltd , 1998 , chapter 10 (“the Historical Principles of European Identity ” ) , pp. 195-211.
9 陈乐民:《我为什么要进入文明史的研究》,《欧洲研究》,2004 年第1 期 。
10 参阅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年版,第43—44 页。
11 Orient oder Okzident. In : Die Zeit v. 7.5.1998, S. 54.
12 斋藤勉:《俄罗斯恢复帝国的梦想因北约东扩而作罢》,【日】《产经新闻》2002 年11 月20 日。
13 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汤本认为,美俄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剧,美国声称“北约吸收新成员,不对任何国家产生威胁”,可能最不相信这句话的是俄罗斯。美俄之间的矛盾将会加剧,美国还将需要中国,俄罗斯也还将需要中国。在未来全球大战略中,中国处在中美俄之间的三角战略博弈中,局势、运作与关系将相互调整。何况,中国在未来五极中,即中、美、俄、欧盟、日本之间,在战略博弈中,也将获得新的运转空间。引自《北约扩张对谁有利?》,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 年4 月1 日 。
14 扩大后的欧盟将占世界贸易的大约19%,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4。它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全世界的46%,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世界的24% 。引自More unity and more diversity, 2004, April , p28 .
15 Europa als Wertegemeinschaft. In: Das Parlament v.8. Jan.1999, S. 9.
16 陈乐民:《遥看“欧罗巴”》,《国际经济评论》,2004 年3—4 期,第46 页。
17 More unity and more diversity, 2004, April , p14. 本手册由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在欧盟官方出版物办事处出版的英文版欧盟扩大宣传册的基础上编辑、翻译、出版。
18 参见周荣耀:《“回归”欧洲与东扩》,《国际经济评论》,2004 年5—6 期,第36 页。
19 参见清华—环球论坛:《“大欧盟”即将诞生》,《环球时报》2004 年4 月30 日,第15 版。
20 FRANK WIEHLER (Hrsg.). Die Erweiterung der Europaeischen Union : Eine Herausforderung ; Textsammlung “AGENDA 2000 ”. Verl. Baden—baden , 1998 .
21 More unity and more diversity, 2004, April , p24. 本手册由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在欧盟官方出版物办事处出版的英文版欧盟扩大宣传册的基础上编辑、翻译、出版。
22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 Wir erweitern uns zu Tode. In : Die Zeit Nr. 46 v. 7. 11. 2002. S. 6.
23 北约同非北约成员国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对话机制”。1、“和平伙伴关系国”。欧亚大陆共有27 国与北约建立了伙伴国关系。2、对话国。北约同地中海沿岸一些国家建立了地中海对话。3、同亚太地区的日本和澳大利亚建立了正式的对话机制。
来源:
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5 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